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做法,是給她能撕的廢紙,和耐摔不容易壞的玩具,比如皮球。
題主之所以覺得這是問題,是因為,撕了有價值的書很可惜,摔壞了玩具費錢,還得麻煩家長收拾碎渣。但這兩個後果,用上面的做法,很容易就能避免。
一歲半的孩子,行為能力正在增長,能夠完成“撕”和“摔”這兩個動作,是孩子的“進步”,而非“問題”。幼兒需要透過動作的豐富和精細化,來促進大腦的發育。這個階段中,如果家長總是阻止孩子運動,阻止他們淘氣,同時也就等於人為削減了孩子練習和發展的機會,阻止孩子“變聰明”。
另外,總習慣將孩子的正常行為看作缺點和問題的家長,往往自己的童年,是被嚴厲管教的,小時候可能經常被父母批評“這也不對,那也不對”,成年後自己成了父母,無意識的延續了“挑剔”、“苛責”的養育方式,開始看孩子哪哪都不順眼。
要覺察自己的“嚴苛”、改變教育理念,這是父母自己的功課,題主也需要及時自省。
要知道,孩子惹你生氣,不一定是孩子錯了,應該被教育被改變的也不一定是孩子,而很可能是你對孩子的同理心、你自己情緒管控能力或三觀認知出了問題。
一歲半的孩子,不要指望讓她來配合你,服從你,相反,你應該多去理解她的需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孩子的要求。
一歲半的孩子,對語義的理解是有限的,你說的話,無論小聲還是大聲,都不會改變她的認知,甚至大聲說,會嚇著孩子。
一言蔽之,題主還是不要考慮怎麼教育孩子的事了,多看些育兒書籍,先完善自我教育吧。
最好的做法,是給她能撕的廢紙,和耐摔不容易壞的玩具,比如皮球。
題主之所以覺得這是問題,是因為,撕了有價值的書很可惜,摔壞了玩具費錢,還得麻煩家長收拾碎渣。但這兩個後果,用上面的做法,很容易就能避免。
一歲半的孩子,行為能力正在增長,能夠完成“撕”和“摔”這兩個動作,是孩子的“進步”,而非“問題”。幼兒需要透過動作的豐富和精細化,來促進大腦的發育。這個階段中,如果家長總是阻止孩子運動,阻止他們淘氣,同時也就等於人為削減了孩子練習和發展的機會,阻止孩子“變聰明”。
另外,總習慣將孩子的正常行為看作缺點和問題的家長,往往自己的童年,是被嚴厲管教的,小時候可能經常被父母批評“這也不對,那也不對”,成年後自己成了父母,無意識的延續了“挑剔”、“苛責”的養育方式,開始看孩子哪哪都不順眼。
要覺察自己的“嚴苛”、改變教育理念,這是父母自己的功課,題主也需要及時自省。
要知道,孩子惹你生氣,不一定是孩子錯了,應該被教育被改變的也不一定是孩子,而很可能是你對孩子的同理心、你自己情緒管控能力或三觀認知出了問題。
一歲半的孩子,不要指望讓她來配合你,服從你,相反,你應該多去理解她的需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孩子的要求。
一歲半的孩子,對語義的理解是有限的,你說的話,無論小聲還是大聲,都不會改變她的認知,甚至大聲說,會嚇著孩子。
一言蔽之,題主還是不要考慮怎麼教育孩子的事了,多看些育兒書籍,先完善自我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