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嫻妹談兵
-
2 # 這些歷史要讀
因為做不到!
首先中國和印度是不一樣的。印度在英國到來之前,嚴格來說還不算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印度”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已。
當時的印度地區的主體國家是莫臥兒帝國,然而莫臥兒帝國並不像清帝國,是個牢固的大一統帝國。它上層建築是穆斯林,然而基礎卻是印度教,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長期並存。早在英華人到來之前,莫臥兒帝國就已快速萎縮。
因此,英國到來後,很容易透過分化和蠶食,完成對印度地區的統治。後來,就形成了土邦與殖民地並存的方式,對印度進行直接統治。
但中國就不同,清朝是一個牢固的封建王朝。儘管統治者是滿人,但經過兩百多年的漢化,滿人與漢人早無多大差異。滿漢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因為西方列強的到來而激化,反而讓廣大漢人站到了滿清政府那面,共同抵抗西方列強。
有回答說,沙俄能在短短几十年間,吞併清朝北方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因而認為英法等列強其實也可以效仿沙俄。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沙俄吞併的土地,都是人煙稀少、而且邊遠的草原荒漠地區。這些地區滿清本來就鞭長莫及,加上當時,那些地方並沒有多大的經濟價值,所以為了避免激怒沙俄,才會一再將北方領土割讓(就像慈禧和李鴻章當初想放棄新疆一樣)。但要是沙俄的觸角伸到東北或是關內,滿清就不會讓步了。即便自己沒能力保護,也會藉助列強之間的矛盾,來從中斡旋。這也是日俄戰爭得以爆發的其中一個原因。
而關內人口稠密、經濟繁榮地區就更是。作為清朝的統治核心,漢地十八省是不可能讓列強輕易佔領的。所以,打不過列強,滿清就只能與他們簽署喪權辱國的條約,通過出賣主權,來維繫統治。
當然列強也不傻,他們知道直接統治大面積的中國地區,想必會遭到中國劇烈的反抗,加上英法等國畢竟遠離中國,又不像沙俄那般便利,不可能持續對中國動武。當年強盛的法軍在臺灣和越南等地區,都接連被清軍擊敗。因此,要想實現像印度那樣的直接統治,是不現實的。他們頂多就只能侵擾沿海地區,攻佔幾座沿海城市而已。
所以,列強都一致選擇以華治華的形式,將滿清塑造成他們在中國的代言人,將中國變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國內部有什麼反對他們的力量很聲音,他們就讓滿清政府去彈壓,而他們就在後面遙控。這樣做對列強來說是最划算的!
回覆列表
沒必要。實際上推翻政府,吞併領土這種擴大自己國家利益的方式從國家體制的發展角度看,是很落後的。
我們知道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的英國是一個海權國家。在1814年的第二次《巴黎和約》中各國都認同了英國作為世界霸主的地位。但是英國從來不吞併任何領土,而是發展殖民地,擴充套件海外市場,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畢竟世界太大,如果全部都被吞併的話英國顯然沒那麼多精力去治理,而且吞併一塊領土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消化掉。相比起開啟海外市場賣東西,利益來的又太慢。
總之,鴉片戰爭最初的目的是很單純的:你不通商我就打你,打到你通商。
但是另一方面,英國最初也確實高估了清朝的實力。在《南京條約》最早談判時期都沒準備要賠款,卻因為清廷這仗被打怕了被英華人看出了內心的恐懼,而後追加各種不平等條約。中國畢竟這麼大,最初英華人心裡不是很有底。但是接下來清政府的表現讓英華人覺得好欺負。
當然有人會說當時這些國家沒有跟清朝打消耗戰的能力。不過,要知道第一次鴉片戰爭打了3年多,已經把清政府的國庫打空了。實際上清朝不是沒有全力打,而是因為封建王朝,落後的社會體系下國力有限,哪怕人口太多也打不過。
但是另一方面,英國最初也確實高估了清朝的實力。在《南京條約》最早談判時期都沒準備要賠款,卻因為清廷這仗被打怕了被英華人看出了內心的恐懼,而後追加各種不平等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