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小時候最嚮往的節氣。
我的家鄉在四川南部邊陲的一個小鎮,記得小時候天氣剛開始變冷,就粘著媽媽問:媽媽,冬天來了,是不是就到了過年了?媽媽總是摸著我的小羊角辮,用半是寵溺半是嫌棄的語氣不厭其煩地說:我的傻女兒,過年還早呢,只要是聽話,過年新衣服少不了你的,好吃的也好多好多的呢!於是,過年的願望和美好的期盼,足足伴隨兒時的我整整一個冬天。
在我的記憶中,過年的準備是從冬至開始的,每年在冬至左右,就要殺當年過年的年豬,(這年豬啊,是在頭一年冬至時節買的小豬餵了整整一年的)幾乎家家如此。年豬殺了,把精肉(全瘦肉,我們那時就叫精肉)排骨、豬肝、心和後腿肉全部用鹽醃好,存放起來,一部分過幾天用柏香枝、酥麻桿和豆秸稈燻成臘肉,另一部分則一直留到過年時再吃。年豬殺了到過年(也就是春節)這段時間,主要就吃豬身上那些零碎的東西,如:心肺,豬頭上剔下的骨頭肉以及油渣等。在孩子的心中,這也是很愉快的,要知道我們兒時,平時一週還吃不上一次肉呢!以致我們兒時對過年總是充滿希望,希望它快點到來……
等啊等,終於到了臘月初八左右,就開始做豆豉粑,做醪糟,這可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哦,呵呵,偷吃豆豉粑和醪糟可是兒時的一大樂趣。
到了臘月二十三,得完成一件大事,那天一家人全部參與打掃衛生,小孩們整理、擦拭大小桌子,櫃子,大人則主要負責掃天花板上的灰塵(我們一般稱:揚塵,塵是第一聲)。接著就開始泡酒米,準備磨湯圓粉,磨好後再把它烘烤乾,除了過年吃,那還得留點明年插秧時待客呢。
臘月二十八、二十九,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至少得磨七、八斤豆子的,那是年夜飯上的必備佳餚,也是春節待客時不可缺少的菜品。
年三十或二十九(月小就是二十九),豐富的年夜飯就不過多的贅述,規矩可不能少:飯菜做好了,先放鞭炮,然後端上桌,飯菜上了桌子,必須由年長的做“請”狀,請已經過世的長輩一起過年,恭敬地說:今天,我們過年了,請XX,XX長輩跟我們一起過年。吃飯時,沒有吃完三碗飯,是不可以泡湯吃的;添飯時先舀一些盛在杯裡,留著元宵時喂自家的果樹,然後才添吃的,每次添飯都只能舀邊上的,留在甑子裡的飯必須成小山狀。吃過年夜飯,媽媽就開始炒上許多家裡的農產品,如:玉米、稻穀、南瓜籽、瓜子等,當然也有少許糖果,一家人圍坐在火爐邊,邊吃邊守夜,這時,爸爸就拿出我們家的藏書,“說書”就開始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本《蟒蛇記》的,開頭是: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即使聽了許多遍,還是興趣很濃。記得在我8歲那年,爸爸就讓我嘗試說書,從此以後,說書一事就由我擔任……
初一那天,早上的元寶(湯圓在初一隻能叫元寶)由爸爸親自做,等他做好,煮好並把鞭炮放了,才喊媽媽、弟弟和我起床吃飯。一般聽到鞭炮聲,我們就會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頭天晚上媽媽一定會準備好,放在床邊,這也是兒時盼望過年的一大吸引力吧),毛草地洗漱完,急不可耐地上桌“搶元寶”(也就是吃湯圓)。吃過飯後,拿起黃書看(這是年初一必做之事,就算是以前知道,也必須再次確認),弄清楚今年是大利東西還是大利南北,然後按利方出門,據說這樣能保佑一年平安,長大後才知道是無稽之談,但已經習慣成自然,總要看看,並遵從。
正月初二到十五不是出門拜年就是在家幫忙接待拜年的親戚,家家都一樣。印象最深的還是元宵節那天喂果樹:我和弟弟一人拿著小砍刀,另一人端著“年飯”(就是吃年夜飯那天盛起來的飯)到地裡喂果樹——用砍刀輕輕在果樹上砍出幾個小印,邊砍邊問“甜不甜?”餵飯的回答“甜”,再問“結不結?”答“結”,有時問順溜了,在問“落不落?”時,會答“落”,姐弟倆就笑得惹得路人也跟著大笑……
