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對區塊鏈的七大誤解:
區塊鏈是萬能的。
從上面對區塊鏈的概念理解來看,作為一種全新概念的資料儲存、傳輸、證明的方式,區塊鏈最大的優勢在於確保重要資訊不被篡改。但是小編想說的是,雖然外界將區塊鏈故意誇大,但是它的功能是有限度的,既不是為了改造企業運營流程,也不是為了讓不同職能的工作自動化而生。因此說一些聲稱區塊鏈的出現會造成原有組織模式捨棄的論調,不得不說,你的戲過了
區塊鏈與人工智慧混淆。
其實站在企業角度來說,引入人工智慧的目的在於節省成本,提高效率。所以不難想象標準化、流程化的部分是最先被替代的。所以整個工作流程會因為人工智慧的接入而被打破重組,從而產生新的運作模式。區塊鏈則是針對資訊保安性,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啊。
區塊鏈部署一定要每個參與者都部署節點。
我們在提區塊鏈的時候總是強調每個成員的參與性,很多就覺得區塊鏈構建也需要每個人去做。這是不正確的。對於傳統公鏈的模式,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系統的構建,即系統參與者可以執行一個節點,當然也可以不執行節點。對於在商業環境中使用的區塊鏈系統,區塊鏈節點的准入機制是受限的,並不是所有使用者都需要參與到節點構建中,部分重要使用者可能參與到節點構建,大部分的使用者是直接使用區塊鏈服務的。所以服務和運維是兩碼事。
區塊鏈一定是沒有中介、沒有中心。
基於去中心這個特徵,大家容易將區塊鏈理解成就是沒有中心。但是,我們要弄清楚的是區塊鏈是在去中心的基礎上將各個服務連線起來,透過各個服務為鏈上的所有使用者提供聯通的服務。這些服務總是要有中心去提供的,所以可以將這些特殊的中心理解為中介,是他們促進了區塊鏈系統的活躍。
區塊鏈技術能夠擴充套件至全球經濟。
1月23日,運往中國的一船美國大豆貨物已經成為首個使用區塊鏈進行交易的農產品。這一新聞的爆出似乎更加加強了人們的信心。但一報告稱:“由於1 MB的最大區塊規模限制,以及各區塊存在約10分鐘的確認延遲(取決於平均交易規模),最大交易量為7次/秒(tps)。”分析師表示:“事實上,由於交易記錄規模持續擴大,該交易量一直不斷降低,目前大概不足3 tps,相比峰值容量,如:Visa網路的47,000 tps或納斯達克的100萬 tps,這一數值確實少得可憐。”擴充套件性始終是一個難題。
實現區塊鏈一定要智慧合約才行。
現在在設計區塊鏈相關的方案的時候,很容易的引入智慧合約的概念,均希望透過智慧合約構建自動化的業務邏輯。智慧合約應該有兩個特徵,一個是分散式,一個是智慧化。兩基於業務邏輯的特點,大家容易忽略了分散式,而追求智慧化。現在中心化的軟體系統即可以實現大家對於智慧化的需求。根據小編的瞭解,目前一部分的智慧合約構建並不能令人滿意,所以智慧合約並不能較好的滿足大家的智慧化需求,而區塊鏈的功能也並不一定需要智慧合約來實現。
把區塊鏈和比特幣等同。
雖然華強智慧網小編周邊的人都在說區塊鏈、比特幣,更有不少人將兩個等同混淆。區塊鏈是因為比特幣的發明才有的技術,比特幣的本意是針對對世界貨幣系統的偉大實驗,因為要做比特幣才去發明區域鏈技術。某種程度上說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之母。比特幣發明之後,很多人參考比特幣中的區塊鏈實現,使用類似的技術實現各種應用,這類技術統稱區塊鏈技術。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的各種鏈即為區塊鏈。所以區塊鏈的概念要比比特幣的概念大。
普通人對區塊鏈的七大誤解:
區塊鏈是萬能的。
從上面對區塊鏈的概念理解來看,作為一種全新概念的資料儲存、傳輸、證明的方式,區塊鏈最大的優勢在於確保重要資訊不被篡改。但是小編想說的是,雖然外界將區塊鏈故意誇大,但是它的功能是有限度的,既不是為了改造企業運營流程,也不是為了讓不同職能的工作自動化而生。因此說一些聲稱區塊鏈的出現會造成原有組織模式捨棄的論調,不得不說,你的戲過了
區塊鏈與人工智慧混淆。
其實站在企業角度來說,引入人工智慧的目的在於節省成本,提高效率。所以不難想象標準化、流程化的部分是最先被替代的。所以整個工作流程會因為人工智慧的接入而被打破重組,從而產生新的運作模式。區塊鏈則是針對資訊保安性,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啊。
區塊鏈部署一定要每個參與者都部署節點。
我們在提區塊鏈的時候總是強調每個成員的參與性,很多就覺得區塊鏈構建也需要每個人去做。這是不正確的。對於傳統公鏈的模式,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系統的構建,即系統參與者可以執行一個節點,當然也可以不執行節點。對於在商業環境中使用的區塊鏈系統,區塊鏈節點的准入機制是受限的,並不是所有使用者都需要參與到節點構建中,部分重要使用者可能參與到節點構建,大部分的使用者是直接使用區塊鏈服務的。所以服務和運維是兩碼事。
區塊鏈一定是沒有中介、沒有中心。
基於去中心這個特徵,大家容易將區塊鏈理解成就是沒有中心。但是,我們要弄清楚的是區塊鏈是在去中心的基礎上將各個服務連線起來,透過各個服務為鏈上的所有使用者提供聯通的服務。這些服務總是要有中心去提供的,所以可以將這些特殊的中心理解為中介,是他們促進了區塊鏈系統的活躍。
區塊鏈技術能夠擴充套件至全球經濟。
1月23日,運往中國的一船美國大豆貨物已經成為首個使用區塊鏈進行交易的農產品。這一新聞的爆出似乎更加加強了人們的信心。但一報告稱:“由於1 MB的最大區塊規模限制,以及各區塊存在約10分鐘的確認延遲(取決於平均交易規模),最大交易量為7次/秒(tps)。”分析師表示:“事實上,由於交易記錄規模持續擴大,該交易量一直不斷降低,目前大概不足3 tps,相比峰值容量,如:Visa網路的47,000 tps或納斯達克的100萬 tps,這一數值確實少得可憐。”擴充套件性始終是一個難題。
實現區塊鏈一定要智慧合約才行。
現在在設計區塊鏈相關的方案的時候,很容易的引入智慧合約的概念,均希望透過智慧合約構建自動化的業務邏輯。智慧合約應該有兩個特徵,一個是分散式,一個是智慧化。兩基於業務邏輯的特點,大家容易忽略了分散式,而追求智慧化。現在中心化的軟體系統即可以實現大家對於智慧化的需求。根據小編的瞭解,目前一部分的智慧合約構建並不能令人滿意,所以智慧合約並不能較好的滿足大家的智慧化需求,而區塊鏈的功能也並不一定需要智慧合約來實現。
把區塊鏈和比特幣等同。
雖然華強智慧網小編周邊的人都在說區塊鏈、比特幣,更有不少人將兩個等同混淆。區塊鏈是因為比特幣的發明才有的技術,比特幣的本意是針對對世界貨幣系統的偉大實驗,因為要做比特幣才去發明區域鏈技術。某種程度上說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之母。比特幣發明之後,很多人參考比特幣中的區塊鏈實現,使用類似的技術實現各種應用,這類技術統稱區塊鏈技術。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的各種鏈即為區塊鏈。所以區塊鏈的概念要比比特幣的概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