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
2 # 勇戰王聊歷史
“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影視劇中只要一結拜,肯定會說一些類似的話。但是,這句話的後半句誓言,肯定大家都不樂意去實現。畢竟,年齡有長有幼,生平機遇也是不同。萬一其中一個人喝涼水噎死了,其他人也要陪葬嗎?
不過,歷史上真有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故事。春秋時期,奄息、仲行、針虎三兄弟一起輔佐秦穆公,被尊稱為三賢。有一次,秦穆公跟這三人喝酒,喝嗨了,跟三人說,咱們要同生共死,共享榮華富貴。三人也很感動,對秦穆公感激涕零,表示願意同生共死。
結果,不久,秦穆公真的死了。他們三個人個跟著殉葬了。當時,很多人為此三人鳴不平,還做了一首詩《黃鳥》祭奠三賢。
韋小寶和十來個人結拜過,要真是“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些結拜的人,只要死一個,其他人就要跟著團滅!韋小寶先後與多位兄弟結拜,其中,包括:茅十八、 多隆、 索額圖、 康親王、 桑結喇嘛、 噶爾單王子、 楊溢之、 胡逸之(百勝刀王)、趙良棟、張勇、王進寶、孫思克等等。
韋小寶和這些人結拜的時候,也會說“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話。但是,韋小寶的內心獨白是,只願意“同月同日死”,“同年”就算了。他這麼年輕,要是真的“同年”死,韋小寶肯定打死不結拜。
最後,劉關張桃園結義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正史中,劉關張三人的關係是“恩若兄弟”,根本沒有結拜這一說。古人再傻,也不能給自己挖這麼大坑跳啊。
而且,劉備也是在關羽死後一年,才起兵給關羽報仇。中間,劉備還忙著當了個皇帝。所以,這裡的兄弟感情都是虛的。張飛的死,是因為虐待下屬,自己作死。
歷史上,這三人壓根沒結拜過。
既然沒結拜過,自然也就跟什麼“輿論脅迫”無關了。
歷史上的劉關張並非結義兄弟,史書《關羽傳》裡提及此事,也只說【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張飛對關羽,也是【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有感情是真的,但卻並非結義,也沒“鐵”到那種程度。
關羽死後,劉備率軍攻打東吳,也並非是為關羽報仇,只是【以為關羽報仇作名義】,一方面是想奪回一部分荊州的控制權,另一方面,則是想採用戰略迂迴,與孫權難以掌握的西方聯合,製造一個可以逐漸把東吳“裝”起來的口袋。
這個方針其實非常正確,也因此,事實上,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反對過劉備的這次出兵。
夷陵之戰,其實蜀漢和東吳投入的兵力都不多,每方大約5萬人而已,可以說,劉備的進攻是試探性的,他的主要目的是聯絡西方土著,也就是今天湖南一帶的少數民族給孫權制造麻煩,也因此,才與五溪蠻的首領沙摩柯聯絡在一起。
可惜的是,當時蜀漢沒有太好的將領可供劉備搞偵查奔襲,而且蠻族的戰鬥力也遠遠低於劉備的估計,結果才造成兵敗夷陵。
蜀漢的這一軍事舉措,算是達到了一些目的,但也給東吳提了個醒。三國後半,東吳幾乎將大半實力投入對抗西方尤其是湘地少數民族的戰鬥中,雖然勉強算是成功,但也被消耗得非常慘。可以說,雖然夷陵之戰打完了,但接下來的幾十年,東吳都不得不一直收拾這爛攤子。
劉備畢竟是一代梟雄,諸葛亮又是不世出的軍事奇才,他們怎麼可能犯小說裡那種低階錯誤呢。
關於這一點,雖然蜀漢方面出了點小狀況,但對東吳的影響卻極其深遠。歷代軍事學家都對此次戰略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就連毛主席都說:如果蜀漢進軍路線不是走夷陵道,而是【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如果真的這樣,只要幾年,東吳必然徹底滅亡。
這與關羽的死活無關。事實上,劉備對關羽的感情遠沒有藝術作品中描繪得那樣深。
至於張飛,他對士兵不好,自己作死。他的死不過是早晚的事,死在發兵之前,無非是湊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