回覆列表
  • 1 # 峰147977431

    明朝的問題不是什麼放不放權。

    明朝其實就是一公司,長期的重弄抑商導致嚴重虧損,說白了幹啥都沒錢。打仗沒錢,賑災沒錢,外憂內患同時發難,只好倒閉。

    如果明朝重視工商,擴大稅收來源,滿人進不來的。人們都說宋弱,但南宋卻抵抗蒙元二十多年。放眼當年的世界,誰能抵擋蒙古人的鐵蹄。可是到了南宋,連蒙哥汗都死於釣魚城下。事實上直到明滅亡前,皇太極都始終攻不下山海關,而明朝拮据的財政收入限制了邊軍的規模。只能採取戰略上的防守,無力收復大片遼東的土地。當天災頻發時,國家無力賑災,任由流民四起,處處揭竿而起。說白了就一個字,錢。沒錢只能向農民加稅,而加稅卻又激發了更大的民變。

  • 2 # 國際社會觀察員

    在我看來,中國的歷朝歷代就如開公司一樣,有鼎盛時期也有衰落時期,而一個公司/國家的生存週期也就是最多300年。到了明朝末期,並非崇禎帝的能力不夠,而是這個國家已經腐朽到骨子裡了。已經必須讓外來勢力對他進行一次大清洗,而李自成失敗了,滿人趁虛而入,最終獲得了成功。

    那麼如果滿人不入侵,由南明最終統一了全國,中國會有起色嗎?首先我們不談團練,團練不團練的不是關鍵,而是經濟。我們都知道明朝是大肆封王的一個朝代,明朝的王爺很多,並且都是世襲的,也就是說到了明末時期,經過了幾百年的繁衍,全國有100多萬個封號,每年有近1/3的財政撥給了這些閒人去養他們。

    並且明朝並非我們所想,不是一個開明的時代,他們也和清朝一樣採取的閉關鎖國。要不然這些倭寇從哪兒來的,就是因為明朝的鎖國政策,導致外華人無法經商,從而夥同一些漢奸進行海上搶劫或非法貿易。

    因此在我看來,如果南明統一了全國,中國並不會變好。說不定幾十年後,西部的準噶爾或者北邊的蒙古,甚至滿清一樣會統一全國。

  • 3 # 於左

    古人一點都不傻,我們能想到的辦法,他們早就試過了。

    我們一般理解的團練,就是民間自發的武裝,集體守護家園,可以彌補正規軍力量的不足。此外,“團練”也做動詞使用,其含義是指軍隊將士集體的操演和訓練。

    遼東失陷之後,大量難民背井離鄉,有的渡海逃到了山東。當時的明朝官員就在流民當中招募勇士,加以團練。當然,這些都是官方主持的。

    大概在崇禎十二年左右,崇禎皇帝接受楊嗣昌等人的建議,讓各級政府練兵,規定府一級的政府要練兵一千,州一級是七百,縣一級是五百,用於保衛本地,“捍鄉土,不他調”。

    這種團練,由官方主持,為此,在守備之下設立練備,州縣設定練總,專門負責團練。這不是真正意義的團練,費用也由政府負擔,楊嗣昌還因此建議增收練餉七百餘萬兩,加劇了社會矛盾。

    崇禎十二年著名的松山守衛戰,明軍副總兵金國鳳擊退清軍,戰後被提升為寧遠團練總兵官。後來吳三桂的官銜也是“鎮守遼東等處地方團練總兵官”,從名字上看,都有召兵、練兵的職責。

    金聲是崇禎年間進士,己巳之變,曾經和僧人申甫搞過一個戰車營,招收幾千人,有一點團練性質,結果在盧溝橋被殲滅。後來金聲隱退到安徽休寧老家,開始募集鄉勇,進行訓練,抵禦地方強盜。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團練,北京、南京失陷後,金聲率領自己的軍隊與清軍抗衡,最終兵敗被俘,被處死。

    崇禎後期,形勢大壞,匪盜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許多鄉紳開始像金聲一樣組織團練,組織鄉勇,自建土兵。特別是在長江流域,“蘄、黃諸城,集土團之不能勝甲者以守”。

    這些民兵曾經抵抗過張獻忠,其中許多人又被張獻忠收編。後來襲殺李自成的,很可能就是這一類的團練武裝。

    所以說,明末團練出現的時間太晚,也缺少傑出人物的統帥,力量有限,無法挽救大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扁豆怎麼做,最正宗白扁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