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迎著北風吹風

    老可愛我生性活潑,性格開朗,其實並不算太喜歡看悲情電影,我覺得人生啊,本來就不容易,能快樂就快樂一點,不要讓自己活在憂愁當中。不過還是有一些電影會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弱的神經的。今天老可愛推薦一部電影叫做《我的名字叫可汗》。

    這是一部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印度電影,電影的主人公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度人可汗,可汗患有輕度自閉症,看起來行動笨拙怪異,他心地十分善良,不懂人情世故,容易上當,但是他信念堅定,堅守承諾,在機械維修方面也有著不錯的天賦。現實生活中就這樣的一個人,一定會受到很多的挫折和苦難。電影裡也是如此,在可汗母親死後,可汗隻身來到了美國,在這裡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不同讓可汗十分困擾和迷茫,幸好他認識曼地亞,同樣來自印度的一個單親媽媽,他倆從相識相知到相愛。可汗姜曼迪亞的兒子視如己出,一家三口過著幸福甜蜜的小日子。但是好景不長,不久911事件發生。全美掀起了一陣反伊斯蘭教的狂潮,社會的仇恨度日益增高。伊斯蘭教在美國的生活極其艱難,在這浪潮之曼地亞的兒子因喪生,傷心至極的曼地亞將責任全部推給了可漢。如果孩子沒有跟可汗的姓氏,就不會遭受這種悲慘的境遇。懵懂的可汗請求妻子的原諒,但是曼迪婭傷心欲絕,不肯原諒他,告訴可汗,除非他告訴全中國人民和總統,他不是恐怖分子!只有如此才會原諒可汗!可還強忍妻離子散的傷痛,他不懂那麼多大道理,他只知道我要見到總統,要告訴他我不是恐怖分子。為了這個信念,他踏上了漫漫訴求路。這一路上他吃了很多苦,也幫助了很多人,也見識了很多事!

    最終的結局是大團圓的。這個電影的故事模式可以看作是印度版的阿甘正傳。不過與阿甘正傳所傳達的精神核心不同的是這個電影主要探討的是族群和宗教問題,導演通過平凡小人物的不平凡故事折射了一個時代的悲哀!歷史洪流中受到傷害的終究是無辜者。

    影片向我們闡述了一個問題。由於少部分人的過錯,有必要歧視整個族群嗎?放到現在同樣具有現實意義。老可愛我是東北人,網路上現在非常多的網路噴子黑我們大東北。我就想說一句大家都是中中國人,你們這樣心不會痛嗎?!我們東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出了無數的優秀人物,可是某些人只盯著某手、某音的一些傻屌來攻擊整個東北,如果這樣我真的只能懷疑這些人的智商和動機!老可愛歡迎全國各地的朋友來東北遊玩,體驗真正的東北人

  • 2 # 燃燒的活力

    說起最最慘烈的電影,《紅海行動》這部劇大家都看過吧!

    最先在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我以為就和大部分的電影一樣會有一個好的結局,可是最後結局出乎我的意料,心裡承受不了,我曾經也是一名軍人,比較喜歡軍事題材的電影,《紅海行動》這部劇演的比較真實,它不像其他的神劇一樣,正派大獲全勝,反派全軍覆沒。

    《紅海行動》由張譯主演的軍事戰爭片,劇情講述了國外燃起戰事,危機到當地中國公民的安全,中國派出軍艦執行撤僑任務,有蛟龍突擊隊負責武力掩護,在撤僑任中接受到上級命令,由蛟龍突擊隊8名成員負責去營救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中中國人質,最後又去執行抓捕倒賣核原料的恐怖分子,在執行任務中不斷有戰友受傷、犧牲,最終勝利完成任務。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裡面的機槍手張天德外號石頭,他們被圍困在二層小樓裡面,張天德被恐怖分子打掉了半張臉,看的真是觸目驚心,然而他忍著疼痛,憑藉頑強的意志戰鬥到最後,掩護戰友撤離,“我媽說,疼的時候吃顆糖就不疼了”臨死之前佟麗喂他吃了顆糖,邊哭邊說吃糖就不疼了,這段看的我這個大老爺們眼眶溼潤,這就是我們中國軍人,我們的戰友,我們最堅強的後盾。

    也正是有這群最可愛的人才能有我們和平的家園!

