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耆角木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退位詔書上加蓋玉璽,276年的清朝徹底終結,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壽終正寢。不過,面對南方革命黨人和倒戈的袁世凱北洋新軍,清廷理論上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退回東三省,繼續負隅頑抗。清廷中的強硬派恭親王溥偉、肅親王善耆等親貴都是秉持這個態度。不過,倘若他們真的這麼多了,那結果一定比現在慘很多,甚至被完全滅族也不是不可能。

    袁世凱自從甲午戰爭以來,用西方軍事化思想,採購先進武器裝備,小站練兵,逐漸形成北洋六鎮新軍,成為清政府唯一可以依賴的軍事力量。但是,由於宣統即位後,攝政王載灃痛恨袁世凱,將其免職,袁世凱稱病回鄉。而北洋軍將領都是袁世凱嫡系,他走後,陸軍大臣蔭昌無法控制這群驕兵悍將,清政府不得已將袁世凱起復。袁世凱坐地起價,最後成為了內閣總理大臣。而他到了前線,卻與革命軍開展談判,最後,當革命軍承諾由其擔任首任大總統後,袁世凱正式向清廷“兵諫”,清廷徹底傻了眼。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外國列強根本不支援清廷繼續抵抗。如果說國內的形勢還可以勉強支援,清政府還能繼苟延殘喘,外部勢力的威懾就不得不考慮了。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外國列強的態度常常左右著中國的局勢。列強在中國建立殖民地、經商,都需要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長期內戰對列強在華的產業、貿易都會造成不可預計的損害。所以美國、英國、日本等都對袁世凱統一中國樂觀其成,他們反覆向清政府施壓,希望他們接受袁世凱的建議,趕緊退位,別再耽誤他們賺錢了。

  • 2 # 坐看雲起時1218

    個人觀點認為辛亥革命後,清政府不投降,繼續戰鬥,清政府也必敗無疑,清王室的優待都會被剝奪,甚至挑起戰爭的皇室成員都會被中華民國審判!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時全國22個省,17個省宣佈獨立脫離清政府,清政府勢力範圍明顯縮小,只有北方几省難以支撐清政府戰勝革命黨。

    辛亥革命發生後震動全國,各省革命黨紛紛起義支援辛亥革命,本來反對革命的各省立憲派見大勢已去也紛紛支援革命,更有個別封疆大吏或逃命,或被迫擁護革命,短短時間,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 上海、 江蘇、 貴州、 安徽、 浙江、 廣西、廣東、福建、四川等省紛紛獨立擁護革命,整個中國呈現一片“風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攻克南京後,整個南方聯成一片,全國22個省,已經有17個省獨立,人心導向已經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隨著勢力範圍的縮小,清政府如果想戰也有心力不足!

    二、原本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兵已無戰鬥力,清王朝能用之兵少之甚少!

    八旗兵以驍勇善戰而聞名,他們為清王朝的建立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太平天國時期的八旗軍戰鬥力尚可,以僧格林沁為首的八旗兵擊敗了太平天國的北伐精銳,可見戰鬥力之強悍,但是清朝後期的八旗兵開始了腐敗墮落的生活,吸食鴉片整天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最後竟然到了馬不能騎,弓不能開的地步,一旦打起仗來必敗無疑!而北方五省的清軍兵力除了河南、山東兩省能用外,其他省的兵力根本指望不上。

    三、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新軍能夠左右戰局,北洋新軍擁護共和使清王朝失去了最後一顆救命稻草。

    北洋新軍由袁世凱一手創立,這支部隊也是清政府唯一依仗的頗具戰鬥力的軍隊,但袁世凱培養了一大批親信,在加上袁世凱在軍中的威望,使這支軍隊只聽命於袁世凱而不聽命於皇上,最終辛亥革命發生時清王朝發現無法指揮這支軍隊,只能求助袁世凱,但袁世凱為了當中華民國大總統表示擁護共和,這也使得清王朝失去了最後的翻身希望!

    綜上所述:辛亥革命後,清朝的勢力範圍縮小,八旗子弟兵已無戰鬥力,無法指揮北洋新軍這些因素是確實存在的,清王朝統治結束是大勢所趨,是歷史走向的必然結果,如果清政府不投降,清王室的優待肯定是沒有了,甚至清王室成員的生命也很危險!

  • 3 # 品點歷史

    其實,走到這一步,投不投降已經由不得清政府了,清廷爽快宣佈溥儀退位,還算有點自知之明,起碼混了個體面下臺,宗族子弟沒有遭到迫害屠殺,比歷代王朝覆滅的結局好多了。那麼,加入清政府不投降,溥儀不退位,結果會怎樣呢?

    一 結局並不會改變,共和制依然會取代帝制

    辛亥時期的清政府,已經就像一座搖搖欲墜的破房子,誰都知道它早晚回倒,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此時的清政府,用眾叛親離來形容最為合適了。

    再來說說軍事方面,地主階級向來是封建社會中的主體力量,當初清朝正是拉攏了漢人地主,才得以把它的統治在全國順利的推行下去。太平天國運動後,以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為代表的漢人組織團練,取代清朝的正規軍綠營兵,成為清政府得以依賴的力量,對些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清政府只能討好拉攏。清末時期,清政府也意識到軍事力量不能一直依賴漢人武裝,必須要有自己的軍隊,於是,裁撤淮軍,大練新軍。練新軍確實是卓有成效,但是軍權又落到袁世凱等人的手中,而已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其實是支援共和的。

    民心、軍隊都不在清政府手上,所以說,清政府如果不投降,袁世凱完全有可能帶兵直接衝到紫禁城,把溥儀從皇位上拎下來,清朝照樣完蛋。

    二 如果強行推翻滿清,可能會導致中國分裂

    辛亥革命後,溥儀宣佈退位(這時候溥儀才6歲,當然是隆裕太后等人代為宣佈的),中國進入北洋政府時代。這種溫和的改朝換代,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類似於三皇五帝時期的禪讓,當然,清政府不是心甘情願讓出政權的,而是被形勢所逼的結果,但是,不管怎麼說,這種“禪讓”式的政權交接,維持了中國的穩定。

    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沒有真正搞定過蒙、藏等少數民族,即使在明朝時期,也只是採用了一種羈縻政策,並沒有真正將這些地方納入中央統治,而清朝做到了這一點,從此,蒙古、西藏、新疆視清政府為唯一的中央政府,並且直接納入管轄範圍。所以當清政府把權力交接給北洋政府時,蒙古、西藏、新疆等也自然而然將視北洋政府為新政府,這就是當時的“五族共和”的口號。相反,當時革命黨提出的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主張以漢地十八省為基本盤,建立一個漢人國家。所以,如果革命黨強行推翻清朝,取得了統治權,那麼中國可能會陷入分裂,也說不準。

  • 4 # 歷史百小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史稱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佈退位,短短的半年時間,改朝換代,江山易主。其實隆裕太后的這個決定還是很英明的,主動退位換來的是江山的和平易主,換來的是皇家小朝廷得以延續,皇族的身份,榮譽,財產得以保全。紫禁城還是愛新覺羅的,東北的部分土地還是愛新覺羅的,蒙古王公也還是臣服於小朝廷的。

