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富硒兄弟

    用講故事的方式激發的學習興趣,歷史的本身人物特點地理環境事蹟,以及對社會做出的貢獻。給現代人們帶來什麼好處,給我們這一輩人帶來什麼影響,儘量的把歷史和我們現在生活連線到一起。

  • 2 # 大長腿TIMO

    1.結合PPT,用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會讓學生印象深刻。

    2.延伸課外知識,可以講講有趣的故事、野史等內容,學生可能記得故事而記不住課本,達到用故事引出課本的效果。

    3.電影教學,剪輯比較經典的歷史劇與課本相結合。比如講二戰,可以放一放《諾曼底登陸》《兄弟連》等等。

    4.加強個人的吹牛能力,一個談天說地的老師教學效果常常比死板的老師更強。因為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特別是歷史老師,更要會吹。

    以上純屬個人瞎扯,希望對您有幫助

  • 3 # 茗間自在

    教與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問題。其內涵和外延都十分豐富。就高中歷史課的教學,我試著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視角談點看法,供探討。

    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傳道授業”的主導者,自身必須具備系統的、紮實的專業學識。熟知教學大綱的體系要求,重點知識的掌握規定。以及教學物件的認知程度等等。在中學階段,學生選擇老師比選擇某種課程更偏重些。在基本還是以“應試教育”目標的教學中,教師的主觀意識及積極引導的方法就顯得特別重要。

    根據歷史課內容的特殊性,在教學設計上重點是突破傳統的“按部就班”式的平鋪直敘方法。

    1、將單元知識與歷史長河聯絡起來。將單純的講解與場景設計相結合。烘托氣氛。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感。用發散性思維方式調動學生的融入。也就是教師本身應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投入情感。

    2、努力錘鍊、提升教學者的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趣味性、詼諧性、哲理性。展示教學者的知識廣度和厚度以及駕馭能力和人格魅力。諸如王立群先生講《史記》,易中天先生講《三國》的講述方式。都是非常優秀的範本。聽眾莫不稱讚有加。

    3、教學方法的“與時俱進”。深入瞭解教學物件的特點、喜好,因勢利導。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將學習中的熱點問題,以興趣式主題活動方式,由學生自己組織開展。

    可選擇PPT的方式,用生動、形象、立體大容量的方式調動學生以彈幕方式表達意見看法。這不失為生動活潑、主動參與無違和感的好方法之一。

    當然,歷史課要做到這點實屬不易。既不能離開教學大綱要求,無限制地發散,(這畢竟不是大學歷史專業課)又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點(因為要考試)。這就要求教師依據具體條件,配合各科老師來調整安排。老教師不願做,新老師因經驗尚欠而為難,致使局面不易開啟。

    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物件,其主觀能動性的激發,應是每個人渴求實現的願望。

    1、在“應試教學”中,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一開始就是“被動”的接受者。並不是“餓漢撲在麵包上”的狀態。他的“飢餓”需要“誘發”。在繁重的各種課程壓力的喘息中,因“必考”而無法選擇捨棄。他們需要在愉悅的心態、氛圍中去面對。那怕是並不喜愛的學科。所以,選擇教師、教法就是選擇了一種減壓、減負的途徑。這種心態決定了教學者的變革。

    3、任何社會都必須是各方面的綜合發展。學生在以後的擇業方向選擇上,依自身條件需要也是多樣性的。歷史研究及相關知識行業對他們仍具有吸引力的。對已有較明確喜好和具有潛在選擇意向的物件,對學科知識的學習需求表現是較強烈的。這需要教學者選擇性地激勵、提升其理想奮鬥的意識,以此擴大影響,增強積極主動性。

    誰說你今天的辛勤培育不就是鑄就了未來的歷史大學者呢!

    綜上對主客觀物件的分析。我認為,任何積極性都是源於對目標認定後努力踐行中的激情顯現。這對教師施教和學生學習同等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風了應該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