    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 3 # 光影播主

    近期又回看了幾部電影,其中經典電影《忠犬八公》無聲英雄,守護主人的故事讓人看著心酸不已。

    《忠犬八公》改編自1933年發生在日本的真人真事。電影中機緣巧合,日本的秋田犬,丟失後遇到新主人-帕克教授。在於帕克教授的朝夕相處中,八公愛上了這個城市,這裡的生活節奏,也喜歡了球這個玩具。並開始每天送帕克教授上班,並準時在車站等候,帕克教授下班。無論雨雪都靜靜等候。知道有一天,帕克教授突然疾病離去。八公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

    原以為故事就此結束,實際八公依然在車站等候它的主人。不論烈日還是寒風,春夏秋冬。每日等候在車站門前。就這樣等待了十年。帕克教授依然沒有回來,八公也在一個下雪的夜晚長眠。

    狗是人類最忠誠的夥伴,你為他遮風擋雨,它為你守護一生一世,不因任何物質和時間改變。忠誠如夥伴。

    我被這個深厚的情誼打動了。淳樸真實。特別是八公在車站將要死去的最後一晚它夢到帕克教授回來了,和它一起玩耍,他們一起走了。哭的很傷心。

  • 4 # 我是小鋒芒

    我來分享一下

    棒子國的寫實電影《熔爐》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聾啞群體被侵犯的故事,最後壞人也沒判刑,互相踢皮球,互相勾結,令人不敢再看第二遍。《素媛》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小女孩被侵犯的故事,最可悲的是隻判了12年,而這個惡魔今年就要出獄了。《七號房的禮物》嚴格來說,算小喜劇,但是看的人心裡面堵的很。《媽媽不哭》《蚯蚓》《壞小子》《釜山行》等等等等

    而中國的電影:

    《殺生》黃渤主演,講述了異端被處的故事,人在群體之下是多麼不值一提。《親愛的》黃渤主演,講述了拐賣兒童的故事,看的人揪心的很。《盲井盲山》真實故事改編,裡面有王寶強的處女秀。《李米的猜想》周迅周公子演技炸裂,那句話:我們都不起眼,沒有人在乎我們。《天若有情》劉德華電影,故事悽美,值得一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清純女大學生愛上了一個流氓,最後自殺身亡的故事。《狗咬狗》,陳冠希的巔峰之作,太壓抑。等等等等

  • 5 # 偷換流年

    我來說一部悲傷的電影吧。儘管現實題材多有真人真事改編的慘痛故事,但武俠電影裡也又不少英雄美人的恩怨糾葛,同樣令人唏噓感嘆!

    1969年,香港電影大師張徹與香江大才子倪匡一起編了一個悲傷的故事。於是,張徹就找了御用男主角狄龍姜大衛,還有自帶流量的大美女李菁拍成了電影《保鏢》

    故事講述了洛陽著名鏢局 “無敵莊”要幫助縣衙運送20萬輛官銀去京城,但是年邁的莊主殷可風突然喪失了全部武功,只得另找強援加入。狄龍和李菁是著名暗器大師雲七娘的徒弟,他們奉命幫忙押運。

    與此同時,流浪劍客姜大衛與狄龍不打不相識,並與李菁彼此一見鍾情。狄龍醋意大發,對姜大衛懷有敵意。經過一番輾轉,姜大衛決定參與押鏢,只為了和心愛的人在一起。與此同時,飛虎寨的一幫劫匪正在路上集結,一場大戰無法避免。

    故事最後,狄龍和姜大衛聯手誅殺飛虎寨大boss,姜大衛為救狄龍命喪黃泉,死在心愛的李菁懷裡……

    這部《保鏢》講述的是英雄兒女情長,為我們講述了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

    姜大衛身懷絕技卻貧困潦倒,他四處尋找出人頭地的機會,甚至不惜為了吃飯賣掉心愛的馬。李菁情竇初開,正是愛慕英雄的年紀。所以,二人相遇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一場曠世絕戀的緣起。更為可貴的是彼此任何一方都願意為了對方拋棄生命,這是多麼美麗的愛情啊!

    故事最後,姜大衛嚥下最後一口氣,李菁含著淚喊出愛人的名字……這個場景不知道曾感動了多少觀眾!

