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理] 椎管腫瘤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髓內腫瘤、髓外硬膜內腫瘤、髓外硬膜外腫瘤。髓內腫瘤約佔椎管腫瘤15%,常見有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髓外硬膜內腫瘤佔椎管腫瘤60%,常見有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脊膜瘤等。髓外硬膜外腫瘤佔椎管腫瘤25%,多數是轉移瘤、淋巴瘤。 [臨床表現] 髓內腫瘤多發生於20-50歲,以疼痛為最常見的首發症狀,逐漸出現腫瘤節段以下的運動障礙和感覺異常,表現為肢體無力、肌肉萎縮和截癱,肌張力和腱反射異常。 髓外硬膜內腫瘤多發生於20-60歲,病程較長,典型症狀為神經根疼痛,以後出現肢體麻木、酸脹感或感覺減退。隨著症狀的進展可出現癱瘓及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髓外硬膜外腫瘤如轉移瘤多見於老年人,病程進展較快,疼痛是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很快出現嚴重的脊髓壓迫症。淋巴瘤常累及胸腰椎,主要表現為脊髓和神經根受壓症狀,以區域性疼痛最為多見,逐漸出現下肢運動、感覺障礙和括約肌功能紊亂。 [影像學表現] 1.X線平片: 可無明顯異常。有時可見椎弓根、椎體骨質破壞,椎間孔擴大,椎弓根間距離增寬,椎旁軟組織腫塊等,偶見腫瘤鈣化。 2.椎管造影: 椎管腫瘤多表現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根據梗阻端的造影形態可區分腫瘤發生部位。 ①髓內腫瘤:引起區域性脊髓梭形腫脹膨大,梗阻面呈大的杯口狀; ②髓外硬膜內腫瘤:脊髓受壓迫向一側移位,腫瘤一側蛛網膜下腔增寬,梗阻面為小杯口狀,代表腫瘤,另一側因脊髓移位而使蛛網膜下腔變窄; ③髓外硬膜外腫瘤:壓迫硬膜囊連同脊髓一起向一側移位,脊髓兩側蛛網膜下腔均受壓狹窄,造影顯示脊髓移位,兩側蛛網膜下腔狹窄呈刺刀狀,如果是腰椎馬尾水平的硬膜外腫瘤,則梗阻面多呈梳齒狀或束柴狀。 2.CT表現: 平掃和增強掃描對於椎管腫瘤的診斷作用不如腦腫瘤,椎管造影后行CT掃描可在橫斷面上顯示腫瘤與硬膜外、蛛網膜下腔和脊髓三者的關係,定位診斷更加準確。CT還能顯示脊髓腫瘤本身的密度和形態,區分囊性或實性腫瘤,腫瘤鈣化,脂肪瘤有特徵性的脂肪密度,顯示腫瘤與椎體及椎弓的關係。有無椎體及椎弓根骨質破壞。 3.MR表現: (1)髓內腫瘤: ①脊髓侷限性增粗,病灶在T1加權為略低訊號,T2加權為略高訊號或明顯高訊號。訊號強度常不均勻。病灶範圍大,周圍水腫較明顯。 ②從各個方位觀察,病灶周圍蛛網膜下腔變窄或閉塞。 ③室管膜瘤可發生在脊髓的任何節段,包括圓錐和終絲,可沿蛛網膜下腔轉移。病灶強化明顯。星形細胞瘤範圍更廣泛,以頸、胸段居多,出血和囊變多見。血管網織細胞瘤常囊變明顯,增強檢查見壁結節強化,在病變部位髓內可見到異常的小血管影。 (2)髓外硬膜內腫瘤: ①病灶較侷限,邊緣光滑清楚;壞死囊變少,髓內一般無水腫。脊髓受壓變形,並向對側移位。 ②腫瘤側蛛網膜下腔增寬,而腫瘤對側蛛網膜下腔變窄。 ③病灶T1加權和T2加權接近等訊號,囊變 T2加權為高訊號影。增強後呈均勻一致強化。 ④脊膜瘤以胸段多見。腫瘤有廣基底與脊膜相連,並出現脊膜增厚和強化。神經鞘瘤常伴有相應椎間孔擴大、根弓根吸收破壞;瘤體常呈啞鈴狀。 (3)髓外硬膜外腫瘤: ①硬膜外腫塊形態常不規則,呈上下徑較長的扁平形,瘤體與脊髓之間可見線狀低訊號硬膜影。硬膜外脂肪影消失。 ②腫塊向內壓迫脊膜囊,造成鄰近蛛網膜下腔的變窄,脊髓受壓向對側移位。 ③腫塊向外生長位於椎旁,伴有椎體和附件的骨質破壞,或可見到以椎旁為中心的病變,透過椎間孔向椎管內延伸。 ④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椎管內外正常組織界限欠清晰。T1加權呈低或略低訊號;T2加權為高訊號影。增強後,腫瘤常呈中等度強化。 ⑤轉移性腫瘤常有原發瘤的病史,病情發展快。 [鑑別診斷] 需與脊髓空洞症鑑別,其髓內空腔訊號特點與腦脊液相似,表現為脊髓內長T1長T2訊號區,空腔邊緣清晰,一般沒有增強。脊髓外形膨脹。
