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城綠柳

    地鐵監測點的佈設方案主要包括地表道路沉降測點、管線沉降測點、建(構)築物沉降與傾斜測點、地下水位測點和建(構)築物裂縫測點等監測專案。

    1.1 地表道路沉降測點

    一、區間:

    盾構區間:沿隧道中心線兩側每縱向50米間距佈設兩排測點,排距3~5米,區間穿重要道路段(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幹道)、地質較差段(破碎斷裂帶、軟弱夾層段等)、埋深較淺(埋深不大於1.5D,D—開挖寬度)時縱向間距適當加密,調整為30~40米,遇到橫交道路或立交橋樑,應增設橫斷面測點。區間聯絡通道、泵房等位置應加設測點。原則上區間隧道埋深超過3D時,可不進行地表沉降觀測。

    暗挖區間:沿隧道中心線兩側每縱向10~50米間距佈設兩排測點,排距3~5米,具體如下:以d表示隧道開挖跨度,隧道埋深<0.5d時縱向間距取10米,埋深0.5d~1.0d時縱向間距取20米,埋深1.0d~1.5d時縱向間距取30米,埋深1.5d~2.0d時縱向間距取40米,埋深2.0d~2.5d時縱向間距取50米,埋深>2.5d時根據周邊環境設定適量監測點。原則上區間隧道埋深超過3d時,可不進行地表沉降觀測。區間穿重要道路段(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幹道)監測點加密。遇到橫交道路或立交橋樑,應增設橫斷面測點。區間大斷面(如渡線段)、聯絡通道、泵房、風井等位置應加設測點。

    明挖區間:參照明挖車站執行。

    二、車站

    明挖車站:沿基坑周邊20m範圍佈設兩排測點,第一排測點距離基坑邊緣3~8米,第二排測點距離第一排測點10m,每排測點距離10~30m。基坑走邊中部、陽角處及有代表性的部位增設監測點。

    暗挖車站:沿車站中心線平均以縱向10~30米間距佈設斷面,每個斷面測點間距3~5m,測點佈設在車站外輪廓線以內。遇到橫交道路或立交橋樑,應增設橫斷面測點。地鐵結構邊緣30米以內線路兩側與建築物中間的廣場地表應佈設適量地表沉降測點。車站出入口邊緣線30米範圍內的道路、地表、建築物等亦應佈設測點。車站風道、豎井等位置應加設測點。

    地面沉降測點應深埋於土層,反映地層沉降,不得埋設在硬化地面上。

    1.2 管線沉降測點

    管線沉降監測應分清煤氣、給水、電力、汙水等管道性質,重要管線由產權單位提出控 制標準,管線位置以現場實際位置為準。原則上只對有壓管(如煤氣、給水等)和大直徑管(如汙水管)進行沉降監測。

    管線沉降測點主要設定在管線接頭、窨井處,其餘地段可儘量利用地面沉降點,測點位置與標誌埋設要能反映出管道的沉降變化。

    1.3 建(構)築物沉降與傾斜測點

    原則上測點應佈置在車站和區間開挖影響範圍之內的能控制建(構)築物沉降與傾斜的位置。明挖車站和區間影響範圍按2倍基坑深度控制,暗挖車站和區間按滑裂面確定影響範圍。

    測點一般佈置在建築物角部或結構變化位置,以及較長建築物形體變化的位置。密集的多層建築可適量減少布點數量。建(構)築物傾斜一般先在靠近線路的一側佈設一組測點,必要時在相鄰一側加。

    1.4 地下水位測點

    所布測點要能掌握全線在地鐵開挖期間地下水位變化情況。車站上測孔佈設在基坑外側靠近建(構)築物的附近,一般按30~50m間距佈設,區間隧道原則上僅在沿線路兩側重要建築物前佈設,孔深至中風化巖面。對水位變化分析時,可以利用土建承包商的觀測成果。

    1.5 建(構)築物裂縫測點

    透過對建(構)築物的裂縫調查,對裂縫攝影及描述,建立建(構)築物的裂縫狀況檔案。在此基礎上於裂縫兩側做好1~3組標誌,對所有裂縫寬度、長度定期觀測記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右眼跳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