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擁有一顆樂觀的心 2.具有坦蕩的胸襟 3.政治上失意卻依然抱有為國效忠的心願 蘇軾的不合時宜可以說是很著名的。最早王安石推行改革的時候,蘇軾認為改革太過猛烈,所以和司馬光一起反對改革,被認為是守舊派的代表,直接導致自己被外放離開朝廷。後來守舊派掌權,蘇軾作為守舊派代表被調回中央。但是此時他發現守舊派太過墨守成規,一成不變,也不利於國家發展,所以又站到改革派一邊,結果導致自己又一次被外放。他的這種性格可謂就是不合時宜,但是同時也體現了自己的正直,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考慮自己的得失。 曠達就得透過他的貶官經歷來看了。被貶黃州的時候,蘇軾自己蓋房,自己種地,但是仍然自得其樂。很多東坡菜的發明很能說明這一點。我們看蘇軾的詩詞,很少有怨天尤人的,也很少有窮山惡水的,這也是他豁達的表現。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就是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後來來到嶺南,蘇軾肉食吃的少了,但是嶺南多水果,從此愛吃肉的蘇軾開始改變自己的口味,但是仍然快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句詩就是當時他心情的寫照。最苦的時候是在海南島,肉食沒有,水果吃不慣,但是蘇軾又開始嘗試海鮮了。老實說此時的蘇軾快樂已經不如以前了,主要是因為常年的親人離散,而且重逢無望,所以此時的蘇軾沒有作出太著名的快樂詩句,不能不說是有點遺憾。 蘇軾是可與屈原、李白、杜甫比肩的超級文化名人,像他這樣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史學、文論、醫藥、飲食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樹的人,環視華夏史海,都極為少見,而他的人品,更是被後人推崇備至。 林雨堂在他寫的《蘇東坡傳》中這樣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世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我們可以說,他是詩人、畫家,是散文家、書法家,是樂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這些都還不足以描繪他的全貌,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廣博,蘇東坡像一陣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雖飽經憂患,卻始終不失其赤子之心。” “蘇東坡的獨一無二,還在於他的平民氣質。一個經常被放逐的官員卻有著最多的人緣,文人騷客、賢士大夫自不必多說,難得的是他與野老村夫、漁樵僧道,都能找到溝通的話題。一千多年來,有那麼多人熱愛他,是因為蘇東坡自有其迷人的魅力。蘇軾的魅力是一個謎,在他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豐富性和發展的可能性,傳統文化透過他這個載體歷久彌新地在當代社會呈放光彩。” 構成蘇軾人格精神主流的,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這種思想,塑造了蘇軾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仕途順利時,他身上銳意進取、濟世報國的精神十分突出。而被貶後,便是為百姓辦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在徐州,他親自帶領官員防洪、築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築蘇堤;在廣東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飲用。此外,各地的東坡井、東坡書院,惠州的東坡孤兒院,海南的東坡醫療所……也都是蘇軾為民創下的實績。蘇軾的人格魅力,顯得格外鮮明突出。 人們喜歡蘇軾還有一個原因: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因先後不容於改革派和守舊派,他在仕途上兩起兩落,被貶達十餘年之久,幾次因詩文獲罪,“烏臺詩案”差點使他丟了性命。然而,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現出了極強的適應力,橫遭貶謫也好,自請外放也好,都沒有使他頹唐喪志,不管身居何處,無論爵位高低,他都能隨遇而安,有所作為。 《金山題像》一詩,是蘇軾赴常州時寫下的,可說是他對自己一生作的一個最好的總結:“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試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東坡的人格魅力是永恆的。 (《人物春秋》) [點睛] 最喜歡蘇東坡的是他那種屢遭挫折卻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蘇東坡,一個讓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名字,更是一個亦官亦民,為官為民的人物。在古代黑暗官場中,蘇東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著千百萬普通勞動人民的心。
1.擁有一顆樂觀的心 2.具有坦蕩的胸襟 3.政治上失意卻依然抱有為國效忠的心願 蘇軾的不合時宜可以說是很著名的。最早王安石推行改革的時候,蘇軾認為改革太過猛烈,所以和司馬光一起反對改革,被認為是守舊派的代表,直接導致自己被外放離開朝廷。後來守舊派掌權,蘇軾作為守舊派代表被調回中央。但是此時他發現守舊派太過墨守成規,一成不變,也不利於國家發展,所以又站到改革派一邊,結果導致自己又一次被外放。他的這種性格可謂就是不合時宜,但是同時也體現了自己的正直,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考慮自己的得失。 曠達就得透過他的貶官經歷來看了。被貶黃州的時候,蘇軾自己蓋房,自己種地,但是仍然自得其樂。很多東坡菜的發明很能說明這一點。我們看蘇軾的詩詞,很少有怨天尤人的,也很少有窮山惡水的,這也是他豁達的表現。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就是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後來來到嶺南,蘇軾肉食吃的少了,但是嶺南多水果,從此愛吃肉的蘇軾開始改變自己的口味,但是仍然快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句詩就是當時他心情的寫照。最苦的時候是在海南島,肉食沒有,水果吃不慣,但是蘇軾又開始嘗試海鮮了。老實說此時的蘇軾快樂已經不如以前了,主要是因為常年的親人離散,而且重逢無望,所以此時的蘇軾沒有作出太著名的快樂詩句,不能不說是有點遺憾。 蘇軾是可與屈原、李白、杜甫比肩的超級文化名人,像他這樣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史學、文論、醫藥、飲食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樹的人,環視華夏史海,都極為少見,而他的人品,更是被後人推崇備至。 林雨堂在他寫的《蘇東坡傳》中這樣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世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我們可以說,他是詩人、畫家,是散文家、書法家,是樂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這些都還不足以描繪他的全貌,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廣博,蘇東坡像一陣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雖飽經憂患,卻始終不失其赤子之心。” “蘇東坡的獨一無二,還在於他的平民氣質。一個經常被放逐的官員卻有著最多的人緣,文人騷客、賢士大夫自不必多說,難得的是他與野老村夫、漁樵僧道,都能找到溝通的話題。一千多年來,有那麼多人熱愛他,是因為蘇東坡自有其迷人的魅力。蘇軾的魅力是一個謎,在他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豐富性和發展的可能性,傳統文化透過他這個載體歷久彌新地在當代社會呈放光彩。” 構成蘇軾人格精神主流的,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這種思想,塑造了蘇軾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仕途順利時,他身上銳意進取、濟世報國的精神十分突出。而被貶後,便是為百姓辦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在徐州,他親自帶領官員防洪、築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築蘇堤;在廣東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飲用。此外,各地的東坡井、東坡書院,惠州的東坡孤兒院,海南的東坡醫療所……也都是蘇軾為民創下的實績。蘇軾的人格魅力,顯得格外鮮明突出。 人們喜歡蘇軾還有一個原因: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因先後不容於改革派和守舊派,他在仕途上兩起兩落,被貶達十餘年之久,幾次因詩文獲罪,“烏臺詩案”差點使他丟了性命。然而,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現出了極強的適應力,橫遭貶謫也好,自請外放也好,都沒有使他頹唐喪志,不管身居何處,無論爵位高低,他都能隨遇而安,有所作為。 《金山題像》一詩,是蘇軾赴常州時寫下的,可說是他對自己一生作的一個最好的總結:“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試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東坡的人格魅力是永恆的。 (《人物春秋》) [點睛] 最喜歡蘇東坡的是他那種屢遭挫折卻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蘇東坡,一個讓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名字,更是一個亦官亦民,為官為民的人物。在古代黑暗官場中,蘇東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著千百萬普通勞動人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