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自邊境之光

    鄭和的首次航行始於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當時西班牙的前身卡斯蒂利亞王國,在位的是伊莎貝拉一世女王的爺爺恩裡克三世。

    最後一次航行結束於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此時統治卡斯蒂利亞王國的是伊莎貝拉一世女王的父親胡安二世。

    鄭和航行時專門有"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主要攜帶以鹽、醬、醋、酒糟醃製的肉類、水產、蔬菜,還包括不易變質的米麥等穀物、豆類以及醋、蜜、糖等調料。其餘的在途中國家購買交換當地食物。

    苦瓜就疑是鄭和下西洋時,從南洋群島移植過來。苦瓜在印度、日本和東南亞栽培歷史很久,明代以前醫書沒有記載苦瓜,明代《救荒本草》、《本草綱目》始列入。

    鄭和船隊從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遠航到了爪哇(今印尼)、蘇門答臘(今印尼)、蘇祿(今菲律賓)、彭亨(今馬來西亞)、真臘(今高棉)、古裡(今印度)、暹羅(今泰國)、榜葛剌(今孟加拉)、阿丹(今葉門)、天方(今沙特)、左法爾(今阿曼)、忽魯謨斯(今伊朗)、木骨都束(今索馬利亞)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鄭和結束航行59年後,征服了格拉納達統一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他的堂弟兼丈夫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資助哥倫布開始了的第一次航行中,哥倫布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在巴哈馬群島的一個他叫做"聖薩爾瓦多"的地方登陸。

    哥倫布為了航海的需要攜帶了大量醃製的鹹肉要。通常是大塊的帶皮的生豬肉,碼放在木桶裡醃製。由於鹹肉可以儲存很多年,所以水手們把醃豬肉稱為“殭屍肉”。

    除此之外還有黑麥麵包做成的麵包幹,經過多次烘烤,麵包幹會失去大部分水分,極適合長期儲存。只不過,這些麵包幹堅硬的如同石頭,必須泡軟再吃。由於海上的潮溼環境,這些麵包幹也經常滋生蟲子。廚師有時候會把麵包幹碾碎燴成菜粥,配料有少量的水、切碎的醃豬牛肉,土豆,胡蘿蔔,捲心菜和碾碎的麵包幹,在大鍋裡煮成黏糊糊的稠粥。

    最後還有另一種動物在長途航行中獲得了一種特殊的價值,這就是老鼠。這些偷吃麵包乾的齧齒類動物被無情地抓起來,開膛破肚,送去廚房,然後成為水手和海軍少尉的口中餐。

    明孝宗成化十五年(1502年),哥倫布最後一次率船從加的斯港出發。尋找新大陸中間通向太平洋的水上通道。他到達伊斯帕尼奧拉島後,穿過古巴島和牙買加島之間的海域駛向加勒比海西部,然後向南折向東沿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哥倫比亞。最終還是沒有到達中國和印度。

  • 2 # 那些歷史的真相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鄭和下西洋是遠海航行,當然要考慮最基本的一日三餐問題,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解決的呢?下面給大家分析一下吧。

    1、他們在航行前自備食物和水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當時他們船員多,需要大量的食物和水,所以他們必須在航行之前就準備足夠。還好當時明朝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船隻,有足夠的空間來準備一到兩個月的食物。有了這一到兩個月的食物他們就能堅持到下一個目的地,才能繼續下去。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而在到達這些地區後,他們都受到各地的熱烈歡迎,因為當時的明朝是世界著名的王朝,有著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同時也給其他地區過一些幫助,所以他們願意給鄭和他們提供食物,還有其他必須的物品。這些幫助又能使他們到達下一個目的地,就這樣迴圈,所以,他們能完成這項具有挑戰性的航行。

    3、他們可以在海上獲取食物

    眾所周知,海鮮是非常美味,像螃蟹、章魚等都是十分可口的。他們可以在到達的目的地的海邊來獲取這些海鮮,來填充他們的肚子,來解決食物問題。

    好了,這就是他們解決食物問題的方法了。聰明的你,還有其他解決食物問題的方法嗎?快來探討探討吧!

