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犍銘
-
2 # 07說
記憶是作家寫作的素材庫,包括各種各樣型別的材料,經歷記憶、情感記憶,甚至手指操作鍵盤的動作記憶等等。所謂的“故鄉”,這裡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經驗“原型”或者說文化原型。
原型在文化學意義上,是一個一切上層建築的底層邏輯式的概念,指的是深層心理潛藏的一些基本元素。這些基本元素在作家未來的人生中,不停的泛出生活的水面,表現為這個人的各種呈露在外的形態。包括生活習慣、思維習慣,當然也包括寫作習慣。
寫作內容、寫法、文字下筆時的感觸、語言特色,無往而不到。一個作家寫作時不可能跳出自己的經驗而寫作。而作家總有一個成長的環境,這裡面童年生活過的“故鄉”,無疑是影響至為深遠的一種。我覺得故鄉對作家主要有如下三點影響。
第一,故鄉作家個體童年生活的主要場景存在。這個場景的文化氣息,場景中的人事物,都會成為作家後來寫作的主要材料。比如莫言的高密、沈從文的湘西、魯迅的紹興等等。
第二,故鄉作為一種回憶、緬懷、對比的物件而存在,情緒複雜。這一般說的是長期流亡在外的作者,早年曾短暫停留於自己出生的土地(國家),後因為各種原因離開故土,遠走他方,多年不歸。這樣的作家也很多,他們對故鄉的感情很複雜,但也正因為複雜,所以更深刻。比如納博科夫的俄羅斯、加繆的阿爾及利亞、薩義德的耶路撒冷等等。包括許多出生於中國,後來輾轉去到別國的大學,卻依然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他們也往往帶著複雜的感情在研究中國。
第三,不管是虛構類作家還是非虛構作家,故鄉都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一個不斷激發情緒反覆沉浸變化,而後產生靈感的創作原點。我前幾天在讀卡爾維諾的時候就在不停思考一個問題。一個作家一生會有許多的著作,有的更是著作等身。他的前後期作品從題材、風格到內容處理的基本手法,差異變化都會很大。我們除了要看那些他面對不同題材做出的不同嘗試,還應該關注那些他面對同一題材,前後期做出的不同處理。尤其是故鄉(或者說原型)的不同處理法。
卡爾維諾出生於古巴,但基本上成長與義大利,算是義大利作家。父母都是科學家,我記得其中一人是植物學家。科學的思維和對事物條分縷析的植物學綱目處理習慣,烙印在卡爾維諾的思維方式中。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卡爾維諾一生致力於文體探索,而尤其熱衷於那種用數理邏輯將題材拼接轉化為具象故事的手法。讀他的小說有一種解文學性數學題的奇妙感受。我覺得用一個詞來概括卡爾維諾的風格的話,就是精確性。這與他的成長環境是分不開的。
所謂的故鄉,其實不只是一個地點,而是與這個地點相關的一連串早期記憶。而作家的創作就像是一處《ODYSSEY》一樣,拼命冒險、跋涉、征戰遠方,卻不是為了遠離,而是迴歸。
回覆列表
故鄉是一種情結,天底下的人都有故鄉的。凡人也好,貴人也好,即便作家也罷,故鄉是老生常談的珍貴的話題。但凡在社會混出點樣子的人兒,會寫出點象樣的文章時,更會念叨故鄉,愛惜故鄉,熱愛故鄉。鄉土山水、鄉人親人丶沁入心肺的鄉音未嘗不是汝等作家寫作的美妙的素材。寫故鄉如數家珍,朗朗上口,豐富多彩,故有親切,動情,自然,容易上手上筆瑞,寫起文章也極易精至順溜。人們喜歡迫近生活的故事情節,喜歡熟悉的樸質的兒時的過去,看起來較之走他鄉真切,也容易引起同鳴。寫好了,多半為作家們的文筆生花增色,其間多多少少是作家們所需求的人生中一段插曲。故鄉因之是作家們確確實實的豐盛的不可缺少的題材,他們何樂而不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葉一世界,故鄉留給作家們的是印記,揮之不棄又記憶猶新。故鄉給作家更多的營養,是作家創作的土地,作品的來源,會影響作家的思維、情緒,一生一世。然而我終以為那是一種鄉愁鄉戀,或叫感恩,反哺,而輕易忘卻的反倒會讓鄉人嘲弄為數典忘祖,因之多半是不敢造次的和蔑視的。
故鄉造就作家。反之,倘作家作品成名,作家的故鄉會得益於作家,而引發社會關注,鬨動效應。故鄉也成了名鄉名地,成了旅遊點。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