  • 6 # 跟偏執看電影

    2.《藍白紅三部曲之藍》1993年 藍色憂鬱,代表女主失去丈夫孩子的悲傷,藍色自由,心裡釋懷,才能想開。

    3.《百萬美元寶貝》2004年 真實而冷峻,深邃而動人,前半段看著像是體育片,但看到後面才知道講的是人生!

    4.《忠犬八公的故事》2009年 這部電影可是公認的催淚排毒良品!從中間那一段開始就哭,哭到大結局!

    5.《藍色情人節》2010年 瑞恩現在真的是瑪麗蘇電影的標配男主了!而且演的真好,看完揪心啊!

    6.《綠裡奇蹟》1999年 人是沒法掩蓋他們的惡的,即便騙的過一時但絕對騙不過一世,終有一日會敗露!惡有惡報,還是與人為善的好!

    7.《山椒大夫》1954年 人生漫長又悲慘,雖然不是一部電影能解決的,但那種感同身受,還是很催淚的!

    8.《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 黑白的畫風,出現了一抹紅,那一抹紅,是溫暖也是希望,一張劇照就能讓人落淚!

    9.《螢火蟲之墓》1988年 雖然有點一廂情願的煽情,但看了還是會哭的。

    10.《一封關於父親的信》2008年 豆瓣上無數的小夥伴應該都被這部電影哭腫了眼睛,人們總是願意看到善被弘揚,不是嗎?

  • 7 # 七哥影音

    第一次看《忠犬八公的故事》就讓劇中的“八公”深深喜吸引住了,真是萬物皆有靈啊,也為“八公”的那份不可能的等待而感到心疼。最讓人以外的是這竟然改編自1925年發生在日本的真實故事,由萊塞·霍爾斯道姆執導,理查·基爾、瓊·艾倫和薩拉·羅默爾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9年8月8日在故事的原型故鄉日本率先上映。

    “八公”陪著帕克全家一起成長,從小狗漸漸變成龐然大物。八公每天準時陪伴帕克上班,傍晚五點準時出現在車站門口迎接帕克下班,這可是他們最美好幸福的時光。在小鎮車站的站長,賣熱狗的小販,附近商店的老闆娘的眼中這都是習以為常的畫面;看到帕克從車站出來叫出那一聲熟悉的“Hachi”,“八公”興奮地撲上前去撒嬌的樣子,已經成了車站每天上演的故事。然而在“八公”學會撿球的那一天,帕克開心且驕傲,但也是最後一次兩人的珍貴回憶。

    就在那一天,帕克在大學上課時突然倒下,他因心肌梗塞突發而死亡,再也沒有回到車站。之後每天傍晚五點,八公都來到火車站裡等候、凝視。第二天、第三天,從夏季到秋季,九年時間裡,八公依然風雨無改,直到它最後死去。

    好的影片要分享,推薦大家看看這部影片,你一定會被那個“八公”感動的,萬物皆有靈希望大家能夠善待自己的寵物。

  • 8 # 寶妹的小姑媽

    看過的最傷感,最慘的電影,對於這個問題分兩個部分回答。

    1、  最傷感的電影:

    《開心家族》 落魄青年尚萬(車太賢飾)對生活毫無眷戀,一直在努力自殺。可每每自殺都不能成功。在又一次自殺後,他看見了4個鬼:愛哭的女人,行為怪異的老頭,愛抽菸的男人,還有一個小男孩。尚萬討厭他們一直纏著自己。高人指點,要送走這些鬼魂就要完成他們生前的願望。尚萬沒辦法,就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並完成他們的願望。雖然那些願望看上去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在完成願望的過程中,尚萬遇上了心儀的女孩,漸漸尚萬黑暗的人生有了色彩。在鬼魂的撮合下,兩人有了一次約會。但約會還是被搞砸,尚萬生氣的趕走鬼魂。尚萬帶著壽司向女孩坦白,女孩問起壽司裡的水芹菜時,尚萬明白了。這部劇前面有多搞笑,後面就有多傷感。

    2、  最慘的電影:

    《紅海行動》 索馬利亞海域,中國商船遭受恐怖分子劫持,蛟龍突擊隊奉命進入商船解救人質,憑藉隊員們的沉著冷靜成功完成了任務。這場救援結束,然而蛟龍突擊隊的使命卻還沒有完成。由8人組成的突擊小隊,需整裝待發執行撤僑任務。面對恐怖分子,他們沒有外援,沒有主角光環,沒有在危險中化險為夷的超能力。雖然最終完成任務,但也死傷慘重。特別是在閣樓上,石頭犧牲的場景太過慘烈。隔著螢幕都覺得痛心。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 9 # 曉說熱點

    說實話,我並不推薦你看這部電影。

    影片所傳達的悲傷冷漠、消極哀怨的人生態度會讓人感到不適,更會刺激到敏感者讓他們陷入沉思與焦慮。

    最後,所有人都會向自己一個問題。

    活著究竟還有什麼意義?

