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已經過期了

    宋代詩人蘇軾的《天石硯銘》翻譯:

    蘇軾十二歲的時候,在所住的紗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遊戲。得到一塊奇異的石頭,形狀像魚,外表色溫潤晶瑩,呈現淺綠色,裡外都點綴著細小的銀星,擊打它就發出鏗鏘的聲音。試著拿它當硯使,很容易發墨,只是沒有儲水的地方。

    先父說:“這是一方天硯啊!具有硯的品質,就是形狀不太完整罷了。”於是把它還給我,說:“這是你文章發達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愛地使用它,並在上面刻上銘文說:“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遠不再改變初衷。或以品德為高,或要保全形體。如果兩者都有,那我取法什麼?仰人鼻息跪人腳下嗎?這樣的人世間有很多。”

    元豐二年秋七月,我獲罪入獄,全家人流離失所,書籍也丟失散亂。第二年來到黃州,尋找我那方硯臺,卻怎麼也找不到,我以為把它丟失了。元豐七年七月,乘船到到當塗,翻開書箱,忽然又看見了它,非常高興。於是把它交給兒子蘇迨和蘇過。裝硯的匣子雖然不十分精緻,卻是先父親手雕刻的啊,並命匠人按硯的形狀做的,不能更換。

    原文:

    軾年十二時,於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裡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墨,顧無貯水處。先君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於形耳。”因以賜軾,曰:“是文字之祥也。”軾寶而用之,且為銘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於德,或全於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塗,發書笥,忽復見之。甚喜,以付迨、過。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遭遇烏臺詩案,被抓到監獄,貶至黃州,先父送與他方硯不知丟到什麼地方去了。幾年後的一天,他突然在書架上看到這方硯,蘇軾大喜過望,連忙將兩個兒子叫來,告訴他們這方硯的故事,也告訴他們爺爺的那番話語。從一方硯臺引出道德文章的話題,可見蘇洵、蘇軾對子女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代表作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在夏天該如何預防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