  • 3 # Jeffric金奇

    關於鄭和船隊的飲食,可以參考中國水運報20061018

    因此鄭和船隊沒有得壞血病得原因是因為大部分時間都是沿著海岸航行,沒有後世跨越大西洋、太平洋這種長距離無補給航海(下圖可見)。這條航路是阿拉伯人早就往返過很多次得路線,因此沿線有很多得補給港口。

  • 4 # 跪射俑

    船上可以煮飯。專門有儲水船、儲糧船。還有放著軍馬的船。鄭和船隊還帶著幾十年健壯的五十多歲的婦女,她們負責洗衣、做飯、縫補衣服。專門有生豆芽菜的船。

  • 5 # 探討歷史

    鄭和(1371一1433),回族,雲南昆陽人。原姓馬,因在靖難之變中發生在鄭州,他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被賜於"鄭"姓。

    自1405一1433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率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到訪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如此盤大的隊伍如何解決吃飯問題?首先他們會帶很多醃製食品,這樣不宜腐爛;其次,他們本來帶了很多瓷器作為貿易品,所以他們會在瓷器裡裝上土種點蔬菜,到了有交易時洗乾淨便可;再次就是海里有吃不完的海鮮;最後就是靠岸後在當地的補充。

  • 6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明朝初年的時候,鄭和下西洋可謂是中國的一大壯舉,鄭和率領的船隊到了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地方,促進了中國和外國之間的來往和交流,是中國對外探索的一個重要的嘗試,其本身的意義不下於漢朝時候漢武帝派出張騫和西域之間的交往。

  • 7 # 春意86719159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誰都知道首先考慮的就是吃的問題,都會為預定的日期準備好吃的東西!同時考慮如何補給,如何連這點問題都不準備好,絕對談不上做其他的任何事了。除了出現意想不到的意外。因此,你這種問題,純粹是一種多餘的思維!

  • 8 # 默默無蚊77090097

    有得買就買,沒得買就搶唄…鄭和船隊大部分都是士兵,人數在兩萬五左右,加上明朝擁有世界頂級的火器和金屬鍛造技術,可以說是船堅炮利武裝到牙齒,沿途的莞爾小國聽話的還好,不聽話的直接滅了你也不是什麼難事。當然實際情況是絕大多數國家都願意和鄭和做生意,鄭和下西洋本身就帶有揚天朝聖威順便炫富的意味,撒起銀子來是毫不吝嗇的。

  • 9 # ysdm4321

    鄭和的船隊,如果去發現新大陸,秒殺歐洲人,基本不會有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小國什麼事,然而我們都是奉命行事,絕不能自作主張。歐洲人的銀行家,很早就開始風險投資,要知道航海,並且是未知目的地的航行,基本上九死一生,沒多少生還的可能,然而他們開始了大航海,我們卻在宣揚國威,原本發達的海上貿易,等歐洲人開始航海,我們卻開始海禁,所以,抱著金磚餓死的事情還真沒少幹!這些個皇帝,實實在在都是草包,所以人治這種,很可能一句話一個想法,就帶著數億人一起,走偏了!

  • 10 # 望歷史

    鄭和下西洋時所使用的船艦型別有寶船、戰船、坐船、馬船和糧船。可見出海前艦隊是備足糧食和淡水的,並且船上還載有牲口用來提供肉食和腳力,茶葉以及黃豆發的豆芽提供了維生素來源,使得壞血病的水手很少。

    更重要的一點是,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線大多沿陸地航行,這樣一來也可以及時得到補給。而15世紀後歐洲的航海,歐洲艦船一旦出海,往往幾個月無法靠岸,船員們只能靠一些儲備的檸檬、朗姆酒等補充維生素,有限的維生素使壞血病頻發。

    因此遠航途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飢餓,而是船員們的營養問題,無論是從中中國人的飲食智慧還是從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線來看,這個問題都被完美解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若昀涉1.4億違約糾紛、房產疑被查封,目前事情怎麼樣了?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