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16075265552

    一路走來,困擾自己的想法慢慢減少,漸漸開始體會到生命的真諦。

    到了現在的年齡,走過了人生的大部分階段,有過高峰,也經歷過低谷,體會過喜怒哀樂,也有酸甜苦辣。前些年折騰得比較厲害,換了一家公司又一家,看多了身邊朋友和同事的跌宕起伏、人事紛爭,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的心境進入明鏡止水的狀態,可以反映和折射周圍的一切,但無法影響到自己的心情。

    這種狀態放鬆且舒服,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心中了無牽掛,無事不可對人言,不帶有負面情緒,也不會有狂喜和激動。

    盧梭在《漫步遐想錄》中寫到,“假如有這樣一種境界,心靈無需瞻前顧後,就能找到它可以寄託、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礎;時間對它來說已不起作用,現在這一時刻可以永遠持續下去,既不顯示出它的綿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跡;心中既無匱乏之感也無享受之感,既不覺苦也不覺樂,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時單憑這個感覺就足以充實我們的心靈:只要這種境界持續下去,處於這種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稱為幸福,而這不是一種人們從生活樂趣中取得的不完全的、可憐的、相對的幸福,而是一種在心靈中不會留下空虛之感的充分的、完全的、圓滿的幸福。”

    年輕的時候,曾經想得很多,想得越多自己越不開心,應了楊絳先生的話:“想得太多,但書讀得太少”。之所以現在沒有什麼煩惱,一定程度上與無所追求有關。該有的,自己都有了;還沒有的,也沒覺得自己有什麼理由必須擁有。一旦對周圍的一切無所求,生活就變得簡單起來。有時候看到那些頤使氣指的人,心裡覺得他們挺可憐,外表的驕橫,並不能掩飾他們內心的空虛;真正內心強大而充實的人,不需要憑藉外在的蠻橫來贏得別人的尊重。

    聽到一些討論關於“茫然”和“缺乏安全感”,這兩者似乎都挺遙遠。記得自己多年前曾經歷過後者的階段,總是很焦慮,總想抓住一些什麼,心情總是不能平靜,內心也不得安寧,哪怕是大笑的時候,心中依然覺得有些東西不能釋然,隱隱不安。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不知不覺壓在心頭的東西消失了,內心很坦然,不再有擔心和憂慮,感覺充實而穩定,一切充滿生機。

    古今中外的各種研究,都傳達一個相同的資訊:快樂源自內心,很難來自於外界。現在很熱門的心理學、靈脩、哈佛幸福課等,都在從不同的方向向人類提供通往幸福之門的道路。

    和一些朋友聊起近況,一致的感覺是boring。到了現在的年齡,該有的都有了,沒有的這輩子估計也不會有;孩子大了,我們又都是放養型的,不操心;生活似乎失去了目標,不知該幹什麼。養花、畫畫、旅遊、讀書、學鋼琴、看電影……看似豐富,不過是為了打發時間。想想還有幾十年,該如何是好呢?或者應該做些什麼?

    先知教育我們要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我想了想,真正需要做的可能就兩件事:讀書和鍛鍊。這些年看書真的不多,慚愧,有深度的書,讀得更少。一方面自己太懶,另一方面有深度的書在讀的過程中需要思考,而自己喜歡讓大腦維持在空白的舒適區,最好心靈上不要有牽掛。人不能放縱自己,大腦和身體都需要堅持鍛鍊,幸福來自高度自律。

    除了讀書和鍛鍊,真想不出還有什麼是自己必須要做的。到了這個年齡,很多事情也看淡了,個人能改變的事情很有限。成功不代表自己真的很強,運氣也許更重要;失敗也未必是自己的問題,太多不可預測和控制的因素。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只要自己努力了,盡到責任了,也就問心無愧。成敗得失如何,真的不用太計較,也無法計較。

    生命是一場旅行。在這漫漫長路上,終點在哪裡並不重要,只希望用有限的生命,體驗儘可能多的沿途絢麗的風景。當一扇又一扇門慢慢開啟,一個又一個嶄新的世界呈現在面前,當生命擴充套件到更廣闊的天地,一切都有了新的意義。

    世無定事,世事無常,正因為如此,人生才充滿不可知的樂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餐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