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對比藝術手法,是將兩種對立的事物或情理加以互相對照,使其中某一方面的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把事物的美醜、善惡、曲直、是非表現出來。它不在於形式上的對偶或排比,而在於注重內容的對比,只要在事物的情理上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照,便能引起對比聯想,突出所要表現的方面,從而產生藝術感染力。
一、描述對比
就是把兩種完全相反或明顯對立的景象或心情描述出來,形成鮮明的對照。
曹松《乙亥歲》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首詩概況地寫出了戰爭對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來戰爭的實質。古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裡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後兩句沉痛的呼告:“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一句以“一將”與“萬骨”、“功”與“枯”進行對比,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振聾發聵。
二、比喻對比
比喻對比是將兩種事物在某一方面進行類似點的對比,用以比喻兩種對立的人,兩種對立的思想或品質。
李白《古風·四十七》
桃花開東園,含笑誇白日。
偶蒙春風榮,生此豔陽質。
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
宛轉龍火飛,零落早相失。
詎知南山松,獨立自蕭瑟!
特立獨行,是古代志趣高潔的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一種品格,這首詩巧用桃花和青松進行對比,“嘆庸愚之富貴幸得,終不可長,以松柏自況”。前八句意為,桃花開在東園,對著太陽含笑自誇顏色之美。偶蒙春風之力而盛開的桃花雖然像佳人一般引人注目,但恐怕只開花不結果,轉眼秋風吹來便會飄零掉落。後兩句意為南山的青松能獨自屹立在蕭瑟的秋風之中,四季常青。這種對比意在比喻小人(桃花)得志於一時,而君子(青松)則獨立於一世。以少對多,以簡抵繁,極見筆力。
三、旁襯對比
旁襯對比是用事物的某一特性和人的某種境況或觀念加以對比,物性所起的作用在於襯托人生。
王昌齡《長信秋詞·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這首宮怨,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採取以景託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詩人首先寫失寵的宮女們在打掃之餘,抱著團扇(被遺棄的秋扇)徘徊散步,苦悶無聊,以“團扇”襯托失寵之可悲。後又寫玉顏雪白的失寵宮女還不如烏黑的寒鴉。因為寒鴉從寵妃居住的昭陽宮飛過,還能帶著“日影”(指沾到君恩)。此詩以“團扇”“寒鴉”來與“玉顏”旁襯對比,突出了宮女失寵恩絕的悲慘命運。
四、推理對比
推理對比是說按情理本應如此,但實際上卻正好相反,情理和不合理的事實形成強烈的反差,而這不合理的原因並不直接表現出來,只是寫出事實,由讀者去推理、思考、領會。
於濆《辛苦吟》
壠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投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母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此詩前四句揭示了耕者不得食,織者不得衣的社會現實。“壠上扶犁兒”親手耕種,卻“腹長飢”;“窗下拋梭女”親手織布,卻“身無衣”。後四句分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統治者“千金買笑”,並想出了一個讓“燕趙姝”“化為嫫母姿”的解決方案。全詩構思奇特,想落天外,層次分明,語言通俗,透過對比手法,深刻地反映了社會中的不合理現象,表達了強烈的愛憎之情。
詩詞中的對比藝術手法,是將兩種對立的事物或情理加以互相對照,使其中某一方面的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把事物的美醜、善惡、曲直、是非表現出來。它不在於形式上的對偶或排比,而在於注重內容的對比,只要在事物的情理上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照,便能引起對比聯想,突出所要表現的方面,從而產生藝術感染力。
一、描述對比
就是把兩種完全相反或明顯對立的景象或心情描述出來,形成鮮明的對照。
曹松《乙亥歲》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首詩概況地寫出了戰爭對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來戰爭的實質。古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裡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後兩句沉痛的呼告:“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一句以“一將”與“萬骨”、“功”與“枯”進行對比,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振聾發聵。
二、比喻對比
比喻對比是將兩種事物在某一方面進行類似點的對比,用以比喻兩種對立的人,兩種對立的思想或品質。
李白《古風·四十七》
桃花開東園,含笑誇白日。
偶蒙春風榮,生此豔陽質。
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
宛轉龍火飛,零落早相失。
詎知南山松,獨立自蕭瑟!
特立獨行,是古代志趣高潔的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一種品格,這首詩巧用桃花和青松進行對比,“嘆庸愚之富貴幸得,終不可長,以松柏自況”。前八句意為,桃花開在東園,對著太陽含笑自誇顏色之美。偶蒙春風之力而盛開的桃花雖然像佳人一般引人注目,但恐怕只開花不結果,轉眼秋風吹來便會飄零掉落。後兩句意為南山的青松能獨自屹立在蕭瑟的秋風之中,四季常青。這種對比意在比喻小人(桃花)得志於一時,而君子(青松)則獨立於一世。以少對多,以簡抵繁,極見筆力。
三、旁襯對比
旁襯對比是用事物的某一特性和人的某種境況或觀念加以對比,物性所起的作用在於襯托人生。
王昌齡《長信秋詞·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這首宮怨,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採取以景託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一生中剪取下來的一個不眠之夜。詩人首先寫失寵的宮女們在打掃之餘,抱著團扇(被遺棄的秋扇)徘徊散步,苦悶無聊,以“團扇”襯托失寵之可悲。後又寫玉顏雪白的失寵宮女還不如烏黑的寒鴉。因為寒鴉從寵妃居住的昭陽宮飛過,還能帶著“日影”(指沾到君恩)。此詩以“團扇”“寒鴉”來與“玉顏”旁襯對比,突出了宮女失寵恩絕的悲慘命運。
四、推理對比
推理對比是說按情理本應如此,但實際上卻正好相反,情理和不合理的事實形成強烈的反差,而這不合理的原因並不直接表現出來,只是寫出事實,由讀者去推理、思考、領會。
於濆《辛苦吟》
壠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投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母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此詩前四句揭示了耕者不得食,織者不得衣的社會現實。“壠上扶犁兒”親手耕種,卻“腹長飢”;“窗下拋梭女”親手織布,卻“身無衣”。後四句分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統治者“千金買笑”,並想出了一個讓“燕趙姝”“化為嫫母姿”的解決方案。全詩構思奇特,想落天外,層次分明,語言通俗,透過對比手法,深刻地反映了社會中的不合理現象,表達了強烈的愛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