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寓言成功地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的寫法。 本文以兩座山的高大與移山人的年老體衰作對比,移山工具的簡陋與面臨的巨大困難作對比,襯托出移山之難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堅;用孀妻弱子與智叟作對比,襯托出智叟的渺小,見識鄙陋短淺;特別是愚公和智叟的對比:他們的名字就是相對立的,“愚公”的“愚”其實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卻是專打小算盤的小聰明,鼠目寸光,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他們的思想觀點更是強烈的對比,愚公能從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認為自然是可以征服的,而智叟卻從靜止的觀點出發,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在對比中顯出了愚公見識的高遠。另外,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對襯托愚公的形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愚公 愚公的傳說包含著“有志者事竟成”、人定勝天的思想。古今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都曾經運用這個傳說。毛澤東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作品原文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rǔ)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hè dàn)者三夫,叩(kòu)石墾壤,箕畚(jī běn)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qū,彎彎曲曲的意思,而qǔ只用於歌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殘年餘力,曾(céng)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chè),曾(zēng)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cuò)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jì)之南,漢之陰,無隴(lǒng)斷焉。白話譯文太行山,王屋山(2張)太行、王屋這兩座山,四周各七百里,有七八萬尺高,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靠著山居住。他苦於大山北面交通不便,進進出出都要繞遠路,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藉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眾人紛紛說:“我們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於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人,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剛剛換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河灣上一位聰明的老頭譏笑愚公並制止他幹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瞭!就憑你衰殘的年齡和剩下的力量,連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剷平,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加大增高,愁什麼山挖不平?”聰明的老頭沒有話來回答。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愚公他們不停地幹下去,將這件事告訴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山岡高地阻隔了。
這則寓言成功地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的寫法。 本文以兩座山的高大與移山人的年老體衰作對比,移山工具的簡陋與面臨的巨大困難作對比,襯托出移山之難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堅;用孀妻弱子與智叟作對比,襯托出智叟的渺小,見識鄙陋短淺;特別是愚公和智叟的對比:他們的名字就是相對立的,“愚公”的“愚”其實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卻是專打小算盤的小聰明,鼠目寸光,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他們的思想觀點更是強烈的對比,愚公能從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認為自然是可以征服的,而智叟卻從靜止的觀點出發,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在對比中顯出了愚公見識的高遠。另外,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對襯托愚公的形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愚公 愚公的傳說包含著“有志者事竟成”、人定勝天的思想。古今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都曾經運用這個傳說。毛澤東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作品原文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rǔ)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hè dàn)者三夫,叩(kòu)石墾壤,箕畚(jī běn)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qū,彎彎曲曲的意思,而qǔ只用於歌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殘年餘力,曾(céng)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chè),曾(zēng)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cuò)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jì)之南,漢之陰,無隴(lǒng)斷焉。白話譯文太行山,王屋山(2張)太行、王屋這兩座山,四周各七百里,有七八萬尺高,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靠著山居住。他苦於大山北面交通不便,進進出出都要繞遠路,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藉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眾人紛紛說:“我們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於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人,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剛剛換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河灣上一位聰明的老頭譏笑愚公並制止他幹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瞭!就憑你衰殘的年齡和剩下的力量,連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剷平,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加大增高,愁什麼山挖不平?”聰明的老頭沒有話來回答。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愚公他們不停地幹下去,將這件事告訴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山岡高地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