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炎炎子言

    選主角,誰說了算?

    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偌大的《史記》怎麼就容不下一個扶蘇?他是如此無辜?如此忠厚良善?甚至有人會腦補說他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的。

    講真,單以字數多寡論《史記》確稱得上鉅製。可一旦考慮到《史記》記述的近三千年漫長的時間跨度,就不得不承認,《史記》絕對夠簡約。不信,動筆算算。

    名額有限,選誰做主角,選誰當配角,選他還是淘汰他,你以為簡單?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是風流就能入選。這絕不只是史學家個人好惡親疏遠近的問題,也不是純粹道德評判的問題。歸根究底,是史學家歷史觀支配下的史識高低決定的。

    史書的書寫不可能像全天候、無死角的視訊監控,鉅細靡遺,這沒必要,當然也做不到。即使同一件事實實時呈現在人們眼前,我相信,100個現場目擊此事的史學家也必會各有自己的興奮點,有些部分之所以被略掉,或是某些人史學家欠缺職業敏感度而捕捉不到,屬無意缺失;或是某些人從自己的歷史觀出發,以識見篩除,屬有意識的淘汰。

    司馬遷何許人呀?前無古人或許也後無來者的史界巨擘。從《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的自訴看,“司馬氏世典周史”或許已近千年,父親司馬談更是被正式任命為太史令,他所著《論六家要旨》去蕪取精、去偽存真,整合諸子百家為“六家”,化繁為簡,釐清六家幾百年發展脈絡,概括提煉要旨,父親榜樣激勵、深切期許,以記錄歷史為光榮的家世傳統對他史識的滋養、鍛鍊,青年時代的壯遊視野的拓延,使司馬遷自然而然把著史當成使命、昇華為信仰。

    他要達成這樣的巨集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以此為自己的命運。多難,都不逃!

    有著超絕史識的司馬遷,在以人為核心的列傳主角挑選上立場必須要堅定,這個主角得有助他達成巨集願。有特質有功業,書寫才值得。

    再同情扶蘇,他也不該是主角。《李斯列傳》有他一筆,已數幸運,畢竟,他老子是始皇帝,他是長子,與皇位繼承產生了關聯,且無罪被迫自殺,如若不然,他或許簡直一定已湮沒無聞了。

    幸耶?不幸耶?太史公並不冷血,他知道誰是不易不移的絕對主角。

  • 2 # 冷眼藏匿

    我的答案是: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主要記錄歷史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扶蘇本人對於人類歷史來說幾乎無所建樹,不僅史記中未對其單獨列傳,其他主流史書也大多沒有專門記錄他。

    十表(大事年表);

    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生平、政績);

    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

    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二,公子扶蘇不被記錄入史記的原因?

    普通人只能被寫到“列傳”,列傳是專門為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1`公子扶蘇並不是皇子中的代表人物,春秋戰國孟嘗君等四大公子那一個都比他更具有代表性。

    3、小人物的記錄可以在其他大人物的記錄中提現。

    三,史記的爭議部分

    班固《漢書》“遷支自序云爾。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史記原本缺了十篇,司馬遷並沒有寫。現在我們看到的史記有十篇是後人模仿司馬遷寫的。

    據說後人補寫的是:武紀、禮書、樂書、律書、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

    後記:史記的書寫參考了很多其他資料,為我們後人留下了可貴的資料。但它也有時代的侷限性,裡面的一些天命等思想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師的什麼話和行為對你產生了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