    影片的名字叫做《超脫》。

    何為超脫?應指超脫於世外的豁達心態;但存活於世的人哪能割裂與世間的聯絡,當世俗的人揹負著世俗的枷鎖,當世俗的人陷入自我的蒸籠裡。

    存活於世的人,死亡才是超脫的唯一途徑。

    喪到骨子裡的冷徹。

    我這一生,盡是可恥之事。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如此評價自己,如此悲涼的氣息從首頁瀰漫到尾頁而止;縱觀全書就像縱觀太宰治的一生,總愛跟人性與自己較勁。

    最後39歲的太宰治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或許他是對的,不甘於生活的蒸籠,用死亡完成超脫的一生;或許他是錯的,捆綁與枷鎖本就是生命之重,活著的人更有勇氣。

    太宰治用文字勾勒了冷漠悲涼的世界,而《超脫》則用影像詮釋了人性的孤獨與敏感。

    就連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長的就是一張生無可戀的臉。

    禁慾相、鷹鉤鼻,這個頗具英倫氣質的演員成名作《鋼琴家》裡,就已經將“喪”刻畫進骨子裡;戰爭年代的藝術家,為苟全性命如老鼠般逃竄;如今時隔多年,再見仍是那般喪氣的臉。

    開頭所引用的加繆,就為影片籠罩了一絲悲涼。

    我從未這般深切感覺到,如此超脫於自身,卻依存於世界。

    一種疑問,也是一種回答。

    整部影片從始至終也都在追尋一個問題,“本我”與“自我”如何共處?現實跟虛妄如何平衡?但最後也沒有得到答案。

    影片所採用偽記錄的拍攝手法、採訪式的問答,都像極了一場獨幕劇,像極了一位哲學家的自我剖析;他時而悲慟時而深思、時而孤創時而感傷;但沒有答案,只有畫面上演員的陷入沉寂。

    徒增感傷。

    如果非要說說,或許是圍繞孩子們的教育問題,艾德里安·布洛迪飾演的是一位代課老師,這座學校的學生與反叛著稱,而學校也因經營不善而瀕臨倒閉,但一切對他而言無足輕重,生活不過是車輪式的前行,他無法阻止就跟隨車輪滾動。