[病因病理] 椎管腫瘤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髓內腫瘤、髓外硬膜內腫瘤、髓外硬膜外腫瘤。髓內腫瘤約佔椎管腫瘤15%,常見有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髓外硬膜內腫瘤佔椎管腫瘤60%,常見有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脊膜瘤等。髓外硬膜外腫瘤佔椎管腫瘤25%,多數是轉移瘤、淋巴瘤。 [臨床表現] 髓內腫瘤多發生於20-50歲,以疼痛為最常見的首發症狀,逐漸出現腫瘤節段以下的運動障礙和感覺異常,表現為肢體無力、肌肉萎縮和截癱,肌張力和腱反射異常。 髓外硬膜內腫瘤多發生於20-60歲,病程較長,典型症狀為神經根疼痛,以後出現肢體麻木、酸脹感或感覺減退。隨著症狀的進展可出現癱瘓及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髓外硬膜外腫瘤如轉移瘤多見於老年人,病程進展較快,疼痛是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很快出現嚴重的脊髓壓迫症。淋巴瘤常累及胸腰椎,主要表現為脊髓和神經根受壓症狀,以區域性疼痛最為多見,逐漸出現下肢運動、感覺障礙和括約肌功能紊亂。 [影像學表現] 1.X線平片: 可無明顯異常。有時可見椎弓根、椎體骨質破壞,椎間孔擴大,椎弓根間距離增寬,椎旁軟組織腫塊等,偶見腫瘤鈣化。 2.椎管造影: 椎管腫瘤多表現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根據梗阻端的造影形態可區分腫瘤發生部位。 ①髓內腫瘤:引起區域性脊髓梭形腫脹膨大,梗阻面呈大的杯口狀; ②髓外硬膜內腫瘤:脊髓受壓迫向一側移位,腫瘤一側蛛網膜下腔增寬,梗阻面為小杯口狀,代表腫瘤,另一側因脊髓移位而使蛛網膜下腔變窄; ③髓外硬膜外腫瘤:壓迫硬膜囊連同脊髓一起向一側移位,脊髓兩側蛛網膜下腔均受壓狹窄,造影顯示脊髓移位,兩側蛛網膜下腔狹窄呈刺刀狀,如果是腰椎馬尾水平的硬膜外腫瘤,則梗阻面多呈梳齒狀或束柴狀。 2.CT表現: 平掃和增強掃描對於椎管腫瘤的診斷作用不如腦腫瘤,椎管造影后行CT掃描可在橫斷面上顯示腫瘤與硬膜外、蛛網膜下腔和脊髓三者的關係,定位診斷更加準確。CT還能顯示脊髓腫瘤本身的密度和形態,區分囊性或實性腫瘤,腫瘤鈣化,脂肪瘤有特徵性的脂肪密度,顯示腫瘤與椎體及椎弓的關係。有無椎體及椎弓根骨質破壞。 3.MR表現: (1)髓內腫瘤: ①脊髓侷限性增粗,病灶在T1加權為略低訊號,T2加權為略高訊號或明顯高訊號。訊號強度常不均勻。病灶範圍大,周圍水腫較明顯。 ②從各個方位觀察,病灶周圍蛛網膜下腔變窄或閉塞。 ③室管膜瘤可發生在脊髓的任何節段,包括圓錐和終絲,可沿蛛網膜下腔轉移。病灶強化明顯。星形細胞瘤範圍更廣泛,以頸、胸段居多,出血和囊變多見。血管網織細胞瘤常囊變明顯,增強檢查見壁結節強化,在病變部位髓內可見到異常的小血管影。 (2)髓外硬膜內腫瘤: ①病灶較侷限,邊緣光滑清楚;壞死囊變少,髓內一般無水腫。脊髓受壓變形,並向對側移位。 ②腫瘤側蛛網膜下腔增寬,而腫瘤對側蛛網膜下腔變窄。 ③病灶T1加權和T2加權接近等訊號,囊變 T2加權為高訊號影。增強後呈均勻一致強化。 ④脊膜瘤以胸段多見。腫瘤有廣基底與脊膜相連,並出現脊膜增厚和強化。神經鞘瘤常伴有相應椎間孔擴大、根弓根吸收破壞;瘤體常呈啞鈴狀。 (3)髓外硬膜外腫瘤: ①硬膜外腫塊形態常不規則,呈上下徑較長的扁平形,瘤體與脊髓之間可見線狀低訊號硬膜影。硬膜外脂肪影消失。 ②腫塊向內壓迫脊膜囊,造成鄰近蛛網膜下腔的變窄,脊髓受壓向對側移位。 ③腫塊向外生長位於椎旁,伴有椎體和附件的骨質破壞,或可見到以椎旁為中心的病變,透過椎間孔向椎管內延伸。 ④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椎管內外正常組織界限欠清晰。T1加權呈低或略低訊號;T2加權為高訊號影。增強後,腫瘤常呈中等度強化。 ⑤轉移性腫瘤常有原發瘤的病史,病情發展快。 [鑑別診斷] 需與脊髓空洞症鑑別,其髓內空腔訊號特點與腦脊液相似,表現為脊髓內長T1長T2訊號區,空腔邊緣清晰,一般沒有增強。脊髓外形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