    在隆裕太后眼裡,她不算是投降,因為戰鬥才剛剛開始,類似的事情在大清朝200年的歷史中多了去了。在隆裕太后眼裡,他是把大清國親手交給了袁世凱,在這件事上,隆裕太后總算是明白了“家”和“國”的區別。

    以前,“家”就是“國”,“國”就是“家”,整個天下都是愛新覺羅家的。現在,家族退場,留下“國”,交給袁世凱來治理,新政也好,改革也好,稱總統也罷,算是真正把“家”和“國”分開了。也讓愛新覺羅家族全身而退了。

    那麼,如果當時隆裕太后不答應退位,會有怎樣的結果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時清政府的中央統治中樞

    武昌起義前,清朝的皇帝是6歲的溥儀,黃毛小兒,沒有任何統治能力。實際的掌權者是攝政王載灃,但是載灃這個人性格軟弱,不具有殺伐決斷的氣質,所以,名義上是攝政王,實際上並不能掌控整個朝廷。皇族宗室中慶親王奕誆的影響力最大,但是卻是一個貪得無厭的斂財鬼,早就被袁世凱餵飽了,所以,在武昌起義後才力推袁世凱出山。

    袁世凱出山,首要的條件就是攝政王載灃必須下臺,然後當上了內閣總理大臣,掌握了全國的軍權,在這樣的情況下,袁世凱其實已經掌握了清朝中央的軍政大權,成為事實上的攝政王。

    但是袁世凱卻不能輕易的取代皇帝,無論給他多麼大的權力,他始終是臣,而不能是君,如果袁世凱直接把皇帝幹翻,那麼他就是亂臣賊子,是有很大的阻力的。所以,袁世凱需要機會,需要一個理由,一個合適正當,無可反駁的理由。辛亥革命後的南北議和就是他的機會,而這個機會也是袁世凱一手製造的。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當時清政府統治下的各地方情況

    教科書上有這麼一句話:武昌期以後,各省紛紛獨立。當時除了直隸,山東,河南,甘肅等,中原18個省都宣佈獨立,也就是不再聽清政府的命令,比如山西的閻老西,本是新軍的一個旅長,殺了自己的長官後鬧獨立。

    但是這些省份中,除了湖北,上海,廣東等幾個身份因為有革命黨人的支援和領導,獨立的比較徹底和堅決外,其他各省都是牆頭草,跟風倒。

    再來說一說革命黨。當時的革命黨不僅有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還有很多小的革命團體,比如直接領導武昌起義的就是湖北新軍中的文學社和共進會。同盟會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當時同盟會由黃興的華興會、孫中山的興中會和陶成章的光復會三大革命團體組建,但是這個三個團體的領導人卻各有各的政見,誰也不服從誰的領導。

    所以說,當時雖然18省都宣佈獨立了,但是卻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戰。後來,在孫中山的帶領下,雖然勉強成立了中華民國,選舉了臨時大總統,但是卻是個草臺班子,沒有財政收入,沒有統一的軍隊,各省基本還處於自我獨立的狀態。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如果清廷不退位,會有什麼結局

    第一種可能,袁世凱打下湖北,收復各省,革命黨人繼續流亡海外。這種可能性不存在。如果要打,袁世凱早就打下了。袁世凱不是曾國藩,他知道,有革命的存在,才有他袁世凱的價值,沒有了革命黨,清廷就會把他一腳踢開。

    第二種可能,袁世凱殺掉皇帝,揮師南下,平定各省,自立為王。這種可能性也不存在。首先袁世凱畢竟是清廷培養出來的人,對清廷還是有感情有忠心的,袁世凱一直是立憲派的代表,曾經在慈禧的授意下主導新政,而新政改革的目的當然不是推翻清廷而是讓清廷換一種讓大家都能接受的統治方法。其次,殺掉皇帝意味著謀反,和革命黨人的行為是一樣的,勢必遭到保皇黨的反撲,以袁世凱的精明,他不會這麼幹。

    第三種可能,南北對峙,袁世凱架空皇室,袁世凱統治直隸,山東,河南,熱河,蒙古,東三省等北方地區,而南方則有可能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如果出現這種局面,那麼於國家不利,陷入分裂狀態,於人民不利,陷入戰火之中,生靈塗炭。

    所以,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是要為隆裕太后點讚的。無論她是處於什麼原因同意清帝退位,她的這一行為,使國家得以統一,士兵免遭無謂的犧牲,人民免遭戰火荼毒。如果馮玉祥沒有在1924年把溥儀趕出皇宮,廢除了《優待條件》,那麼也許我們現在還在供養著“皇帝”。

  • 5 # 北玄武

    投降不投降,都是個滅亡,只不過滅亡的更慘烈些。

    當時大清朝廷的兵權在袁世凱手中,其力量完全能壓制住南方起義軍,其力量也決定著大清的生死存亡,這使得袁世凱成為當時局勢走向的關鍵力量。袁世凱向著誰,誰就成功,袁世凱反對誰,誰就倒黴。

    辛亥之後,清廷調兵南下鎮壓,但是調不動在,只好請袁世凱出山,北洋軍這才南下平叛。不過在戰事一切順利的情況下,袁世凱竟然按兵不動了。他要看看誰開價高,清廷當然不會給他個皇上當當,而且萬一鎮壓成功,估計又是個飛鳥盡良弓藏,自己沒個好下場。而南方就不一樣了,說老袁要是擁護共和,那就給個大總統噹噹。這玩意雖然不是皇上,但是上面再也沒別人了,豈不快哉?

    於是乎,袁世凱果斷擁護南方,對自己有利,還博得了擁護天下大勢的好名聲,於是乎回清廷逼著皇上退位。如果清廷不投降,想跑回東北再立山頭?對不起,走不了,京師也都是袁世凱的人。不投降只有一條路,清皇室被袁世凱殺掉,直接走向共和,而沒有什麼優待,當然你也就看不見溥儀那本他的前半生了。

  • 6 # 使用者89663017271

    辛亥革命後,如果清政府不投降,革命軍也打不贏,那就會談判讓清朝體面退位,保有好的待遇,應該去掉如果,事實上就是沒投降。

  • 7 # 祗樹

    崇禎皇帝吊死的那棵歪脖子樹還在呢,清政府的統治者若真的有骨氣,結果大抵也會到煤山上走一遭吧。

    可惜啊!泱泱大清,在辛亥革命前夕,淨剩一幫軟骨頭了。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登基之前,大清國的形勢如何呢?根據清朝官方檔案的《清鑑綱目》統計:僅在溥儀登基前一年,全國各地就爆發了十餘起起義,由革命黨人組織的起義則有五起之多!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湖北的獨立,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南方各省紛紛獨立。清政府雖有心派兵鎮壓,奈何無人聽令。當時的統治者——隆裕太后好不容易花內怒(私房錢),收買了一支軍隊去鎮壓,走到半路拉稀了。

    至此,紫禁城的清廷,徹底成了空殼。

    一來,沒錢沒糧沒軍隊(僅有少量禁軍),隨時有可能被拍死;二來,那些個有實權的大臣,要麼獨立出去,要麼根本就不聽從號令,清廷名存實亡。

    要不怎麼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呢?!清政府已經衰落到這個程度了,仍舊在死撐。

    清廷為何能夠死撐呢?

