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口水雜談

    1、是明代國家基於財政開支所需,不控制發行量,無限制濫發。從貨幣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紙幣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其發行、流通必需仰賴經濟發展達到足夠充分的狀態。在明朝建國初期,大明寶鈔的發行,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立足於社會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而是出於國家財政的考慮。

    2、是明政府沒有制定一套系統的發行大明寶鈔的制度,而主要是透過皇帝賞賜、政府開支和救濟的形式,作為主要的發行渠道。皇帝賞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朝廷賞賜官員、軍民,且佔大多數。另一類是賜予外國朝貢者作為回饋禮物。

    3、是大明寶鈔一直只依賴政府的信用為基礎,而未有建立準備金制度,以穩定幣值。明代並沒有沿著元代的準備金制度並加以發展,而只是依據政府信用來維持寶鈔的價值,更試圖禁止民間使用金、銀及銅作為貨幣以鞏固寶鈔的價值,使寶鈔成為單一本位。

    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只有達到以下兩個條件才可以不依賴準備金而發行紙幣:

    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足以應付一定數量的紙幣流通,則無需準備金。

    二是人們必須相信政府會持續地緊守有限制地發鈔,以及維持幣值的原則。20但是在明代,這兩個條件顯然是沒法達到的。

    4、是偽大明寶鈔充斥其間,破壞了貨幣流通領域的正常秩序。綜觀大明寶鈔的興衰起落,它的被廢弛已成難移之勢。明政府發行大明寶鈔,根本的動因是出於國家財政需要而展開的,投向流通領域的途徑完全依賴財政開支得以實現,是國家應對財政緊張而發行的一種紙幣,在大明寶鈔的實際的運作方面乏長遠、細緻周密的規劃。也正是因為明政府發行大明寶鈔的目的是出於國家財政需要,因此在實際的寶鈔發行管理方面,國家只顧投放出去,而不注重建立完善的合理的寶鈔回籠政策和制度,因此大明寶鈔貶值、滯行及最終崩潰,退出流通領域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 2 # 大然桌布

    紅纓來答

    其實明朝紙幣沒有持續使用下來的原因很簡單。既然沒有流通,也就是說沒有人用,我們分析為何沒有人使用就可以。

    朝廷的斂財手段

    1.貶值:朱元璋發現,用一張紙,印上字,就可以當錢使用,我們知道,紙幣的數量和國家儲備的金銀是掛鉤的,不可以無限量的印刷紙幣,最直接的一個後果就是使得貨幣越來越多,也就是貶值。

    2.百姓拒絕紙幣:按道理來說,紙幣確實是很方便,那麼為什麼明朝的百姓拒絕使用呢?

    因為當時的朝廷發行紙幣之後,開始立規矩,讓百姓們去拿著自己家裡的真金白銀兌換紙幣使用。但是呢,朝廷從來不會用真金白金去和民間兌換,一來二去,人們發現,朝廷這是在搶們的錢啊。後來人們開始不接受這種紙幣了。

    無法繼續流通的原因

    1.只發行,不回收:前面說了民間開始發現朝廷的這種斂財手段,所以紛紛的不使用這種貨幣進行交易了,並且朝廷總是一味的印重新整理的紙幣,不回收舊的紙幣,導致市面上的紙幣越來越多,自然紙幣變得也就更不值錢,民間還是覺得真金白銀更實在,更穩定。

    2.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在宣德年間,統治者們開始認識朝廷這種無節制的印發紙幣造成的後果,想要懸崖勒馬,卻被時代給超越了,大航海的時帶來了。

    大航海時代的一個特點就是白銀大量的湧入了國內,最開始的時候人們就習慣使用白銀來交易,此時白銀大量進入國內後,市面上的白銀迅速佔據主導地位,這種貨幣就算放在家裡不用,基本都不會貶值,人們用的放心踏實,所以越好用,用的人就越多,紙幣就越無人問津。

    3.朝廷回收紙幣:前面講到宣德年間,朝廷發現了紙幣的問題,也在不斷的回收紙幣,所以市面上的紙幣也越來越少,慢慢的就退出了舞臺,但是這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實行的政策,他的後代子孫們還是象徵性的保留了一些紙幣的使用,不過不是在民間流通使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凱美瑞低配2.0E和朗逸1.6舒適版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