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是福

    中國當代美學研究在引進、學習西方美學的基礎上,已有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從首次引進西方美學理論始,經建國後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到八十年代的美學熱,直至今天美學研究的深化,在理論體系的建構上,中國當代美學基本上形成了以實踐美學為主流的當代美學理論體系。在這樣一個大的理論背景下,朱立元先生在長期對西方美學理論進行系統把握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也在不斷思考著中國當代美學、文藝學的理論構建問題。在他的一系列論著中,已充分體現了他對實踐美學的理論發展和完善的思考,體現了他在實踐本體論基礎上建構當代美學的努力,並已基本形成了以實踐概念為核心的實踐本體論美學。可以說,他對實踐本體美學的理論思考,是對中國當前美學研究的一大突破和推進。本文擬結合朱先生的一些論著,對他的實踐本體論美學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理論構架,以及在美學研究實踐中的具體貫徹作一初步闡述。

    美學理論從發展至現在,其中發展了許多,也是不斷的進步的。所以才有現在的那麼完善。李澤厚、劉剛紀、蔣孔陽和蔡儀等人對實踐論的美學做出了自己的研究。對當代中國美學的發展可以從多個方面、多種角度做深入研究。美學對當代的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首先或者主要體現於美學理論形態的形成與更新上。如果從美學理論形態來看,當代中國美學大致可以歸約為三種形態:一是認識論美學;二是實踐論美學:三是價值論美學。首先是認識論美學轉型。這是當代中國美學的一種很重要的美學理論形態,也曾經是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的一種重要研究正規化。人們的目標是要建立中國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思想體系,也就是所說的"新美學"。認識論美學認為,人的審美活動是一種認識活動。自然,認識論構成了美學的哲學理論基礎。美在於物還是在於心,抑或是既在於物也在於心?由此,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形成了四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一是以蔡儀為代表的客觀論美學,二是以呂熒、高爾太為代表的主觀論美學,三是以朱光潛為代表的主客觀統一論美學,四是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客觀社會論美學。這四種美學觀點從理論背景、思維模式、研究正規化來說,都是認識論性質的。儘管這四種觀點後來都有所發展,但只有蔡儀的客觀論美學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完備的認識論美學體系。

    不言而喻,美也就是典型。美感則是對美的客觀事物的反映。在藝術觀點上,認識論美學強調,藝術是一種認識的表現,是對現實的本質現象的反映,是對現實的典型化。正是從這樣的哲學、美學以及文藝觀念出發,認識論美學堅信美的規律的客觀性,並且把與"美的規律"有關的"兩種尺度"都歸結為客觀的審美物件,認為兩種尺度實質上是一種尺度,只是"物種的尺度"是針對審美物件的外在形式而言,而"內在固有的尺度"則是強調審美物件的內在本質特徵。其次是實踐論美學轉型。當代中國美學的第二種理論形態就是實踐論美學。與認識論美學不同的是,實踐論美學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作為自己的理論框架,把審美活動置放在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歷史背景上來考察、理解。當代中國價值論美學的理論特徵:一、價值論美學認為,審美創造是一種價值創造活動,也就是審美價值的創造活動。審美活動則是一種價值評價活動,是一種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評價活動。二、馬克思的物件性理論,尤其是手稿中的物件性理論構成了價值論美學的哲學理論基礎。馬克思的物件性理論包括了物件、物件化、物件性關係等概念。在價值論美學中,審美客體就是審美物件,審美創造就是審美主體的物件化,審美活動則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評價,而這種評價活動呈現出一種物件性關係。三、價值論美學的理論體系。審美價值是價值論美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審美需要則是審美主體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審美主體按照美的規律創造是審美價值創造的關鍵。審美評價則是審美價值的最終實現。隨著美學理論的不斷進步,也越來越發展,不僅僅在生活上更是在工作上,美學也不斷的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菠菜和麵蒸菠菜最好吃的6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