    沒有抱怨沒有悲憫,有的不過是在現實跟迷惘間拉扯自己。

    他經歷的是一段悲痛的童年,那閃回的畫面不斷將他破碎的記憶拼湊成悲劇,那是一段他不願面對卻無可逃避的童年。

    他曾目睹母親在他面前自殺,而就此他的成長始終籠罩著一片氤氳。

    他是個悲觀主義者。

    也是個冷漠的旁觀者。

    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蒸籠。

    但作為教育者他還是願意給予別人關懷;所以面對不良學生的咒罵與挑釁,他只是微笑以對。

    當學生的發洩被他溫柔化解,最軟綿無力的是學生的窘迫。

    那是學生髮洩的出口,卻被他輕而易舉的堵住了;他深諳學生們的心理,所以才會能夠如此輕易化解他們的焦慮。

    但面對叛逆的學生有的老師卻力不從心;因為這種令不從心他們陷入了一種焦慮,這種困境因學生而已,但卻需要自己想方設法填滿。

    這是一種死迴圈。

    孩子沒用發洩去掩蓋自己的焦慮,卻沒想到因此給老師們帶來的焦慮。

    相互不理解,才是教育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

    儘管陰暗的童年讓他喪失了樂觀的能力,但他仍願選擇以“偽裝”的方式扮演老師的角色。

    他給予自卑的女同學以安慰,告訴她生活並不是一片死寂,他指引她向前,儘管他自己都不相信。即便如此他的方式仍然有所收穫,自卑的女同學開始變得樂觀起來。

    原本是好事一件,至少又多了一個人擁有彩色的世界。

    但是由於溝通不暢,女同學將這種溫暖當做了愛意;當他驚慌失措的拒絕了這份愛意時,卻引發了一場悲劇。

    最後女同學,一邊吃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蛋糕一邊看著他。

    最後直到她倒下,直到她失去生命。

    此刻的他或許才懂得,每個人都自己的捆綁與枷鎖,但仍能能存活於一種平衡裡;這種平衡儘管陰暗,但卻足夠她有活下來的勇氣,而當突然某個陌生人的闖入打破這種平衡。

    要麼不再陰暗,要麼死去。

    兩種極端。

    逃避一切將自己封鎖成一片孤島;就像整部影片所有人所瀰漫的距離感。對社會對他人都漠不關心。

    唯有這樣,才能保持平衡不被打破。

    但當他的生活被陌生人闖入,他維繫的平衡也就不存在了。

    當“小太妹”看到的他的悲傷,將他當做了“生意”,尾隨其後只想通過“援交”來換取生活必需品;他開始陷入了兩難。

    他既不願意被小太妹打破自己生活中的平衡,又不願目睹一位孩子墮落。

    出於教育從業者的關心。

    他幫助了她給予幫助,小太妹也逐漸的對他開始依賴;而這種溫暖也漸漸的緩解了他內心的空虛,生活也逐漸變成了彩色。

    此時女同學因誤解而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當他發覺小太妹對他形成依賴時,他選擇了一刀兩斷。

    他不想讓女學生的悲劇重演。

    所以他決定將小太妹送到福利院,最後當小太妹被帶走,那怨恨的神情一如當初女學生。

    當平衡被打破,很容易陷入極端。

    而就當我們以為悲劇會再次上演的時候,導演給了我們一個溫情的結尾。

    最後他去看望小太妹時,迎接他的不再是怨恨而是笑臉。

    感謝導演的不殺之恩,幸虧沒有一喪到底。

    否則觀眾也會陷入崩潰的邊緣。

    整部影片都蔓延著冷漠而悲涼的氣息。

    所有的角色安然於世存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漠不關心也互不侵犯;承受著自己的枷鎖,接受這自己的烙印,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相安無事。

    但絕大多數時候,沒有人能夠跟世界劃清界限。

    因為沒有自成一體的孤島。

    所以就如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裡所說: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唯有接受枷鎖享受自由才能夠更好的活著,也唯有給予冷漠的世界以微笑,給予冷漠的人以擁抱。

    才能夠讓世界變得美好起來。

  • 10 # 如夢影視

    雙胞胎姐弟珍妮跟西蒙收到過世的母親納娃的遺囑,可當宣讀完內容之後,兩姐弟卻一時難以接受這樣的遺囑:一份是寫給他們從未蒙面的父親;一份是寫給她的第三個孩子——他們更是不知道這個哥哥的存在。

    影片巧妙的遊走在兩個不同的時空:母親終其一生苦苦尋覓自己的長子;姐弟遵循母親的遺囑前往中東尋找他們的父親與兄長。可越是窮其究竟,他們面對的越是理不清的頭緒跟令人震驚的真相。

    影片的結尾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雙胞胎兄妹從未謀面的父親,就是這個他們母親遺囑中提到的自己的第三個孩子。

    整部電影除了表現戰爭時候鏡頭寫實而殘酷外,其餘情節均如流水一般靜靜流淌,隨著劇情深入,懸念一重重揭開,一段因戰爭造成的畸形而殘酷的歷史展現在他們面前:自己的父親同時也是自己的兄弟,強大的衝擊感衝擊著故事裡的人們和故事外的觀眾。

    得知事情真相的母親,一定在瞬間崩潰了,但是她是堅強的母親,她把這一切的痛苦留給自己一個人承擔,不想讓兒女們跟自己一樣生不如死,但死也不忘記自己的承諾。她思考了很久,想在自己死後,用兒女們的追尋去揭開事情真相,自己也隱忍著極大的傷痛,寫下遺書,用偉大的包容寬恕了一切。

    該片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值得一看,是你也一樣會被震撼到,該片如此的讓人傷感,電影中的母親命運相當悲慘,本來在中東戰爭中喪失家庭和愛人後,卻又要承擔讓人心碎的事實,堪稱人間悲劇,過去多年,我仍然記得這部電影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連刷牙都解決不了的口臭,是在暗示哪裡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