    雖然清廷不行了,可是當時國內的形勢,各股勢力恰好在一個平衡點——

    南方的革命黨人雖然朝氣蓬勃,卻很難將勢力伸向北方;北方的北洋軍閥雖然家大業大,卻擔心“瘟疫”一般蔓延的革命形勢。南北之間,還夾雜著許多不同的流派,比如保皇黨、維新派、立憲派等等。

    正因為南北雙方誰也幹不過誰,清政府才有了苟延殘喘的機會。可是,苟延殘喘,終究是苟延殘喘而已;該算的賬,一筆都不會被落下。

    1911年底,北洋軍閥終於和南方革命黨人達成一致:如果袁世凱能夠將皇帝趕下去,則孫中山將民國大總統之位拱手相讓。

    袁世凱雖說是北洋軍閥首領,名義上,卻是大清的內閣總理大臣。倘若採取暴力手段將皇帝趕下去,有違人臣之禮。

    於是,袁世凱採用了比較“溫和”的方法,即忽悠和威脅。

    隆裕太后也不是傻子,她豈能不知袁世凱打的什麼算盤?就在隆裕太后猶豫之際,革命黨人送給她一份“厚禮”。

    1912年1月26日,清末皇族最後一個“有骨氣”的人——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成重傷,兩天後,良弼不治身亡。臨死之前,良弼哀嘆: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這一下,那些死撐清廷局面的皇族,徹底蔫兒了。

    因為不投降,良弼的結局,就是他們的結局。

    十幾天後,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清朝頒發了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道詔書——《清帝退位詔書》,結束了清朝近300年的統治。

  • 8 # 舊時樓臺月

    辛亥革命爆發後,即使大清政府不投降,大清也會滅亡,或許不會在1912年,但也就是推遲幾年的事了!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清朝大勢所去!

    對於清朝滅亡向中華民國過度的這段時期,我們總是冠以為中國政治鬥爭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因為它讓華夏大地避免了一場動盪不安的鬥爭,也使得百姓免遭戰爭屠害。於是乎,有些人卻認為這是清朝政府為蒼天著想的一大舉措,並認為他們不投降,鹿死誰手還不一定,那麼真的會是這樣嗎?

    很多人認為,大清滅亡僅僅是因為辛亥革命這短短几個月的功勞。其實不然,大清自鴉片戰爭以來,就已經呈現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堪局面,以及在此期間各地農民起義興起,其中以“太平天國運動”的規模最為龐大,這場農民起義運動歷時13年,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對大清統治的衝擊卻是空前絕後的。

    加之後來的列強侵華戰爭,諸如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大清面臨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兩座大山的壓力,舉國上下已經對大清統治失望至極,而最終矛盾的爆發差的只是一根導火索而已!

    辛亥革命無疑是點燃這場革變的導火索,在辛亥革命爆發後的短短數月,全國上下就有數十個省份相繼宣佈獨立,這無疑是民心所向。

    也至於此時坐擁北洋新軍這一勁旅的袁世凱,也不得不考量,這個大清政府還值得他賣命嗎?顯然,袁世凱並不糊塗,他十分清楚如今的大清已經是腐朽不堪,病入膏肓了。即使袁世凱聽從大清政府指揮“平叛”成功,最後也不過是封侯而已,其結局無非是李鴻章那般,只是大清的家奴,這顯然不是袁世凱這種大野心家所想要的。

    正是如此,袁世凱在革命軍和大清之間“左右逢源”,並且與革命軍達成協議,給清皇室施加壓力,最終逼迫清帝退位!大清至此滅亡!

    大清投不投降都只有一個結局,就是根本無力再統治中國了,在當時烽煙四起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之中,他只是袁世凱與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軍之間的一場利益較量而已,而大清只不過是袁世凱在這場較量中的一粒棋子或者是一個籌碼,大清政府已經是名存實亡。

  • 9 # 路之意

    導語:辛亥革命,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正是因為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才能被趕下了臺,沒了清政府,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下線,而緊隨其後的就是一個新的時代,民國時期。

    那麼,如果當初清政府不顧一切,就算是他們最終失敗了,他們也堅決不投降,最終結果會怎麼樣呢?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糾正一下問題

    辛亥革命後,清政府不是投降,而是在“內有袁世凱外有革命軍”的情況下,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等人多方斟酌,最終痛苦地選擇了順應民意清帝讓步退位,因為清朝一直沒有投降,是在袁世凱的提議下(也有威脅的成分),與革命派簽訂了條約,清帝退位後可以享有故宮這一“永久自留地”,由民國政府每年提供一定數額的經費資助,清帝可以在故宮設立小朝廷,可以皇帝死後繼續推選新皇帝繼位等等(如果這一條約後來不被尊敬的馮玉祥先生代表的“民國政府”所破壞,那麼如今的故宮可能就是清朝廷的私人領土,清廷就是類似於現在的羅馬城內的梵蒂岡之類的小國家)。

    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清政府不投降,結果會怎麼樣?

    如果滿清政府不投降無非就三種情況

    一是革命黨徹底推翻滿清政府,

    二是滿清迅速平定武昌起義。革命黨只有等待十幾年。

    第三種革命黨和滿清劃江而治,重現南北朝。

    而這三種情況都取決於袁世凱。也就是說,袁世凱個人的政治傾向著滿清的前途。

    袁世凱最大的貢獻、莫過於通過南北議和、迫使清帝退位,推翻了中國兩千年的帝制,實現了中華民國的共和。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離不開袁世凱的,如果沒有袁世凱、或者說袁世凱不接受南北議和,那麼辛亥革命多半要夭折,而到那個時候南北之間少不了一番折騰。到最後,到底是共和還是繼續帝制,或者讓清政府繼續苟延殘喘下去的“君主立憲”其實都不好說。

    所以,在命運的緊急關頭,你肯定不會想到,滿清皇室的一念之間,沙皇滅門的慘劇瞬間“擦身而過”,他們或許感受到了死神臨近的腳步,但他們卻是幸運的,滅頂之災,呼嘯而過——他們毫髮無損!若干年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還心有餘悸,表達出無奈和暗自慶幸。

    最大的可能性:滿清滅亡!

