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9457699780

    “餘”在過去其實是兩個字“餘”和“餘”,二者並不是簡體字和繁體字對應關係,而是有區別含義的。“餘”其實才是我們平時說的“剩餘”是含義,這個字是後來才出現的,“餘”字更早,本義是表示一種建築。

    而我們後來統一合併為“餘”字,其實千字文中“閏餘成歲”中的餘,準確來說,應該是“餘”字。

    下圖是“餘”這個字的本義,是一種單柱尖頂的簡易建築,應該是早期的某種貯存雜物的小倉庫。這個原義比較深遠,只見於古文,《爾雅 • 釋天》中說:“ 四月為餘”。

    而後來這個字就引申為“空閒,閒置”的含義, 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中說:“ 虛室有餘閒”恰好表達了這個含義。也許是空閒表達了“孤獨”的內涵,這個詞進一步引申為自我的一種謙稱。辛棄疾《菩薩蠻 • 書江西造口壁》中說:“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甲骨文“餘”

    需要注意的是,由“餘”這個小建築的原義引申的“空閒”和“我”的謙稱,都不能用“餘”來表示。表達這兩個含義,不能以為是寫“繁體”而寫成“餘”。

    “餘”旁邊加上的“食”,就是具體表達了貯存食物的概念。這個含義也是古文才有,《說文 食部》中說:“餘,饒也”。這個字也就引申為了剩餘的概念。比如“綽綽有餘”“夕陽餘暉”等等。這些詞如果寫繁體字,可以寫成“餘”。

    從下圖兩個字的字形演變的對比圖我們可以看出,“餘”是比較早的漢字,而“餘”是比較晚出現的,它其實也是“餘”是一種引申衍生的含義,更具體的指食物,也進一步引申為了“剩餘”這個抽象的概念。

    金文的“餘”有的寫法是重新的一種組合,上面“雨”下面“於”應該是從另一個字形中表現這個字的含義。“於”“雨”應該都是聲旁。這個字形的出現是為了標音方便而用。

    戰國時期的篆書“餘”寫法比較多樣,又的極具裝飾意識,如“中山王壺”體現的複雜的花紋對稱,這些裝飾完全為了美學的需要。而一些簋上的“餘”則還保持了原有的精煉寫法。

    這兩種寫法,一繁一簡,是兩種美學取向,但是都有獨特的平衡美感。

    在楚簡書中的“餘”和“餘”是區分寫法的。筆法超脫,無拘無束,線條在快速的筆勢中穿梭,卻避免了重疊,可見雖然書寫速度快,卻絕對不是亂寫的。是一種內緊外鬆的寫法。

    隸書經典《石門頌》中的“餘”雖然有風華磨損,卻依然能看出起跳縱曠達的筆勢,兩邊的掠波分開如鳥之羽翼,又不完全對稱,體現了一種動態平衡美。

    漢代隸書《史晨碑》中的“餘”,結體蕭散,卻筆畫呼應,兩邊筆畫較長,體現了放逸之意,中間筆法嚴謹卻不緊湊,留下了很多“氣口”,所以這個字看起來疏密有度,給人爽朗的感覺。

    魏碑中的“餘”,剛健有力,轉折處鋒芒畢露。而且結體方正嚴密,具有視覺衝擊感。迎讓有度,空間被筆畫佔據更多,就產生一種凝重大氣的感覺。

    柳公權楷書《玄秘塔碑》中的“餘”,結體嚴密規整,筆畫之間的空間大體均等,而筆畫有骨力,產生很強的視覺結構感,重心提高又讓筆畫不會壓抑。轉折處的力量也都呈規律性,不會如魏碑一樣略顯過度。

    而柳公權在《大唐回元觀鐘樓銘》中的“餘”,則體現了筆畫豐盈的特點,撇略短於捺,產生立體迎讓的效果,字形因此左右並非完全平均,產生生動著之感。

    蘇軾在行書《江上帖》中的“餘”,筆畫呈扁狀,因為用筆和執筆習慣的問題,讓字產生“左秀右枯”的效果,左邊鬆快,右邊則緊張嚴密。

    王羲之草書《遠宦帖》中的“餘”,體現了草書極簡的風格,複雜筆畫若隱若現,連綿線條取代了方折轉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調節水泥的凝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