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資訊的定義呈現出多定義而又無定論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是由於觀察事物的多維視野造成的。多維視野是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以及橫向科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資訊定義,即使是同一學科也可能出現差異很大的命題。在資訊的定義這一問題上,也是如此,自然科學、資訊科學、管理科學中所說的資訊常常不是一回事,前者多指資料、指令,後者多指訊息、情報,但即便如此,同屬社會科學的訊息、情報與資訊也有一定的差距。 資訊化的創始人夏農和韋弗1948年在《通訊的數學理論》中指出:“凡是在一種情況下能減少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資訊(information)。”這一定義是從通訊科學的角度來探討資訊概念的,排除了資訊的語義因素的定義,不考慮資訊的含義價值,特指一種形式資訊和統計機率資訊因此不能直接用於研究人類的資訊傳播。但這一定義指出了資訊的一個價值——減少不確定性,這是資訊的認知知識功能,即當一個資訊為人們所感知和確認後,這一資訊就成為一定意義上的知識,形成後的知識又可以作為資訊來傳遞(冗餘資訊);而尚未被認識的原始,則成為人們努力探討的物件,在尚未認識它們之前還不是知識(未知資訊)。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對資訊的定義是:“資訊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且使這種適應所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這一定義深入到了人與世界的交換關係,涉及交換內容,因此比前一個定義更適合用於研究探索人類的資訊傳播。 這一定義的貢獻與缺陷都是明顯的。一方面,他確認了資訊是人類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間的橋樑,客觀世界作用於主觀世界,主觀世界反作用於客觀世界,都必須依靠資訊的媒介作用,人的大腦是個資訊處理中心,在不斷地接受、處理、儲存來自人體內部和外部的種種資訊,並利用這些資訊來改造成客觀世界。但另一方面,這個定義將凡是我們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都稱為資訊,我們知道世界由物質、能量和資訊組成,三者密切相關,但各不相同,資訊雖然具有物質屬性,但不是物質實體本身,同樣,資訊可以轉化為能量、但不是能量本身,資訊是由事物發出的資訊、指令、資料、訊號等所包含的內容。 中國國家標準GB489885《情報與文獻工作詞彙基本術語》中,關於“資訊”的解釋是:“Information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形態或運動狀態,也是事物的一種普遍屬性,一般指資料、訊息中所包含的意義,可以使訊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定性減少。” 這個定義首先明確了資訊的本質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物質實體本身。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體本身和人類社會,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運動的物質,必然會產生相互作用和影響,從而引起物質結構、數量等多方面的變化,事物的這些變化,便成為資訊產生的物質基礎。因此,資訊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發出的資料、訊息中所包含的意義。 這個定義中首先彌補了資訊理論中對資訊定義的特定指向性——即只描述了非人類、非語義層的資訊概念,把資訊這一概念放到人類社會以及人類交往中考察,也糾正了控制論資訊定義中對資訊概念的泛化傾向,繼而明確指出資訊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事物本身,是由事物發出的訊息、指令、資料、訊號等所包含的內容,是資料、訊息中的意義。 同時,這一定義明確了資訊的認知知識的功能,即能減少不確定性的能力,可以說,資訊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對獲得資訊進行處理並使之系統化的結果。這一功能是資訊的基本功能,是人類解釋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知識的積累、科技的發展進步、經濟文化的繁榮,都離不開資訊的這一功能,經過大腦對資訊的鑑別、篩選、歸納、提煉和儲存,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步深入,人類逐步進化、進步、發展。 其次,這一定義明確了資訊是指資料與訊息中所包含的意義,是資料與訊息這樣的訊息中所包含的內容,區分了資訊與訊息,從結構上使資訊的概念更加準確。
對於資訊的定義呈現出多定義而又無定論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是由於觀察事物的多維視野造成的。多維視野是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以及橫向科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資訊定義,即使是同一學科也可能出現差異很大的命題。在資訊的定義這一問題上,也是如此,自然科學、資訊科學、管理科學中所說的資訊常常不是一回事,前者多指資料、指令,後者多指訊息、情報,但即便如此,同屬社會科學的訊息、情報與資訊也有一定的差距。 資訊化的創始人夏農和韋弗1948年在《通訊的數學理論》中指出:“凡是在一種情況下能減少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資訊(information)。”這一定義是從通訊科學的角度來探討資訊概念的,排除了資訊的語義因素的定義,不考慮資訊的含義價值,特指一種形式資訊和統計機率資訊因此不能直接用於研究人類的資訊傳播。但這一定義指出了資訊的一個價值——減少不確定性,這是資訊的認知知識功能,即當一個資訊為人們所感知和確認後,這一資訊就成為一定意義上的知識,形成後的知識又可以作為資訊來傳遞(冗餘資訊);而尚未被認識的原始,則成為人們努力探討的物件,在尚未認識它們之前還不是知識(未知資訊)。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對資訊的定義是:“資訊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且使這種適應所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這一定義深入到了人與世界的交換關係,涉及交換內容,因此比前一個定義更適合用於研究探索人類的資訊傳播。 這一定義的貢獻與缺陷都是明顯的。一方面,他確認了資訊是人類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間的橋樑,客觀世界作用於主觀世界,主觀世界反作用於客觀世界,都必須依靠資訊的媒介作用,人的大腦是個資訊處理中心,在不斷地接受、處理、儲存來自人體內部和外部的種種資訊,並利用這些資訊來改造成客觀世界。但另一方面,這個定義將凡是我們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都稱為資訊,我們知道世界由物質、能量和資訊組成,三者密切相關,但各不相同,資訊雖然具有物質屬性,但不是物質實體本身,同樣,資訊可以轉化為能量、但不是能量本身,資訊是由事物發出的資訊、指令、資料、訊號等所包含的內容。 中國國家標準GB489885《情報與文獻工作詞彙基本術語》中,關於“資訊”的解釋是:“Information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形態或運動狀態,也是事物的一種普遍屬性,一般指資料、訊息中所包含的意義,可以使訊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定性減少。” 這個定義首先明確了資訊的本質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物質實體本身。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體本身和人類社會,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運動的物質,必然會產生相互作用和影響,從而引起物質結構、數量等多方面的變化,事物的這些變化,便成為資訊產生的物質基礎。因此,資訊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發出的資料、訊息中所包含的意義。 這個定義中首先彌補了資訊理論中對資訊定義的特定指向性——即只描述了非人類、非語義層的資訊概念,把資訊這一概念放到人類社會以及人類交往中考察,也糾正了控制論資訊定義中對資訊概念的泛化傾向,繼而明確指出資訊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事物本身,是由事物發出的訊息、指令、資料、訊號等所包含的內容,是資料、訊息中的意義。 同時,這一定義明確了資訊的認知知識的功能,即能減少不確定性的能力,可以說,資訊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對獲得資訊進行處理並使之系統化的結果。這一功能是資訊的基本功能,是人類解釋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知識的積累、科技的發展進步、經濟文化的繁榮,都離不開資訊的這一功能,經過大腦對資訊的鑑別、篩選、歸納、提煉和儲存,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步深入,人類逐步進化、進步、發展。 其次,這一定義明確了資訊是指資料與訊息中所包含的意義,是資料與訊息這樣的訊息中所包含的內容,區分了資訊與訊息,從結構上使資訊的概念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