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來說,這樣的比較會有一點的不公平。因為近代的線列步兵,在與敵軍接觸之前是會進行1-2論的排槍射擊的。也就是說,肉搏開始前,敵人的一部分兵力已經因此被打死或受傷。
當然,考慮到早期火槍的射速與精準度問題,近代的線列步兵依然要在很多時候進行近身肉搏。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只要是合格的近代線列步兵,遇到大部分古代軍隊的近戰單位時都不會擔心最後輸掉戰鬥。
我們可以用近代線列步兵的最初版本來做一個參考。他們在17世紀後期開始,裝備了早期插入式刺刀。這樣,在1-2輪的射擊中,他們的刺刀其實無法使用。而在插入刺刀進行近戰後,他們的槍械也就暫時無法射擊。這種設定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他們非常需要一定的肉搏近戰技巧。
在當時,歐洲最好的線列步兵往往會採取3排或4-5排縱深的橫隊隊形。全軍的步兵不會以一線佈置,每個營或團的身後,都會有二線兵力。士兵數量充足時,自然還會形成更加精銳的第三線。每個連開始,就有自己獨立的職業軍官指揮協調。連級軍官之上是營級和團級軍官和專門的軍樂隊。
他們的存在,讓近代線列步兵在戰場紀律維持方面,大大超過了古代同行。其來源主要包括老兵晉升的底層軍官與職業化軍校培養出來的高階軍官。在近代社會財富資源的保障下,他們是非常合格的職業軍人。就是在這套制度運轉還不是非常靈活的17世紀後期,已經在專業化程度上超過了絕大部分的古代軍隊。
古代軍隊的步兵中,能在這些方面比肩下近代早期水平的就是羅馬人了。而且在羅馬共和國早期和帝國後期,這樣的水準也維持不住了。所以,我們就選取公元前1世紀-公元2世紀前期為止的軍團來做一番比較。
當時的羅馬步兵在很多方面成為了後來近代軍事改革家的參考與靈感來源。他們同樣經常以2-3線配置自己的兵力,每一線的縱深通常是4排。他們手裡有2支可以近戰也可以投擲的重型標槍,並在稍後使用盾牌和短劍進行肉搏。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趨同於17世紀晚期的線列步兵。他們經常在第一線與敵人焦灼時,派出第二線甚至是第一線其他部分的兵力,組成臨時的側翼打擊力量,夾擊對手。得益於各中隊百夫長們的專業化指導,以及軍樂隊的幫助,羅馬步兵在那個階段的攻擊力非常強大。很多近代線列步兵,也會在第一線接戰後,派出第二線執行類似機動。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說了那麼多,都是在談部隊基層的指揮控制,而不是士兵本身的戰鬥水平。
道理也很簡單:
因為在戰爭中,部隊組織水平的高低才能決定全體戰鬥力的上限和下限。一支部隊,可以在軍官帶領下,完成大部分戰場強度的機動作戰,說明其訓練水平和素質是不可能不合格的。
反過來,軍官尤其是基層軍官的水平高低,反映的也是整支軍隊的財力供養水平。推而廣之,就是主力士兵的訓練層次。
所以,在這裡專門找來17世紀後期的線列步兵與顛覆時期的羅馬軍團做比較。雙方以純肉搏戰的形式交手,前者將不能進行1-2輪排球射擊,後者也不能擲出重標槍而是以短劍大盾接戰。雙方還都會在第一線交手後,使用預備隊和任何多餘力量,進行迅速有力的側翼夾擊。
由於羅馬士兵所處的冷兵器時代,肉搏的重要性更勝一籌,所以他們勢必在初期的交戰中獲得一定的優勢。但隨著雙方交戰的持續,近代線列步兵的結構優勢會慢慢體現出來。更多的底層軍官,幫助部隊在不利局面下穩住陣腳。在雙方的針鋒相對中,近代步兵的密集刺刀陣,會逐步獲得優勢。而羅馬人的基層軍官數量相對不足,專業化水平也更弱一些。所以,在長時間的交戰後,容易顯出疲態。
所以,近代步兵雖然看上去更依賴火力射擊,但在群體近戰方面的水平還是高於古代步兵的。請注意,這裡找的只是出於未完成階段的近代步兵,類似於不足1.0水平的0.8版本。而羅馬軍團士兵已經是古代世界的2.0級別的了。這種時代的差距自然一目瞭然。
