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濟而夕設版焉(名詞“朝”“夕”,分別充當動詞謂語“濟”“設”的狀語,表時間:“在早上”“到黃昏”)《燭之武退秦師》
2、既東封鄭(方位名詞“東”作動詞“封”的狀語,表處所:在東邊)《燭之武退秦師》
3、日食飲得無衰乎 (時間名詞“日”作“食飲”以及省略的謂語“行”的狀語,表示動作的經常性:每天)《觸龍說趙太后》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時間名詞“日”放在動詞“參省”的前面作狀語,表示動作的經常性:每天)《勸學》
5、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方位名詞“上”和“下”用在動詞“食”和“飲”的前面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勸學》
6、秋水時至(名詞“時”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按季節)《秋水》
7、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秋水》
8、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詞“席”“包”“囊”分別作“卷”“舉”“括”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席子那樣,像包裹那樣,像口袋那樣)《過秦論》
9、天下雲集響應(名詞“雲”“響”分別作“集”“應”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雲那樣,像回聲那樣)《過秦論》
10、贏糧而景從 (名詞“景”作“從”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影子那樣)
11、內立法度……外連衡而鬥諸侯 (方位名詞“內”“外”分別作“立”“連”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方向:對內,對外)《過秦論》
1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於是項伯復夜去(名詞“夜”充當“馳”“去”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當夜,當晚)《鴻門宴》
13、日夜望將軍至(時間名詞“日”“夜”充當動詞“望”的狀語,表示動作的經常性:每日、每夜)《鴻門宴》
14、吾得兄事之 (名詞“兄”用作動詞“事”的狀語,表示對待人的態度:像對待兄長那樣)《鴻門宴》
15、道芷陽間行/間至軍中(名詞作狀語。名詞“間”充當動詞“行”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從小路)《鴻門宴》
16、園日涉以成趣/時矯首而遐觀(“日”“時”作動詞“涉”“矯”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經常性:天天;每天) 《歸去來兮辭》
17、雄州霧列,俊採星馳(名詞“霧”“星”用作“列”和“馳”的狀語:像霧一樣湧起,像星一樣飛馳)《滕王閣序》
18、下臨無地(方位名詞“下”,作動詞“臨”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向下,往下)《滕王閣序》
19、士大夫之族,……則群聚而笑之(名詞“群”作動詞“聚”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情態:成群)《師說》
20、輦來於秦(名詞“輦”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來”所用的工具:用車子,乘車)《阿房宮賦》
21、一夫夜呼(名詞“夜”作“呼”的狀語,表示時間:在夜間)《伶官傳序》
22、負而前驅(方們名詞“前”作動詞“驅”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在前面)《伶官傳序》
23、倉皇東出(方們名詞“東”作“出”的狀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向東)《伶官傳序》
24、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事不目見耳聞(名詞“舟”“目”“耳”分別作動詞“行”“見”“聞”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鐘山記》
25、內外多置小門/使不上漏/雨澤下注/東犬西吠/前闢四窗(方位名詞作狀語)《項脊軒志》
26、人皆得以隸使之(名詞“隸”作動詞“使”的狀語:當作奴隸一樣)《五人墓碑記》
27、去今之墓而葬焉(連詞“而”一般只連線兩個動詞或動賓片語,名詞“墓”由連詞“而”與動詞“葬”連線,用作動詞,修墓)《五人墓碑記》
28、其疾病而死(同上)
1、朝濟而夕設版焉(名詞“朝”“夕”,分別充當動詞謂語“濟”“設”的狀語,表時間:“在早上”“到黃昏”)《燭之武退秦師》
2、既東封鄭(方位名詞“東”作動詞“封”的狀語,表處所:在東邊)《燭之武退秦師》
3、日食飲得無衰乎 (時間名詞“日”作“食飲”以及省略的謂語“行”的狀語,表示動作的經常性:每天)《觸龍說趙太后》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時間名詞“日”放在動詞“參省”的前面作狀語,表示動作的經常性:每天)《勸學》
5、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方位名詞“上”和“下”用在動詞“食”和“飲”的前面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勸學》
6、秋水時至(名詞“時”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按季節)《秋水》
7、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秋水》
8、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詞“席”“包”“囊”分別作“卷”“舉”“括”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席子那樣,像包裹那樣,像口袋那樣)《過秦論》
9、天下雲集響應(名詞“雲”“響”分別作“集”“應”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雲那樣,像回聲那樣)《過秦論》
10、贏糧而景從 (名詞“景”作“從”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影子那樣)
11、內立法度……外連衡而鬥諸侯 (方位名詞“內”“外”分別作“立”“連”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方向:對內,對外)《過秦論》
1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於是項伯復夜去(名詞“夜”充當“馳”“去”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當夜,當晚)《鴻門宴》
13、日夜望將軍至(時間名詞“日”“夜”充當動詞“望”的狀語,表示動作的經常性:每日、每夜)《鴻門宴》
14、吾得兄事之 (名詞“兄”用作動詞“事”的狀語,表示對待人的態度:像對待兄長那樣)《鴻門宴》
15、道芷陽間行/間至軍中(名詞作狀語。名詞“間”充當動詞“行”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從小路)《鴻門宴》
16、園日涉以成趣/時矯首而遐觀(“日”“時”作動詞“涉”“矯”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經常性:天天;每天) 《歸去來兮辭》
17、雄州霧列,俊採星馳(名詞“霧”“星”用作“列”和“馳”的狀語:像霧一樣湧起,像星一樣飛馳)《滕王閣序》
18、下臨無地(方位名詞“下”,作動詞“臨”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向下,往下)《滕王閣序》
19、士大夫之族,……則群聚而笑之(名詞“群”作動詞“聚”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情態:成群)《師說》
20、輦來於秦(名詞“輦”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來”所用的工具:用車子,乘車)《阿房宮賦》
21、一夫夜呼(名詞“夜”作“呼”的狀語,表示時間:在夜間)《伶官傳序》
22、負而前驅(方們名詞“前”作動詞“驅”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在前面)《伶官傳序》
23、倉皇東出(方們名詞“東”作“出”的狀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向東)《伶官傳序》
24、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事不目見耳聞(名詞“舟”“目”“耳”分別作動詞“行”“見”“聞”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鐘山記》
25、內外多置小門/使不上漏/雨澤下注/東犬西吠/前闢四窗(方位名詞作狀語)《項脊軒志》
26、人皆得以隸使之(名詞“隸”作動詞“使”的狀語:當作奴隸一樣)《五人墓碑記》
27、去今之墓而葬焉(連詞“而”一般只連線兩個動詞或動賓片語,名詞“墓”由連詞“而”與動詞“葬”連線,用作動詞,修墓)《五人墓碑記》
28、其疾病而死(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