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皮草達人姐

    京劇頭飾是女性人物在頭上戴的各式漂亮的裝飾品,主要分三類:

    1.點翠頭面:點翠頭面是用翠鳥的羽毛剪成一小塊一小塊之後貼在金屬的底板上製成的,是頭面中最高階的一種,據說現在為保護翠鳥已不準再製了,如果用顏色相近的綢子為材料代替製作,因為沒有天然羽毛呈現的光澤,效果差很多。戴點翠的女性在劇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至少她的父親或丈夫是朝廷高官;宮中的后妃在不戴冠的時候也戴點翠頭面。

    2.水鑽頭面:水鑽頭面也很漂亮,各色的人工鑽頭飾戴在頭上,增添了美麗旦角的丰采!但要注意,有錢的平民人家婦女固然戴水鑽,可是戴水鑽的人物不一定是有錢的,反而她很可能是很窮的,比如一些鄉下小姑娘,在京劇舞臺上由花旦扮演,她們身份低又貧窮,可是為了美,照樣戴水鑽。做ㄚ頭的女子也戴水鑽,在現實生活中怎麼可能呢?甚至於明明劇中是出家人,已經剪去一頭青絲,但如果她是個美麗的出家人還是這樣的扮相!這也再一次印證了京劇不寫實、處處求美的基本精神。

    3.銀泡頭面:戴銀泡頭面的就真是劇中貧苦、扮相也顯得貧苦了。這種頭面相當素雅,外面鍍了一層銀,戴的時候也不另配草花。最典型的:一是穿青褶子的青衣戴;二是罪犯戴。跟其它頭面比起來,因為銀泡頭面沒有頂花,換言之,增加不了演員整體扮相的高度,所以難怪比較矮胖的演員最怕這種扮相。

    拓展資料: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場景佈置注重寫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透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慾望的高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鬥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

    雄霸明清商界500餘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

    徽商廣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也開始興盛。他們唱崑腔,由於語言的差異而不“諧吳音”,不經意間唱出了一點“。尤以誕生在安徽安慶市懷寧縣的石牌調最著名。徽州藝人帶著鄉音下揚州,得到了徽商們的親情惠顧和重金扶持。他們或出沒於碼頭街肆,或為徽商富賈所容留。技藝得到發展,鄉音也漸佔上風。

    值得一提的是,歙縣大鹽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極高的戲曲鑑賞家,他酷愛戲曲,家中常常“曲劇三四部,同日分亭館宴客,客至以數百計”。他把各種名角聚在一起,又讓不同聲腔同臺互補,使異軍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採眾長的開放格局。“亂彈”亂唱,紅火異常。

    這時最叫彩的是來自安慶的戲曲藝人,清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就這樣寫道:安慶色藝最優,蓋於本地亂彈,故本地亂彈間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而湧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詞魔的對仗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