    如果當時滿清拒絕投降和袁世凱硬拼,以袁世凱的狡詐,很可能聯手革命黨,直接窩裡反將滿清政府武力推翻,宣稱參加革命。當時滿清政府,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只得完蛋。而革命黨實力比袁世凱差很多,一旦推翻滿清掌握實權以後,袁世凱對付革命黨還是有把握的。

    而如果滿清興兵抵抗,必遭報復。以袁世凱的狠毒,至少會把主張對付他的滿清權貴全部幹掉,以絕後患。甚至會連帶誅殺敢於抵抗的滿清部隊。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一倒戈,清政府就沒有跟革命黨較量的資本了,再不投降滿清皇室可能只有死於亂刀之下這一條路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清朝末期,朝廷精英都知道大清滅亡已成定局,就留李鴻章也在跟孫中山接觸,還差點做了兩廣總理。慈禧在世的時候,還能勉強撐住局面。慈禧一閉眼,也就人走曲散了。

    辛亥革命時,滿清八旗兵已沒啥戰鬥力了,也根本聞不得火藥味了。比如鎮江新軍起義時,新軍人數不過5個營7500人,而載穆領導的駐防八旗軍有2萬多人,還有不少山炮。

    結果還沒開打,八旗官兵紛紛私下找新軍表示投降,載穆下達攻擊命令,也根本沒人聽了。最後不得已載穆同意了投降,不過他自己寫了一封請罪奏摺後,自縊身亡。鎮江事件也基本代表了當時八旗兵的現狀。

    清廷唯一可以依靠北洋新軍,清政府也掌控不了。武昌起義時,袁世凱被貶正隱居在河南。攝政王載灃下令陸軍大臣蔭昌率新軍南下鎮壓起義,結果根本調動不了部隊,後不得不再度啟用袁世凱。

    就當時的革命形勢而言,袁世凱如果再維護清廷的封建統治,他可能也玩不下去了。很簡單,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就是新軍陸軍第八鎮,可見清廷的統治在新軍中也是不得人心的。袁世凱再執迷不悟,還有多少個第八鎮是很難說的。

    另外,武昌起義後,一個月時間就有15個省宣佈獨立,清政府頓時塌掉了半壁江山。可見革命形勢已不可阻擋。

    總結:袁世凱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他心裡很清楚大清的統治已走到盡頭,所以他才以高待遇相誘,同時脅迫清政府投降。總之,清政府滅亡已是大勢所趨,剩下的事情只不過是怎麼瓜分蛋糕。滿清皇室如果再負隅頑抗,那結果只能是死路一條。

  • 10 # 莫地方

    滿清在這個時候沒得選擇,如果不投降那就和革命派一戰,忠於滿清的軍隊又打不過革命派,他們如果想打只能說是必敗。

    失敗的下場就是這些曾經高高在上的權貴們就是被殺或者暗殺,流放什麼的,這個他們必然不願意承受。

    滿清這個時候選擇抵抗就是和全國對抗,這一抵抗必然會遭到革命軍的報復。

    還有滿清這個時候軍政大權基本上掌控在袁世凱手中,滿清政府除了袁世凱軍隊其他打敗革命軍開玩笑。

    滿清之所以對軍隊改革就是認為老式軍隊已經不信任,所以才訓練新軍,他們想把這些軍隊確成為了滿清政府的中堅力量。

    袁世凱作為北洋新軍的創始人,必然在這些人當中有很大的威信,他是最有機會逼清帝退位的人,可他還是要玩一些花招。

    袁世凱是清臣,他認為一旦武力逼清帝退位,必然會損失自己,然後在打革命軍必敗啊,袁世凱這樣精明必然不會這樣做。

    袁世凱也聰明,掌控大權,保住自己擁有實權,最終有了勢力逼滿清退位。

    滿清之所以選擇退位,他們沒打贏可能性,袁世凱如果和革命軍合作,他們必然失敗,這個時候為了性命保住還是退位最佳選擇。

    滿清和革命軍誰會給袁世凱好處,只有滿清符合袁世凱胃口。

    這個時候滿清政治強人全部都死了,袁世凱已經沒有什麼人可怕,北洋新軍由袁世凱建立,其他人完全掌控不了,最終迫使只能選擇袁世凱。

    袁世凱十分精明,他知道這個時候滿清已經走向了滅亡,如果你在同情滿清,那就是他死,他只能要滿清退位,才可以獲得最大利益。

    滿清畢竟作為中國曾經統治者,袁世凱跟滿清談好條件後,隆裕太后宣佈退位,可以說滿清善終了。

  • 11 # 青山不掩

    一個朝代的覆滅,必定有著深刻的矛盾。清政府的滅亡,其一是由來已久的民族矛盾,滿族頭領率領清軍,大肆屠殺平民,已達瘋狂的程度,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不分男女老幼,一概殺光,意圖主宰華夏的任何一個統治階級,從來沒有如此喪心病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為了頭髮的形式,也成為生死的依據,舉世罕見。建立了政權,都需要趕緊緩和矛盾,安定民心,例如漢朝初年的無為而治。但滿清政府大肆推行文字獄,對民眾的恐懼莫須有的罪名,手段之殘酷,令人咂舌。例如`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就被推定為諷刺清朝統治沒有文化,從而大開殺戒。

    其二,掠奪民脂民膏,百姓幾無生存之地。例如在北方大肆圈定貴族領地,驅趕百姓,讓耕地成為軍馬的飼料場。特別是對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若干億的賠款,壓得百

    姓踹不過氣來。

    正是因為清朝統治者的殘酷,導致長期以來,百姓對清朝,對國家,都沒有認同感。以至於八國聯軍進入京城,居然有不少百姓袖手旁觀,寧可與之共同滅亡的心態,與己無關,漠不關心的麻木與偏見,可見一斑。對滿族都沒有認同感,視若仇敵,這也是清朝滅亡,許多滿族改姓埋名的原因,這在歷代都是少見的。

    馬列主義關於國家的學說,必須分析其統治的腐朽程度,簡而言之,即統治者已經不能繼續統治下去了

  • 12 # 大國布衣

    辛亥革命後,當袁世凱出人內閣總理大臣時,清政府已經沒有什麼話語權了。

    因為當時革命的和清政府對抗的戰場是在武昌三鎮,當時四川爆發保路運動,清廷抽調湖北兵力進入四川鎮壓,這也造成了湖北的兵力空虛,革命黨才有起義的機會。

    當時用來鎮壓四川暴動的新軍是清廷為了為何自身利益而訓練的,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些新軍在訓練中受到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再加上革命黨人的宣傳鼓動,他們反而成為了推翻清廷的一股力量。

    清廷能支撐那麼久,主要還是袁世凱突然的橫插一槓,不然當時的隆裕太后和溥儀早就被趕走北京城了。順便說下,袁世凱駐紮在新軍第六鎮是,自己差點也被革命黨人“帶偏了”。

    在起義舉行到如火如荼的時候,全國各地都紛紛獨立,清廷對局勢已經無法把控,攝政王載灃已經從心裡亂了。

    我們從兩件事中,可以看出載灃對當時的局勢已經六神無主了:

    其一,他釋放了刺殺自己的汪精衛

    汪精衛當時是起義重要人物之一,對於這樣造反的人在以前絕對是要被處死的,可以說被抓到後還能生還的機率少之又少。而載灃精銳會把汪精衛給釋放,其目的就是向革命黨人釋放友好新號