坦白來說,這樣的比較會有一點的不公平。因為近代的線列步兵,在與敵軍接觸之前是會進行1-2論的排槍射擊的。也就是說,肉搏開始前,敵人的一部分兵力已經因此被打死或受傷。
當然,考慮到早期火槍的射速與精準度問題,近代的線列步兵依然要在很多時候進行近身肉搏。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只要是合格的近代線列步兵,遇到大部分古代軍隊的近戰單位時都不會擔心最後輸掉戰鬥。
我們可以用近代線列步兵的最初版本來做一個參考。他們在17世紀後期開始,裝備了早期插入式刺刀。這樣,在1-2輪的射擊中,他們的刺刀其實無法使用。而在插入刺刀進行近戰後,他們的槍械也就暫時無法射擊。這種設定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他們非常需要一定的肉搏近戰技巧。
在當時,歐洲最好的線列步兵往往會採取3排或4-5排縱深的橫隊隊形。全軍的步兵不會以一線佈置,每個營或團的身後,都會有二線兵力。士兵數量充足時,自然還會形成更加精銳的第三線。每個連開始,就有自己獨立的職業軍官指揮協調。連級軍官之上是營級和團級軍官和專門的軍樂隊。
他們的存在,讓近代線列步兵在戰場紀律維持方面,大大超過了古代同行。其來源主要包括老兵晉升的底層軍官與職業化軍校培養出來的高階軍官。在近代社會財富資源的保障下,他們是非常合格的職業軍人。就是在這套制度運轉還不是非常靈活的17世紀後期,已經在專業化程度上超過了絕大部分的古代軍隊。
古代軍隊的步兵中,能在這些方面比肩下近代早期水平的就是羅馬人了。而且在羅馬共和國早期和帝國後期,這樣的水準也維持不住了。所以,我們就選取公元前1世紀-公元2世紀前期為止的軍團來做一番比較。
當時的羅馬步兵在很多方面成為了後來近代軍事改革家的參考與靈感來源。他們同樣經常以2-3線配置自己的兵力,每一線的縱深通常是4排。他們手裡有2支可以近戰也可以投擲的重型標槍,並在稍後使用盾牌和短劍進行肉搏。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趨同於17世紀晚期的線列步兵。他們經常在第一線與敵人焦灼時,派出第二線甚至是第一線其他部分的兵力,組成臨時的側翼打擊力量,夾擊對手。得益於各中隊百夫長們的專業化指導,以及軍樂隊的幫助,羅馬步兵在那個階段的攻擊力非常強大。很多近代線列步兵,也會在第一線接戰後,派出第二線執行類似機動。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說了那麼多,都是在談部隊基層的指揮控制,而不是士兵本身的戰鬥水平。
道理也很簡單:
因為在戰爭中,部隊組織水平的高低才能決定全體戰鬥力的上限和下限。一支部隊,可以在軍官帶領下,完成大部分戰場強度的機動作戰,說明其訓練水平和素質是不可能不合格的。
反過來,軍官尤其是基層軍官的水平高低,反映的也是整支軍隊的財力供養水平。推而廣之,就是主力士兵的訓練層次。
所以,在這裡專門找來17世紀後期的線列步兵與顛覆時期的羅馬軍團做比較。雙方以純肉搏戰的形式交手,前者將不能進行1-2輪排球射擊,後者也不能擲出重標槍而是以短劍大盾接戰。雙方還都會在第一線交手後,使用預備隊和任何多餘力量,進行迅速有力的側翼夾擊。
由於羅馬士兵所處的冷兵器時代,肉搏的重要性更勝一籌,所以他們勢必在初期的交戰中獲得一定的優勢。但隨著雙方交戰的持續,近代線列步兵的結構優勢會慢慢體現出來。更多的底層軍官,幫助部隊在不利局面下穩住陣腳。在雙方的針鋒相對中,近代步兵的密集刺刀陣,會逐步獲得優勢。而羅馬人的基層軍官數量相對不足,專業化水平也更弱一些。所以,在長時間的交戰後,容易顯出疲態。
所以,近代步兵雖然看上去更依賴火力射擊,但在群體近戰方面的水平還是高於古代步兵的。請注意,這裡找的只是出於未完成階段的近代步兵,類似於不足1.0水平的0.8版本。而羅馬軍團士兵已經是古代世界的2.0級別的了。這種時代的差距自然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