兒時的回憶,將永留心間!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小時候最嚮往的節氣。
我的家鄉在四川南部邊陲的一個小鎮,記得小時候天氣剛開始變冷,就粘著媽媽問:媽媽,冬天來了,是不是就到了過年了?媽媽總是摸著我的小羊角辮,用半是寵溺半是嫌棄的語氣不厭其煩地說:我的傻女兒,過年還早呢,只要是聽話,過年新衣服少不了你的,好吃的也好多好多的呢!於是,過年的願望和美好的期盼,足足伴隨兒時的我整整一個冬天。
在我的記憶中,過年的準備是從冬至開始的,每年在冬至左右,就要殺當年過年的年豬,(這年豬啊,是在頭一年冬至時節買的小豬餵了整整一年的)幾乎家家如此。年豬殺了,把精肉(全瘦肉,我們那時就叫精肉)排骨、豬肝、心和後腿肉全部用鹽醃好,存放起來,一部分過幾天用柏香枝、酥麻桿和豆秸稈燻成臘肉,另一部分則一直留到過年時再吃。年豬殺了到過年(也就是春節)這段時間,主要就吃豬身上那些零碎的東西,如:心肺,豬頭上剔下的骨頭肉以及油渣等。在孩子的心中,這也是很愉快的,要知道我們兒時,平時一週還吃不上一次肉呢!以致我們兒時對過年總是充滿希望,希望它快點到來……
等啊等,終於到了臘月初八左右,就開始做豆豉粑,做醪糟,這可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哦,呵呵,偷吃豆豉粑和醪糟可是兒時的一大樂趣。
到了臘月二十三,得完成一件大事,那天一家人全部參與打掃衛生,小孩們整理、擦拭大小桌子,櫃子,大人則主要負責掃天花板上的灰塵(我們一般稱:揚塵,塵是第一聲)。接著就開始泡酒米,準備磨湯圓粉,磨好後再把它烘烤乾,除了過年吃,那還得留點明年插秧時待客呢。
臘月二十八、二十九,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至少得磨七、八斤豆子的,那是年夜飯上的必備佳餚,也是春節待客時不可缺少的菜品。
年三十或二十九(月小就是二十九),豐富的年夜飯就不過多的贅述,規矩可不能少:飯菜做好了,先放鞭炮,然後端上桌,飯菜上了桌子,必須由年長的做“請”狀,請已經過世的長輩一起過年,恭敬地說:今天,我們過年了,請XX,XX長輩跟我們一起過年。吃飯時,沒有吃完三碗飯,是不可以泡湯吃的;添飯時先舀一些盛在杯裡,留著元宵時喂自家的果樹,然後才添吃的,每次添飯都只能舀邊上的,留在甑子裡的飯必須成小山狀。吃過年夜飯,媽媽就開始炒上許多家裡的農產品,如:玉米、稻穀、南瓜籽、瓜子等,當然也有少許糖果,一家人圍坐在火爐邊,邊吃邊守夜,這時,爸爸就拿出我們家的藏書,“說書”就開始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本《蟒蛇記》的,開頭是: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即使聽了許多遍,還是興趣很濃。記得在我8歲那年,爸爸就讓我嘗試說書,從此以後,說書一事就由我擔任……
初一那天,早上的元寶(湯圓在初一隻能叫元寶)由爸爸親自做,等他做好,煮好並把鞭炮放了,才喊媽媽、弟弟和我起床吃飯。一般聽到鞭炮聲,我們就會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頭天晚上媽媽一定會準備好,放在床邊,這也是兒時盼望過年的一大吸引力吧),毛草地洗漱完,急不可耐地上桌“搶元寶”(也就是吃湯圓)。吃過飯後,拿起黃書看(這是年初一必做之事,就算是以前知道,也必須再次確認),弄清楚今年是大利東西還是大利南北,然後按利方出門,據說這樣能保佑一年平安,長大後才知道是無稽之談,但已經習慣成自然,總要看看,並遵從。
正月初二到十五不是出門拜年就是在家幫忙接待拜年的親戚,家家都一樣。印象最深的還是元宵節那天喂果樹:我和弟弟一人拿著小砍刀,另一人端著“年飯”(就是吃年夜飯那天盛起來的飯)到地裡喂果樹——用砍刀輕輕在果樹上砍出幾個小印,邊砍邊問“甜不甜?”餵飯的回答“甜”,再問“結不結?”答“結”,有時問順溜了,在問“落不落?”時,會答“落”,姐弟倆就笑得惹得路人也跟著大笑……
兒時的回憶,將永留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