    其二,重用袁世凱

    (將北洋新軍牢牢掌握在手中的袁世凱)

    光緒年間戊戌變法,袁世凱轉投慈禧,戊戌變法失敗後,載灃作為光緒親弟弟,對袁世凱恨之入骨,所以慈禧死後,袁世凱也被踢了回家做冷板凳。但此刻載灃已經束手無策了,他只能重新啟用袁世凱,希望他能給陌路的清廷帶來一絲希望。

    袁世凱出山後逼迫載灃交出大權,然後撤換掉正在對抗革命軍的馮國璋,自己暗中培養兵力。此時清廷手中能夠調配的力量所剩無幾,大多數的兵力都被袁世凱控制著。

    (清末保守派代表人物端方)

    端方,在前往四川平叛的路上,被譁變的湖北新軍殺死;西安滿城的八旗子弟,在過了多年的逍遙日子後,已經沒事戰鬥力,雖然跟革命軍拼殺了一場,但最後死傷殆盡;北京城內的宗社黨,良弼被殺後,也沒有了聲音。

    此刻的清政府沒有了軍事力量,唯一能寄予希望的只有袁世凱了,所以此時的袁世凱志得意滿,皇帝和太后都要看他的臉色辦事,以為袁世凱手底下有一批戰鬥力非常強悍的小站新軍。

    當時的小站新軍可是說是全國武裝中最強的力量,所以他有底氣跟革命軍談判,而清政府這邊也被袁世凱逼得把家底都掏了出來,這也成為他日後的資本。

    (清帝退位詔書,宣告清朝統治結束)

    革命軍在當時雖然是星星之火蔓延中華大地,但內部卻並非擰成一股繩,因為湖北新軍張振武、孫武等人和黎元洪意見不同,黃興親臨武昌也不少人對他有點意見,所以當時革命軍內部是派系林立。在這樣的情況下,革命軍很難跟袁世凱的小站新軍一較高下。

    所以當時的革命軍如果跟袁世凱做長期的對峙,那麼袁世凱會控制京畿重地,而革命軍只能跟他隔著長江對望,但這也不能說哪方可以吃掉哪方。

    但即便如此,以當時清政府的實力,說話的份都沒了。他們已經完全喪失了兵力、財力、人力,清政府完全被袁世凱趕到邊緣,所以那時候不是清政府想不想投降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投降。

  • 13 # 珞珈山的貓

    辛亥革命爆發後,腐朽的清政府及南方革命軍以及整個中國的命運都陷入未知之中。國內各方勢力暗流湧動,國際社會西方列強環伺中國。如何快速的化解南方革命軍與清政府之間的戰爭而保證中國的統一。實際上是當時最為棘手也是最為迫切的事情!

    比如說袁世凱曾經在北韓斡旋並且阻止了日本侵佔北韓的目的,而且在當地駐派過長達近十年。後來袁世凱也曾經在山東擔任山東巡撫鎮壓義和團運動!再到後來袁世凱受命在天津小站訓練了一支具有現代化軍事素養的北洋新軍。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袁世凱被啟用之後。馮國璋等人被派往漢口前線與南方革命軍展開對峙,並且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袁世凱並沒有急於消滅南方革命軍或者擴大戰爭成果,而是祕密派人前往南方革命軍中進行談判。

    現在做一個假設。如果清朝政府不接受袁世凱提出的各項條款而選擇繼續抵抗。或者清政府根本就沒有重新啟用袁世凱,而是讓其孤獨終老在河南項城老家。而選擇憑藉自己手中的軍事力量與南方革命軍死磕到底。歷史的走向又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而如果袁世凱一直沒有被重新啟用,其實整個北洋新軍在左右平衡之後,也可能會選擇幫助清政府鎮壓南方革命軍。

    我個人預測一個結果。即使南方革命軍在於清政府進行殊死的戰爭之後取得了勝利。那麼曾經受清政府轄制的邊境地區很可能會形成實際的獨立,或者被西方列強強佔瓜分。而中原地區也並非是鐵板一塊。新成立的這個中華民國則會比歷史上真實的中華民國國土面積要小許多,國際地位要小很多,綜合實力要弱很多。

  • 14 # 夏目歷史君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之所以叫做辛亥革命,是因為那一年是辛亥年,辛亥年在武昌發生了一場起義活動,這場起義活動被稱為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是具有偶然性的,這一點毋庸置疑,當時在四川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清政府抽調湖北新軍前去鎮壓,這就造成了湖北空虛,而當時的湖北已經有大量的革命黨人滲透進入了,我們先就假設這個平行時空以上條件全部符合,這個平行時空僅僅是清朝政府拒絕退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我們來看下一步應該的劇本,由於當時武昌起義的部隊數量相對較少,這個相對較少,指的是與袁世凱所帶來的新軍相比,數量少,而且質量也比不上袁世凱的新軍,這種情況下,袁世凱攜帶的新軍殺到之後,很快就將革命黨人打得落花流水——並且當時的外國勢力準備插手,孫中山先生覺得這麼一來,這次革命有可能會失敗,同時,由於袁世凱感覺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一個為了保留革命果實,另一個為了擴大權力,最後採取折中的方法,清廷退位,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這是第二布的劇本。

    就從此刻開始,劇本開始發生變化,我們假設袁世凱回京之後,清政府拒絕退位,在袁世凱的新軍虎視眈眈下,從容不迫的選擇了硬剛到底。考慮在原本的歷史位面上,袁世凱發現馮國璋在湖北打得太厲害,差點給革命軍剿滅了,袁世凱馬上換了段祺瑞去慢慢養寇自重。

    那麼,袁世凱估計也不會跟他們有什麼好談的了,考慮到袁世凱還要顧及到所謂的仁義道德,也許不會當場和清政府撕開臉皮玩一出逼宮的戲碼,但架不住他的部下們能做的出來,到時候那場面要多難看有多難看。

    有人會覺得奇怪,不是說清政府還有八旗子弟,還有滿洲故地嗎?怎麼會被袁世凱拿捏得死死的?這裡就要解釋一下了,晚清政府的八旗子弟非常的不堪重用,往往一觸即潰,至於清政府所標榜的國稅萬千,在原本的歷史位面上,武昌其後不久,各地紛紛響應獨立,因此,這一條几乎沒有任何實用價值,就一點所謂的滿洲故地,按理來說清政府的根基,的確是在滿洲故地,可是清政府來得及將他的政府搬到滿洲嗎?再換句話來講,當時的清朝皇室有這個魄力,跑到滿洲嗎?

    話說如果是袁世凱的部下直接用武力逼宮,逼著清政府退位,跟清政府自己主動給面子退位,沒區別吧?歸根到底,清朝並不是“向革命黨投降”,而是向北洋妥協啊。不過值得一提並且思考的是,如果朝廷非常的剛:就是寧死也不退位,你袁世凱有種就殺光我愛新覺羅氏。

    那麼對於後來的民國,必然喪失了東北,內外蒙,新疆,青藏的正統法理權,會給以後的發展帶來較大損失。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晚清政府真有這種骨氣?

