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百吉

    學生、教師和學校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如何運用科學的評價制度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

    第一、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評判的狀況。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制定,在評價資料的收集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透過“協商”達成評價結論,使得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反思、加強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這種需要在兒童的內心世界更為強烈。”我們知道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傳統的被評價者成為了評價主體的一員,而評價就變成了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學生則真正地成為了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首先,自我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發展、自我成長能力。其次,學生對他人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和交流的過程,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第三,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也有助於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有效地對被評價者進行監控和指導,幫助被評價這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使其獲得全面發展。

    第二、評價內容的制定要根據課程標準,具有可操作性。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不同,他不規定教師的具體教育教學行為,這一方面給教師和學生創設了更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對教師把握和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能力提出了挑戰。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很多具有時代特點,體現新的人才觀、教育觀和質量觀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因此,教師必須在以捷克或一個單元的教學之前就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設立恰當的評價目標,並據此選擇相應的評價方法和評價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收集各種資訊,監控並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進行改進。評價內容不能過於籠統,這樣會削弱評價的可操作性並且有可能增加評價結論的不一致性。要將那些能夠真實恰當地體現評價目標和評價內容的主要指標歸納出來,以增強評價的操作性和導向性。

    第三、評價方式要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隨著評價內容的綜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評定一個人的發展狀況時常常流於僵化、簡單化和表面化。而質性評價的方法則能全面、深入、真實地再現評價物件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這就要求改變將紙筆測驗作為唯一或主要的評價手段的現象,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除了紙筆測驗以外,還有訪談評價、問卷評價、運用表格進行觀察、小論文、成長記錄袋和表現性評價等。如,為了突出評價的過程性並關注個體差異,運用成長記錄袋進行評價是必要的,它透過收集表現學生髮展變化的資料來反映學生成長的軌跡。學生本人在成長記錄內容的收集上有更大的主動權和決定權,能充分體現個體差異。對於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過程與方法一些非學業內容的評價必須與學科教育目標和日常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要避免為了評價而評價的現象,人為“製造”某些情境或採用標準化的量表對學生非學業內容進行評價是不值得提倡的。而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則為非學業評價提供了平臺和載體,如,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就可以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積極參加討論,是否願意幫助他人,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這樣才能將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落到實處。在非學業評價的呈現形式上一般要避免給學生的評價是一個等級甚至是分數。對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過程與方法以及某些能力進行定量評價是困難的,進行權重也是不恰當的。在非學業評價中應提倡質性描述,在給學生下結論的時候應該慎重,而且要有簡潔的描述作為支援性的資料和證據。

    科學的評價所追求的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精確的結論,更不是給學生一個等級分數並與他人比較,而要更多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懷和關注,不但要透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澳大利亞上學,辦什麼樣的銀行卡最合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