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說歷史

    洪武五年的一天,對於已經去世幾千年的亞聖孟子而言,並不是個好日子,這一天,以草根皇帝起家的朱元璋,除了屠殺功臣之外,又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盛怒的朱元璋把孟子的牌位從孔廟撤了下來,此舉讓天下飽讀儒家學說的學子們面如死灰,心中的信仰搖搖欲墜。

    這件事的可怕程度不亞於一場侵略戰爭,因為動搖了人心中的信仰,讓儒生心中的價值體系崩塌了。那麼朱元璋為什麼這麼痛恨孟子,不惜動搖大明尚未站穩的根基呢?朱元璋之前做過和尚,所以他有一部分是尊崇佛教的,但是治理江山不能太佛系,而且朱元璋也不是什麼良善之輩,他上位後,時而重用佛家道家禮法,時而一怒之下殺了和尚和道士,重用法家儒家禮法。

    朱元璋骨子裡嚴苛、殘暴的性格是法家的,雖然他經常大罵韓非子,但他治理國家的精髓是法家的。

    朱元璋一開始,對孔子的態度是恭敬的,畢竟他需要爭取天下儒生的支援,《明史·太祖本紀》中曾提及朱元璋下令“以太牢祀先師孔子於國學”。甚至他還接待過孔子的後人孔克堅,而且對他的態度極為親切友好——詔“衍聖公襲封及授曲阜知縣,並如前代制”“養之以祿而不任之以事”。

    朱元璋性格極為剛愎自用,可以說他是自卑而導致的自負,對一切學說都不看在眼裡,唯我獨尊的性格特質,導致了他對孔子的態度說變就變了。洪武二年,他就要下詔讓天下儒生不必通祀孔子,群臣慌了,進行死諫,勸住了患了失心瘋的皇帝,讓朱元璋暫時壓下了對儒家的一腔怒火,免得得罪天下讀書人。

    朱元璋壓制的怒火總要有個出口,他是那種豁達良善之輩嗎?當然不是。後來朱元璋在下朝之餘,翻閱了《孟子》,本想從中挑出反對儒家學說的部分,看到的內容把他氣個半死。

    孟子說了一句話,徹底得罪了朱元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儒家學說和各種流派裡,孟子的“民本”思想最重,他認為,王是百姓的王,應該為百姓服務。朱元璋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才成為普天下最“尊貴”的人,他想做什麼,還需要百姓比手畫腳嗎?他為什麼就是那個“輕”?到底誰“輕”誰“重”?

    他認為,孟子的意思是殘害百姓的王,不配得到天下,正好觸碰了他的心事。但其實孟子的思想是適合春秋諸侯爭霸那個時代,因為那時群雄爭霸,每個王都希望擴充套件疆土,抵禦敵國,甚至一統天下。所以孟子提出——“保民為王,莫之能御也”。這個言論最終是為了維護“王權”,只是採取了贏得民心這樣一個方式而已。

    我們也不能說朱元璋就是錯的,因為時代變了,實現“王權”的方式也要跟著變化,明朝已經統一天下了,不需要“莫之能御也”,皇權的集中首先要價值觀統一,如果人人都迷信一個學說,把它當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那整個國家豈不是混亂不堪了?而且朱元璋明顯只希望,全國最好只有一種信仰,一個神明,那就是朱元璋他自己,他就是神,他應該是百姓唯一的信仰。

    抱著這樣一個目的,他將以孟子的學說是歪理邪說為由,將孟子的牌位逐出孔廟,也發洩一下他對於儒家學說的不滿,此舉果然激怒了天下士子。

    大家都認為,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天下的讀書人,朱元璋沒文化,如果沒有讀書人的幫助,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他現在成功了,怎麼能隨意將讀書人心中的“神”請出孔廟呢?

    於是,朝廷上不停地有人死諫,連掌管天文的官員也對朱元璋說,文曲星暗淡無光,恐怕是大凶之兆,對大明江山不利。

    時隔一年,朱元璋在刑部尚書錢塘的誓死進諫下冷靜了下來,以“孟子辨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的由頭不情不願地將孟子牌位請了回去。

    但是作為洩憤和維護統治的要,他將《孟子》刪減了不少,並以“刪減本”代替了原來的版本進入科舉考試的參考書目,可見他心胸之狹窄,而這件事情,或多或少也讓大明命途多舛,動搖了文人對朱元璋的信仰和崇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貝麗可嬰兒推車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