  • 15 # 談古論史xiaodong

    崇禎皇帝吊死的那棵歪脖子樹還在呢,清政府的統治者若真的有骨氣,結果大抵也會到煤山上走一遭吧。

    可惜啊!泱泱大清,在辛亥革命前夕,淨剩一幫軟骨頭了。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登基之前,大清國的形勢如何呢?根據清朝官方檔案的《清鑑綱目》統計:僅在溥儀登基前一年,全國各地就爆發了十餘起起義,由革命黨人組織的起義則有五起之多!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湖北的獨立,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南方各省紛紛獨立。清政府雖有心派兵鎮壓,奈何無人聽令。當時的統治者——隆裕太后好不容易花內怒(私房錢),收買了一支軍隊去鎮壓,走到半路拉稀了。

    至此,紫禁城的清廷,徹底成了空殼。

    一來,沒錢沒糧沒軍隊(僅有少量禁軍),隨時有可能被拍死;二來,那些個有實權的大臣,要麼獨立出去,要麼根本就不聽從號令,清廷名存實亡。

    要不怎麼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呢?!清政府已經衰落到這個程度了,仍舊在死撐。

    雖然清廷不行了,可是當時國內的形勢,各股勢力恰好在一個平衡點——

    南方的革命黨人雖然朝氣蓬勃,卻很難將勢力伸向北方;北方的北洋軍閥雖然家大業大,卻擔心“瘟疫”一般蔓延的革命形勢。南北之間,還夾雜著許多不同的流派,比如保皇黨、維新派、立憲派等等。

    說白了就是,誰也打不過誰,不如維持原狀。

    正因為南北雙方誰也幹不過誰,清政府才有了苟延殘喘的機會。可是,苟延殘喘,終究是苟延殘喘而已;該算的賬,一筆都不會被落下。

  • 16 # 一個歷史過客

    其實結果都一樣,只不過袁世凱需要麻煩點,得進一步使用些許的武力罷了。此後,對清皇室的待遇依然會存在,“遜清小朝廷”也依然會在紫禁城中,溥儀依然是滿清小皇帝。

    最倒黴的是,滿族人可能會被波及,成為國家的敵人。

    如果滿族人同滿清政府一條心,抵抗革命,可能會遭到血腥的報復。

    當時滿清並沒有不投降的條件。

    南方已經大亂,權力掌握在革命黨和支持者以及軍閥手中。

    北方的核心軍權在袁世凱手中,旗人只有些許武裝力量。

    反正最後幾十年以旗人編組的部隊,無論武裝多精良,都是不堪一擊,酒囊飯袋。

    八旗兵早已不能打仗,毫無戰鬥力。

    滿清之所以對軍隊改革就是認為老式軍隊已經不信任,所以才訓練新軍,他們想把這些軍隊確成為了滿清政府的中堅力量。

    袁世凱作為這支軍隊的創始人,他就是這支軍隊的軍魂,他原本就是個很有野心的人,雖想逼清帝退位,這個時候畢竟為清臣他還是要玩一點花招。

    一旦武力逼清帝退位,必然會損失自己,然後在打革命軍必敗啊,袁世凱這樣精明必然不會這樣做。

    袁世凱這傢伙必然看清楚其中利弊,他在武漢打了幾場漂亮仗後,就跟滿清提出要錢,這個時候滿清沒得選擇,為了保住祖宗江山一定要同意。

    袁世凱也聰明藉機掌控滿清大權,在朝廷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最終有了勢力逼滿清退位。

    不管如何,我們不能否認在清末,中國的內部事務大多不是我們自己能夠決定的,而是列強,清末的事務如果列強插手,我們就很難完成,更何況是政權交替這樣的大事呢?試想,如果請帝真得狗急跳牆,以東北的領土來換取俄國的支援,以西藏的領土來換取英國的支援,以沿海的領土來換取日本的支援,試問袁世凱擋的住嗎?

    因此,當時能讓清帝自己主動退位,絕對是當時最好的結局。用400萬兩白銀,用一個虛銜的皇帝稱號,用半個紫禁城這等待遇去換整個中國領土的完整,你覺得哪個更值呢?當然是後。

      其實恰恰就是袁世凱對於清帝採取懷柔政策,才確保了民國的成立,也才確保了中國的大一統,也才確保東北三省、內蒙古、西藏等地區還依然是中國的法定疆土。

      而若無“清帝退位詔書”,中國將走向何方,列強會做出何反應,誰也不知道。但是可以明確的是若無“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段話,列強絕對會干涉民國對於清朝疆域的合法繼承權,他們絕對會對民國的疆域範圍橫加干涉。我想若不是這段話,恐怕這個干涉時至今日都依然會存在。

    總結:所以好在,袁世凱的決定才讓中國避免了這種事情的出現,因此對清帝那般厚待,說實在的,實在是不虧的。能用錢、待遇來換取中國領土之完整,這點錢、待遇又算什麼呢?

    同時,當年袁世凱將溥儀禁錮在北京,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也實在的英明之舉。想想看,溥儀雖退位,但說實在的影響力肯定是還有的,尤其是在東北三省這些滿族人聚居之地,作為滿族人的共主,溥儀的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的。所以如果放任他離開,難保列強和其他一些有異心的人不會拿他做文章,因此將他留在北京這個民國最為核心的區域,絕對是最為穩妥的決定。

    不過可惜的是,袁世凱死後不到9年的時間,溥儀就被人放出了北京,而後逃出北京的溥儀就被日本所利用,去做了那“偽滿洲國”的皇帝,對日後中國的抗日戰爭造成了無窮無盡的打擊。

  • 17 # 洛水清風

    清朝這時雖有百萬軍隊,但多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八期綠營兵,根本不堪一擊。唯一可以仰仗就是保衛皇宮的有滿人組成兩萬禁衛軍 ,他們裝備精良,有很強的戰鬥力。雖然有袁世凱的心腹馮國璋擔任禁衛軍的統制,但這些禁衛軍對清廷忠心不二。一旦隆裕太后拒絕溥儀退位,這些禁衛軍就會為保衛溥儀帝位做殊死一戰。袁世凱肯定會調北洋軍進京鎮壓,最後倒黴的是:清廷的皇室貴胄,包括生活在北京的大量滿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清朝入關後 ,對明朝的皇室進行血腥的清洗,就連73歲的朱三太子也被康熙凌遲處死,清朝還強推剃髮易服的政策,讓無數漢人成了清廷刀下的冤魂。這時候,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埋藏在漢人心中的怒火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 ,分散居住在全國各地滿人難免會遭到最嚴厲的懲罰 。

    即使隆裕太后能帶著溥儀逃到東北,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因為張作霖等新軍閥已經在東北崛起,他們不會也不可能效忠清朝了,很可能把隆裕太后一干人押回關內接受審判。

