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有些地區用手,有些用餐叉,我們習慣用筷子?
3
回覆列表
  • 1 # 國病

    三種進食方式分別是手抓、刀叉勺和筷子。手抓、刀叉勺和筷子在中國歷史上都存在過。

    手抓產生的最早,古人由於烹飪器皿和餐具缺乏,所以中國古代一定是存在手抓的。不同的是華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包食。利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進行烹飪,吃的時候直接手抓包裹好的食物即可。這就是粽子的原型。包食還導致出現餃子、包子、餡餅之類衍生食物。

    現在在東南亞大洋洲地區,人們會利用芭蕉葉包裹食物放入土坑裡,然後在上面燒火,待火滅後取出就熟了。這種吃法也是手抓。包括豬肉也能被烹飪得很容易取下。叫花雞的製作就是類似方法。我們看到的手抓覺得不雅觀主要是吃稻米之類鬆散的食物時不包食直接手抓帶來的感覺。

    刀叉其實主要是用於吃肉類,雖然在中國出現也很早,在商代遺址裡就有出土刀叉,

    三齒餐叉

    但不可能是普遍使用的餐具。因為第一不可能天天吃肉,貴族有可能,但頓頓吃也不行。第二刀叉並用還得需要盤子之類的器皿。有盤子就會有碗。否則只需要一把刀就夠了,把肉片下來吃。如果有碗就可以不包食,只是把食物劃到嘴裡,那換誰都能想出各種辦法。如果沒有發明筷子,那必然會使用勺。所以如果沒有筷子,那勺就是最主要的餐具。今天我們發現南韓人似乎很喜歡使用勺,這跟南韓與商代北逃的萁子族有沒有關係呢?我覺得可能性很大。因為從邏輯上看,筷子和勺必須二選一,沒有筷子就一定有勺。而且古人是很迷信的,勺是一個69型,非常符合古符號。以69為原型的文字,目前南逃的商族後裔泰華人還在使用,韓文其實也是變了形狀的69圖案,就是說有可能商代之前可能還有一種貼近語言的表音文字。只是漢字是祭祀用的,所以出現在重要的器物上。

    古人也不可能所有食物都採取包食,只要出現了鍋就有可能改變。尤其北方,就算古代生態不同,東南亞龜還在北方附近,但畢竟取包食所需的葉子不容易,冬天就更難了。而餐具中的盤子或碗卻是很容易製作的。陶器的歷史比我們想象的要久遠,比出土的也要久遠很多。所以出現一鍋燉,比如東北亂燉,比如西方的湯,實為亂燉。這樣的話,勺就大有作為了。也不排除已經存在筷子了,因為不是難事,你只要習慣於使用餐具就可能發明。只是筷子能成主流需要另外一個條件。就是食物製作精細化程度得提高,尤其菜品或者出現餃子之類食物。這樣的話,筷子夾的功能才能大有作為。否則只是一鍋亂燉,那還是勺更方便。但人們不可能只吃一種烹飪食物,就算如歷史書學者說的,古代炒菜還沒有,那煎炸總有吧,煎炸如果把食物精細化之後,筷子就大有作為了。所以筷子普及應該是食物製作精細化之後出現的,有了煎炸炒等製作的精細食物後刀叉勺作用就降低了。刀更多是以牛羊肉為常規食物的遊牧人和貴族們使用。

    關於進食方式所產生的差異,主要是思維模式會有差異。我一直都說行為反作用力于思維的作用巨大,為什麼人需要體驗,小孩最愛體驗,就是因為行為體驗對於思維具有關鍵作用。不同進食方式必然會導致思維差異。比如你天天拿著刀叉進食,你會孃炮嗎?你很難想象一個從藏區、草原出來的人會孃炮。筷子也不是必然導致孃炮,但是它無法阻止孃炮發生,孃炮這件事主要還是儒生把自己文弱病態美移植到了文化裡,把所有愛情故事男主人翁都搞成手無縛肌之力的文弱書生形象,中國孃炮除了地域原因就是文化美學原因造成的,所以不怪筷子。筷子文明程度肯定是最高的,只是今天西餐裝得很高雅,但其實與筷子有質的差別。當然在媚洋者眼裡,洋人一切都高階。就是把使用筷子東方人與刀叉的西方人倒過來,他們也能把變成使用筷子的西方人誇得頭頭是道。華人今天使用刀叉完全應該使用自己的三齒叉,因為那才是我們的東西,出土的刀叉也都是三齒。它代表了黃人三支系,代表華夏。four是四哥,是自認黃種三支系之後老四的日耳曼人的數理。

    手抓、刀叉、筷子分別代表了亙古、上古和中古。起碼對於中國而言是這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在電視或媒體上看到別人成功了,你會激動地也參與創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