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滿天2398825370

    秦武王 秦國第31位國君,既有雄才大略,又天生神力,可是,他過於自信才導致年紀輕輕就命喪黃泉。自秦孝公時期,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弱小的局面,讓天下列國望而生畏,又經歷了秦惠文王的連橫之策,更加鞏固了秦國的強國地位,不僅收復了丟失的土地,也將他國的力量削弱了很多。

    自秦武王繼位,秦國的國策將戰略防守,轉變為戰略進攻,正式開始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征程,剛一繼位,就讓曾經的老師甘茂率領大軍奪取了戰略要地宜陽,打通了連通周王室的道路,自己又率軍拿下了東都洛陽,在拿下洛陽後,自己感覺志得意滿,已經忘乎所以,竟然憑藉自己的神力去舉重約千斤的“龍紋赤鼎”,最後絕臏而死。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那秦國的統一道路有可能會更快一些,那時候統一天下的就不一定是秦始皇,可是歷史沒有如果,話說回來,秦國統一是離不開這位秦武王的功勞的。

  • 2 # 使用者8151336318633

    秦武王,即秦武烈王,贏蕩,也是個有做為的君主,在位短短兩年,就把秦國的戰略防守轉變成戰略進攻,打通與周天子聯絡通道,虎視山東六國,為秦國日後的統一墊定基礎。

  • 3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不失睿智孔武有力的秦武王

    歷史長河中玩物喪志、聲色犬馬的君王不少,風花雪月、吟詩作賦的君王也有,當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壯舉也絕非項羽一人,秦武王也算一個,為後世留下孔武有力、孔武好戲的談資,做了莽撞君主的代言人,其實撥開迷霧,還原歷史碎片,好象也不全是啊。

    《史記-秦本紀》載“惠王卒,子武王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誅蜀相壯。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伐義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醿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張儀死於魏。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外。南公揭卒,醿裡疾相韓。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

    一看這個武王“上任三把火”,一把火“與魏惠王會臨晉”。這個武王是惠文後所生,惠文後是魏公室之女,應為魏惠王之晚輩,要知道這個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可是個長壽之人,超長待機,於秦孝公之前繼任,而此時秦已歷三代矣,一個老人與一年輕有力的後生晚輩會盟,不單是國力的此消彼長,也是年輕的秦武王已經看透,山東六國的合縱(合眾弱敵一強)之策已是窮途末路不堪一擊,而此時秦國雖說一國獨超,然齊、楚及遠離中原的越都還有相當實力,吞併六國之時未到、之勢未足,連橫政策仍有其存在價值,武王此舉一是化解了新上任之危機,二是連橫政策擴大到魏,更加孤立了趙、韓、燕諸國,無力與之爭鋒。二把火“誅蜀相壯”,“伐義渠、丹、犁”。安定了後院、穩固了糧倉。三把火“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這個後人多有非議,說是二人惡了武王,或說朝野有人抹黑告狀,實哉是此二人此時留秦已無用途了,其縱橫理論也已隨著秦國超級大國地位的鞏固而失去了意義,而武王雖說莽撞而只是禮送出境,也不失仁義啊。

    二看這位武王的文韜,一是與六國有區別,置丞相,且左右制衡,預防權臣獨大;二是連魏國、臣南韓,讓秦國重臣相韓;三是遠交齊策不變以制魏趙燕,遠交越國以夾制楚國,整個國際秩序以秦國為主設局。

    三看這位武王的武略,一是果斷平蜀亂、伐義渠、丹、犁,鞏固後方穩定;二是伐韓以示牛刀,雖說軍事上相對而言是一次冒險行動,但有連魏之政治外交於先,武王自信趙魏不敢插手,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終下宜陽而置三川郡,開始了遠交近攻的統一步伐,即後世范雎所言“得一寸、王之一寸也”;三是敢於在所謂的天下老大面前作秀,楚莊王問鼎為霸業,而這位年輕的武王敢於舉鼎以圖天下啊。

    如此看來,這位年輕的君王是夠莽撞的,但亦不失睿智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鑑賞一塊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