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一直在聽老唱片,尤其是孫、二汪傳人等錄製的老唱片,越聽越覺得有滋味,自己也琢磨著學,但苦於才疏學淺,又無名師指點,一直總結不出一套完整的區別方案來,所以請大家各抒己見,歡迎探討!
11
回覆列表
  • 1 # 嘟兒拉八大

    京劇孫菊仙、汪桂芬是與譚鑫培同時代的老生名家,三人世稱“後三鼎甲”,也是三種不同風格的演唱,譚鑫培可稱婉約派、孫菊仙可稱豪放派、汪桂芬可稱沉雄派,同時另一路風格的汪笑儂也異軍突起,他的演唱不好用某個詞語來概括形容風格特點,他的西皮流水板獨居特色,反二黃也獨具一格,唱詞多是一大特點,後世的許多女老生喜歡學他的路子。

    孫菊仙和傳人時慧寶、雙闊亭留下了不少老唱片錄音,雖然孫菊仙的唱片真偽一直是學界有爭議的話題,但是這不影響對孫菊仙聲腔藝術的認識和學習;汪桂芬幾乎沒有老唱片傳世,據說有蠟筒錄音,他的傳人有王鳳卿、鄧遠芳,郭仲衡也是汪派路子,姚玉蘭、宋寶羅也有汪的成分;汪笑儂的私淑傳人多,唐韻笙也有他的風貌,恩曉峰、金小樓、石月明、何玉蓉都學他,能有《哭祖廟》這樣超長唱詞的戲流傳也算奇蹟了,說是一百單八句,大體也差不多,姚玉蘭的《上天台》也是超長唱詞。

    以上這些京劇流派之所以失傳,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京劇形成、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假如留聲機技術能早一點,說不定還能保留下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他們更原始唱法的錄音,京劇唱腔的演變一直向“唯美動聽”的方向前進;第二個原因,京劇演員唱京劇都是當飯碗掙錢的,死學別人不客觀也不現實,因為每個人的聲音條件都不一樣,大部分都是誰的哪齣戲吸引觀眾就學他哪齣戲,還要根據自己的條件揚長避短地修改,這也是京劇唱腔一直髮展演變的原因,要不哪裡出來那麼多流派啊?

    當然現在聽起這些老唱片來,感覺和現在的京劇別有異趣,但是要想模仿得像還是難度比較大的。不要說這種失傳的老唱片,就是現在流行的路子能模仿像、學到家也不容易,剛剛入門的票友聽到最多的就是“先學洪羊洞的為國家”,不少人感覺自己聽多了那麼多錄音,還對這種說法鄙夷不屑,但是說真的,聽戲和唱戲確實不一樣,哼哼戲和上臺唱戲也不一樣,洪羊洞字字都有講究之處,不用你唱完,一句聽完就知道你吃幾碗乾飯了……

    舊時京劇沒有麥克風,舞臺效果全靠嗓子喊,沒有相當高的調門就端不好這個飯碗,就調門這個問題就已經給票友設了一個高門檻,沒有相當多的演唱鍛鍊怎麼來高調門啊?所以說無論模仿什麼唱法,沒有金剛鑽的基礎條件是永遠模仿不了的……先山後練鞭吧!厚積才能薄發……

  • 2 # 荷露團珠

    古樸的反義詞就是花哨,據說最早的京劇,程長庚那個時代,老生是以“洪鐘大呂”為演唱標準的。我們今天聽晚清民國初的一些老唱片,比如說王鳳卿的一些唱片,還能聽出那些老人的一些老唱法。過去無論是京劇的老生,還有旦角。音調都比較高。沒有正宮調和乙字調的嗓子,你別吃這口飯。我想原因呢,就是因為在民間,那時候也沒有什麼麥克風這種現代的音響和傳播工具,只能靠肉嗓子去喊。那麼就形成了京劇早期的這種“喊似雷”的唱法。不但老生調門高,青衣也一樣。我們今天聽陳德林的老唱片。那種唱法都是直來直去的,很少有拐彎兒的,和以後的那些大師梅蘭芳他們相比。比較古樸大氣,但是缺少柔媚含蓄。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方面。保留了這方面的特性,那麼那方面肯定就不行了。

    據說當年程長庚聽了譚鑫培的唱以後,就說他是“亡國之音”。對比起老的那些宗師輩的藝人,譚鑫培的唱比較婉約含蓄。但是他的這種唱卻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但是事物的發展有時候特別有意思,如果用今天的這些藝人的唱法,來和譚鑫培比,那麼譚鑫培的就比較質樸了,現在的藝人越發的往軟,媚這方面靠。使人們聽了,越來越沒有精氣神兒。如果說譚鑫培那是“亡國之音”,那麼今天的這些唱又算是什麼呢?

    想唱出古樸的味道,那就少在修飾和裝飾音上下功夫,過分雕琢的唱腔,就會失去那種古樸的味道。但是過去的那種唱法也很難,我們現在聽汪桂芬還有孫菊仙的一些唱法,不難發現。他們那些古樸的唱法的基礎,就是嗓音的調門的高亢和力度,這些都是用丹田力量把那些音整個頂出來,在嘴上形成音阻,發出去。這些唱法非常要功夫,沒有經過十年八年的那種苦練,是很難達到那種境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機板刷過BIOS會影響主機板使用嗎?為什麼有人覺得英特爾的CPU漲價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