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極浮屠

    您提到的“襠走下弧”是太極拳“布重”技術之一,下面介紹太極拳“布重”的幾種方式,布重是簡稱,全稱為布重調胯。意思是,欲要佈置重心,先要學會調胯。太極拳五大布重方式如下:

    1.過橋 有句話,襠走上弧,形如拱橋。這個練法出來的提吊勁是非常不錯的,底盤有力結實,豎勁貫通。重心移動過程中,以豎勁為接引,以提縱勁為輔佐。豎勁不是提縱勁,豎勁是保持不變的始終勁,提縱勁有一定的突然性,是瞬間啟動的,豎勁是基礎,提縱勁是變數。所以,這個技術練出來的太極拳,特別挺拔。

    2.溜池 這個技術需要很強的下盤功力,與過橋正好相反,襠部採用底弧位移方式,修煉重點於掖胯藏丹,後填命門。多見於趙堡太極拳,陳式太極拳的忽雷架也有涉及。這個技術可以使丹田力量整合,能夠快速練出掤勁。但對於初學者則不建議採用,原因是,非常吃功夫,誤差大的話,對腰椎和膝蓋有一定影響,一般多見於,有一定基礎的人使用。

    3.刷缸 欲出腎精,後坐涮缸。這個技術也叫,逆纏胯法,襠走後弧。它是一句隱喻,是太極拳非常難練的布重調胯法,很少有人採用,使用低架,襠走後弧。這個東西,有效的激發了腎水,使身體處於亢奮狀態,渾圓勁十足,氣血充盈。由於強度大,難度頗高,故使用此技之人,已不多見。

    4.前沿 前沿調胯法,也叫順纏胯法。比較多見於楊式太極拳,武當太極拳等功架當中。這種技術,順遂自然,是較為含蓄溫和的練法。這個功法,強度可調,能高能低,有很強的實用性。而且周身相合性,非常顯著,是內外三合的經典之作。起,承,開,合全憑自然,頗有一派天然景象。特點是出功較慢,但不易退轉。

    5.定軸 這個技術,重心佈置在中部,稱為定軸,意思是,固定軸不動,多見於洪傳太極拳和牮結構理論體系當中。這個技術,能獲得強大的支撐效能,拋物力也是它的一大特點,整勁尤為突出。強調槓桿發力,橫豎勁比較均衡,易上手,出功夫快。步法相對靈活,也講究腿法的使用。定軸技術採取後開胯布重方式,目的就一個,建立人體槓桿,獲得支撐穩定性。看似簡單,確是比較強調結構的法門。

    綜上所述,無論採取哪一種布重調胯技術,都要遵循:掌握要領,避免誤差,循序漸進的練習方法。最終找到適合自己體型結構和習慣的技術,並形成屬於自己的拳術風格。太極拳的技術浩如煙海,是因為幾百年間,無數仁人志士,都在不斷錘鍊它,專研它,使太極拳的理論和功法,日漸豐富,但一個人練成所有功法,是不切實際的。練武的目的,是最終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在這條路上去提升自己,發現自己,成就自己。路是走不完的,人最重要的是選對了路,並且無怨無悔的走下去。

  • 2 # 太極王敏夫

    太極拳的襠“走下弧”真的是一個偽命題嗎?

    襠走下弧是太極拳的重要技術,是由於人體的自然運動規律而產生的必然結果,不是一個偽命題。

    首先大家要了解的是人體在自然運動的時候骨盆的運動狀態。我們在平時走路的時候,人體的骨盆狀態就是以支撐腿為支撐點,另一端由於大腿的重力作用下自然的向後下襬動而形成向後同時向下的微小弧線,這是我們在運動時自然產生的結果,不是刻意而為的。

    其次大家要了解的是弧線不等於圓,不是做成能看出來的圓弧,做得過大就變成蕩襠了。只要比直線略微彎一點就是弧線,千萬不要練成很明顯的圓弧。這是大多數愛好者為了襠走下弧線所練成的毛病,把蕩襠當成襠走下弧。

    第三要了解的是襠分前襠、後襠。會陰穴以前稱之為前襠,會陰穴之後稱之為後襠,在練習的過程中前後襠是有開合的,正是由於前後襠的開合,才形成臀的斂泛,所以拳訣中才有斂泛於臀的論述。也是勁力蓄髮的重要技術,這在老輩們當時的傳授中都屬於不傳之秘的範疇,所以楊家原來對外傳授的時候只傳授了斂臀,而陳家對外傳授的時候只傳授了泛臀,其實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我當年承蒙恩師恩賜,傳授我全部的練法,當我練出來之後才深知太極拳襠勁的奧妙。在此感恩我的恩師!膜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各一方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