    縱觀歐洲革命,皇帝被砍頭,皇室遭血洗的例子很多。如果清帝不退位,必會重蹈歐洲皇室的覆轍,甚至很多滿人也會跟著遭殃。有人說清帝堅持不退位,中國就會出現四分五裂的局面,我覺得這有些言過其實了。因為統一一直是歷史前進的主線,沒有哪一個軍閥敢分裂國家,頂多會造成軍閥林立的局面。

  • 18 # 劇透歷史

    辛亥革命爆發,南北雙方激烈交戰,至袁世凱重新出山任內閣總理大臣時,已經基本沒清政府什麼事了。

    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頂多只是袁世凱拿來跟南方革命政府談判的籌碼。

    革命黨與清政府角逐的主戰場,大致以革命首義的武昌三鎮為中心。

    而武昌之所以領革命之先,又是因為四川爆發規模浩大的保路運動,清政府派出端方抽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造成湖北清軍勢力空虛,這才有了革命黨人的起義暴動。

    可見,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對湖北新軍的滲透,已經十分深入。

    這也是清政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原本清政府在全國各地組建新軍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但這些新軍在接受西方前沿軍事訓練的同時,無形之中也受到歐美國家自由民主思想的薰陶,再加上革命黨人的宣傳鼓動,反而變成了推翻清政府統治的利刃。

    其餘各地新軍,情形也是大體如此。就連袁世凱的小站新軍第六鎮,也差點被革命黨人吳祿貞帶出進攻北京,要不是袁世凱橫插一缸子,說不定滿清的老巢早就被端了。

    對於清政府來說,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局勢已經呈現難以控制的苗頭,決策層心裡頭早就沒有了底氣。攝政王載灃的心虛,主要表現在對兩件事情的處置上:

    一是釋放策劃刺殺自己的汪精衛。按照以往清政府的鎮壓手段,像汪精衛這樣企圖刺殺攝政王載灃的革命黨人,被抓到基本是難以生還。而載灃釋放汪精衛的舉動,顯然是向革命黨人伸出了和解的橄欖枝。

    二是啟用袁世凱。自打戊戌年光緒帝維新變法,袁世凱投向慈禧後黨時,作為光緒的親弟弟,載灃便與袁世凱結下了深仇大恨,所以才會有慈禧死後袁世凱的下野。要不是革命形勢逼得載灃束手無策,袁世凱斷然不會有重新出山的機會。

    袁世凱出山後,除對內逼迫攝政王載灃交出權力,由他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外,對外立馬撤換了正在武昌對革命黨發動猛攻的馮國璋,而由段祺瑞坐鎮前線與對手打打停停,暗中養寇自重。

    清政府手中,此時已經沒有多少能夠直接調動的軍事力量。

    前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的端方,走在半路被譁變的湖北新軍殺死。西安滿城(專門劃給旗人的居住區)的八旗武裝,倒是與革命黨血戰了一場,但終歸全軍覆沒。北京城內的宗社黨,隨著良弼被刺殺身亡,也基本歸於沉寂。

    所以,局面進展到這個階段,能與南方革命政府對話的,就只剩下袁世凱了。連隆裕太后和皇帝溥儀,也得看袁世凱的臉色,主導權全在小站新軍手裡。

    通觀當時的各方勢力,小站新軍的確是全國最強勁的武裝,這也是袁世凱一方面與革命軍虛與委蛇搞談判,另一方面又對清政府威逼利誘的最大本錢和底氣由來。

    而對南方革命政府來說,儘管辛亥革命已成燎原之勢,但革命軍內部卻是泥沙俱下、派系林立,很難形成與袁世凱小站新軍對決的合力。比如湖北新軍,張振武、孫武等革命黨人,就與黎元洪貌合神離,即便黃興親臨武昌大本營,也是形成不了統一的指揮。

    因此,如果孫中山和袁世凱硬磕下去,局面大體會呈現小站新軍控制京畿重地,與南方各路軍閥隔長江對峙的樣態,很難說短期內誰能打敗誰。至於以隆裕太后和溥儀為代表的清政府,反倒已經被邊緣化,喪失了話語權。

  • 19 # 薩沙

    不投降的結果就是武力討伐,將滿清政府打垮。滿清權貴領袖可以被殺死或者暗殺,最好的就是流放到國外,財產被奪取。

    最倒黴的是,滿族人可能會被波及,成為國家的敵人。

    如果滿族人同滿清政府一條心,抵抗革命,可能會遭到血腥的報復。

    當時滿清並沒有不投降的條件。

    南方已經大亂,權力掌握在革命黨和支持者以及軍閥手中。

    北方的核心軍權在袁世凱手中,旗人只有些許武裝力量。

    反正最後幾十年以旗人編組的部隊,無論武裝多精良,都是不堪一擊,酒囊飯袋。

    八旗兵早已不能打仗,毫無戰鬥力。

    八國聯軍打來之前,武衛軍有4支部隊,都是漢人。

    慈禧太后有些心慌,在1898年,讓榮祿編組一支旗人的部隊。最終撥出二十五萬兩白銀招募中軍親兵二十七營,稱其位武衛中軍,約1萬人。

    這5支新編部隊中,武衛中軍最爛,同洋人碰了碰就全線崩潰。

    尤其,雖然後來北洋六鎮中的第一鎮15738人,主要由旗人組成,但戰鬥力也可想而知。

    況且,袁世凱手上有5鎮,也就是5個師,旗人只有1個師,根本不是對手。

    袁世凱此人陰險狡詐,絕非善類。

    他之所以演戲逼迫滿清退位,並不代表他不會用武力,僅僅是暫時認為沒必要用武力。

    如果滿清自願退位,當然是最好。

    因為如果袁世凱和滿清火拼,可能會便宜敵人革命黨。

    但在袁世凱看來,最大敵人就是滿清。

    當時袁世凱只有軍權,軍費需要滿清政府提供,等於拴住他脖子的繩子。

    所以袁世凱急於推翻滿清,將地方的行政控制權也抓在手裡,實現軍政合一,徹底擁有實權。

    如果當時滿清拒絕投降和袁世凱硬拼,以袁世凱的狡詐,很可能聯手革命黨,直接窩裡反將滿清政府武力推翻,宣稱參加革命。

    當時滿清政府,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只得完蛋。

    而革命黨實力比袁世凱差很多,一旦推翻滿清掌握實權以後,袁世凱對付革命黨還是有把握的。

    而如果滿清興兵抵抗,必遭報復。以袁世凱的狠毒,至少會把主張對付他的滿清權貴全部幹掉,以絕後患。

    甚至會連帶誅殺敢於抵抗的滿清部隊。

    那到時候滿清就雞飛蛋打了。

    滿清雖然投降,至少權貴保住了自己的鉅額財富。

    以溥儀為例,整個紫禁城所有的寶物都是他的個人財產。他隨便挑幾件出來賣,都是幾百萬兩白銀的鉅款。

  • 20 # 卓爾艾米

    辛亥革命後,如果清政府不投降,那麼,可以確定的是,滿清逃脫不了覆滅的命運。所以,這是一個確定性的事件。

    當時,影響著辛亥革命程序的袁世凱和滿清皇室,已經沒有辦法改變這個“歷史洪流”帶來的不可阻擋的腳步,“覆巢之下無完卵”,要麼,選擇玉石俱焚,要麼,向陽而生,擁抱民主共和。

    所以,在命運的緊急關頭,你肯定不會想到,滿清皇室的一念之間,沙皇滅門的慘劇瞬間“擦身而過”,他們或許感受到了死神臨近的腳步,但他們卻是幸運的,滅頂之災,呼嘯而過——他們毫髮無損!若干年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還心有餘悸,表達出無奈和暗自慶幸。

    事實上,已經被今天更多的俄華人認為是個歷史錯誤的“末代沙皇滅門”事件,無疑是個無法彌補的歷史大悲劇。

    香消玉殞的沙皇家人,是不是讓你感到太殘酷?

