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品布衣19
-
2 # 建章君
當初的蘇聯經濟綜合而論,確實不如德、日發達。
蘇聯的軍事工業肯定是遠遠超過德、日的,重工業甚至也應當是超過德日的,但是在輕工業與服務業上確實是遠遠不如德日的。這就使得蘇聯經濟發展不全面,體系不健康。所以,生活在蘇聯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有錢買不到東西。
勃涅日涅夫時期的蘇聯老百姓幾乎都不缺錢,必須品全都買得起,可以說有房也有車,但除此之外的生活比較單調。房子與車子的樣式也都很呆板。
主要原因還是蘇聯商品經濟不發展,更不用說市場經濟了,導致商品供應十分單調,成為一種“短缺經濟”。這是計劃經濟無法克服的缺點。
一個國家,經濟要真正全面發達,必須農業、工業、服務業全面發展,徹底完成工業化。蘇聯的工業化可以說已經走了一大半,畢竟重工業十分發達,但是關係老百姓日常生活質量的輕工業與零售業卻成了短板。此外,也可以說幾乎沒有金融業。要而言之,凡是計劃所不能解決,需要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去逐步調配的地方,蘇聯經濟等於就全部失靈。
正因如此,蘇聯的解體從內部來看是必然的,不論有沒有美國的外在壓力,都遲早會撐不下去。因為所有人都過著單調而呆板的生活,產品供應是靠人為計劃調配的,人的需求無法轉化為創造性的供應,因而是絕對無法與外部豐富而有趣的西方商品世界競爭的。這種生活,對人的創新能力當然是一種逐步扼殺的過程,到最後會使得整個社會失去繼續前進發展的動力,變得相當無賴了。
於是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蘇聯的經濟發展就陷入停滯乃至衰退了,然後走向瞭解體,再到俄羅斯施行休克療法。及至普京上臺之前,從蘇聯到俄羅斯,有整整超過二十年的時間,經濟是處於停滯或衰退中的。
可以說,繼承蘇聯的俄羅斯可是經歷了連續二十年的停滯與衰退,硬生生從一個發達國家倒退回一個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然後才在此基礎上,重新出發的。
二戰結束以後美蘇展開了瘋狂的軍備競賽,雙方均把最好的人才、資金、精力、最好的地方都用在軍事開發,其實美國的民用裝置上也是很多東西不如德國和日本,而德國日本因二戰,國家不能研發軍事裝備,大量的人才、資金用於民用,其實德國和日本的科技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發達,美國的民用科技也沒有那麼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