    事實上,末代沙皇滅門的悲劇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而滿清皇室卻有選擇的機會,所謂,“選擇不對,努力白費”。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他們被迫做出選擇,迎來了一線生機。

    那麼,究竟是誰的選擇,讓這個死神擦肩而過?

    有一個人,他讓滿清皇室逃脫了滅門厄運。這就是袁世凱,清政府不投降,但袁世凱遲早會“門廳易幟”叛變。

    所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在他心裡,“你們皇室要作死,我老袁還想活!”

    袁世凱為什麼不會為滿清殉葬呢?

    最重要一點,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已經是和革命軍對抗的一支孤軍。

    說白了,他如果選擇抵抗到底,這支孤軍遲早要消耗光。而拼消耗,他拼不起!手裡的新軍是訓練有素的常備軍,若拼光了老本,他就是光頭司令,他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這時候,滿清皇室早就看他不順眼了,如果他手裡無兵,他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

    所以,老奸巨猾的袁世凱,不會等到滿清皇室戰死,他就會找機會,以“革命”的名義號令軍隊,為結束帝制,撈個頭功他是不會不算計的!

    這樣的人,就是一個離心離德的滿清“定時炸彈”,遲早要引爆,無論滿清皇室如何抉擇,要麼他來引爆,要麼,他學清軍入關的吳三桂,用滿清皇室的人頭作為投機革命的“投名狀”!

    所以,如果當年滿清皇室真要有點血性,要像當年清軍入關那樣,玩一把“戰鬥民族”的英雄氣概,那麼,最終,無論是革命軍還是袁世凱,兩把利刃都會把滿清皇室以“”反民主共和革命”的“戰爭罪行”把他們處決。而且,還會冠以“罪大惡極”的罪名,讓天下百姓拍手稱快!

    這樣的結局看似故事劇情,卻是最血腥的沙俄皇室結局的中國翻版。

    一旦皇室拒絕投降,整個滿清皇室和貴族甚至因為抵抗過於激烈,革命軍痛下殺手,一路追殺皇室人員,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個關外民族很可能從中國版圖消失。

    明朝末年,清軍入關取得了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做的最狠的一件事就是追殺明朝百萬皇室子孫,唯有斬盡殺絕,不留後患。最具有悲劇色彩、諷刺意味的是明朝一個在民間隱藏了幾十年的皇室子孫,因一句酒後失言的話,“自說自話”暴露了皇子身份,很快被人揭發舉報,清廷抓住後將其凌遲處死。

    他們唯恐做得不夠,還詔告天下,清政府善待前朝皇室人員,隱藏民間的站出來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結果,有人天真地相信了,結果的結果就是沒有一個人有善終的機會!

    有人會說,滿清皇室退位,和平移交政權,避免了中國分裂的局面。

    那麼,如果他們戰鬥到底,不投降,中國真的會四分五裂?

    這個可能性是會有的,但是卻肯定不會是永久的!

    這取決於戰爭的兩個平衡點。

    北方和南方。

    其實就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對革命的態度決定著戰爭程序。

    如果皇室下詔書,堅決鎮壓革命力量,其決心不說超過鎮壓太平天國時期,能接近這種水平。而袁世凱一時半會兒還沒得選,因為談判的機會被戰爭的白熱化給耽誤了!

    那麼,已經宣佈獨立的各省,如雲南、廣西等各路反清大軍,匯成民主革命的洪流,在當時的時局下,是順應潮流的新生的、進步的“新事物”,得人心,順民心,“民主共和”思想毫無疑問更能得到大眾的支援,革命軍計程車氣和民眾的情緒,都被點燃,全力以赴推翻封建帝制。

    這時候,真應了那句話,“牆倒眾人推”,順勢而為,對於革命的一方,順水推舟,輕而易舉。對於,反“民主共和”的“保皇”勢力一方,始終處於“舊勢力”一方,他們是不得人心的,是必須被推翻的,民眾認識越深刻,情緒越高漲,加入的人就越多,力量就越強大,反之,不得人心的滿清朝廷只能被埋葬了!

    更可怕的是,如果滿清皇室抵抗到底,不但皇室避免不了被處決的命運,還會引火燒身,牽連到整個滿清權貴甚至所有旗人。

    清末旗人一共有150萬,在全國各地建有滿城。如果戰爭曠日持久,戰火越燒越旺,各地滿城必定不能倖免!尤其是,隨著戰爭造成的傷亡數字加大,無辜的人會越來越多,南方革命者更會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進行到底。

    最悲慘的厄運必然在滿清皇室的“拼死抵抗”詔書下,在各地八旗子弟的效忠下,最後,他們和滿城“玉石俱焚”。在這種情況下,屠滿是不可避免的悲劇!

    網上,經常有各種謠言貼,說辛亥革命屠滿有多少多少,那都是不負責任的造謠!

    正因為滿清皇室“審時度勢”,“順應潮流”,被袁世凱成功“套路”了,客觀上,保護了、保全了整個旗人階層。所以,滿人是幸運的,他們沒有遭受到明末皇室的厄運,也沒有遭受中原人民被屠殺7000萬的厄運!想想啊,150万旗人,經得起折騰嗎?

    所以,當厄運來臨的時候,無論袁世凱多麼效忠朝廷,就是他戰鬥到最後一刻,殺身成仁,也於事無補。而袁世凱在歷史的節點上背叛了朝廷,提前結束了一場他可以預知結果而毫無意義的戰爭,他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是有功於滿清皇室的。尤其是,他為滿清爭取的皇室優待條件,讓皇室被善待。最後,居然還可以跑到東北,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搞了一個偽滿洲國。這是滿清皇室不懂感恩、自取滅亡的嚴重錯誤,甚至是罪行。所謂,“自作孽、不可活”這種愚不可及的做法,是必須被批判的!

    袁世凱,他太狡猾了!他在歷史的大環境下,成就了個人的野心。不但得到了“大總統”,還搞出了“中華帝國”,恢復了一個僅僅存在45天的漢家政權。

    最後,總結重點說三遍,“滿清必須滅亡”,“滿清必須滅亡”、“滿清必須滅亡”——必須懂!滿清皇室不投降,皇室會不會被處決?一定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久坐後肩頸疼痛僵硬,有哪些瑜伽動作可以緩解肩頸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