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完顏一苗
-
2 # 鄭非夢妙文
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的名篇,大概是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曾在語文課本上學習過范進中舉一文的節選。范進中舉講述的是范進從年輕時就參加科舉考試,直到五十四歲時終於考中舉人,從一介布衣平民青雲直上終於實現當官夢想。夢想成真那一刻范進喜極成瘋,最後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將其打醒。
范進中舉之前的數十年可以說是窮困潦倒,食不果腹,讓人看不起,連自己的老丈人都看不起,經常大罵范進不長出息,而范進只能是唯唯諾諾任其唾罵。《范進中舉》中胡屠戶多次痛罵自己女婿范進,我們可以從原文中節選一段,當范進想去跟同窗去參加鄉試跟老丈人借錢的時候,胡屠戶開罵了:
錢沒借來反而換來了一頓羞辱,這反倒是更堅定了了范進參加鄉試的意志,因為他知道如果一味保持現狀自己就永無出頭之日,永遠會被胡屠戶等人羞辱,萬一鄉試中了呢!那可真的是草雞變鳳凰了,一切都將變得不同。范進瞞著胡屠戶參加了鄉試,被胡屠戶知道後又是一頓痛罵。
後來范進又參加了京試又中了進士,授職部屬,考選御史。數年後,又欽點山東學道,可以說官越做越大,平步青雲。
話說回來,范進中的舉人是個什麼官呢?!首先范進的一家所有的賦稅徭役都會被免除,朝廷還會定期發錢,而且舉人有了當官的權力。就好比現在的學生考上了公務員吃上了公家飯,一家人從此可以吃喝不愁了。
上學那陣老師說范進中舉無情地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摧殘和對人們思想的腐蝕,現在想來這說法還是很可笑的。通過自身努力自強不息,終於考取了功名這難道不是一種勵志精神嗎?
-
3 # 老蟲
范進之所以會發瘋,就是因為他長期壓抑自己的感情。突然,這種情緒可以釋放了,這種大爆發,讓他難以自控,才做出了發瘋的舉動。中舉之後,一般做官也是七品之下,但也相當於今天的副縣級,也就是副處。
范進是54歲那年,才中了舉人。要知道年紀越大,記憶力越差,在應付考試方面,就會比年輕人要差得多。所以,當時范進幾乎已經絕望了。
俗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范進除了讀書,別的什麼也不會。他也沒有賺錢的門道,就連他那個靠殺豬為業的老丈人,都看不起他。
范進中舉之前,由於家裡沒米下鍋,他抱著一隻雞,去街上叫賣。結果還賣不出去,可見范進當年混的有多差。
就這樣一個沒錢沒勢,整天被人白眼兒的人,突然一下中了舉人。在古代,中舉可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即使沒有官職,但也是一隻腳踏入了官僚系列,還可以按月領取國家俸祿。
這對范進來說,無異於天上掉下一塊大餡餅。長期受人白眼兒,在別人面前唯唯諾諾的范進,這一次終於可以抬起頭來了,他終於可以在別人面前揚眉吐氣了。
但是他這口怨氣,在心中鬱悶了30多年,如今突然宣洩出來,做出點異常的舉動,也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樂極生悲,喜極而泣。
一般中了進士,都是外放做一個七品知縣。而舉人比進士檔次低,官職自然也就在進士之下。也就是七品以下的小官,就是一些縣丞、主簿、教喻之類的地方官。
但是這類官職也是副縣級,而且油水相當大。俗話說,流水的直線,鐵打的衙門。如果沒有意外,這些副縣級級別的官員,幾乎不調動崗位,很容易在當地形成氣候,成為一方土財主。這也是舉人在地方比較受歡迎的原因。
-
4 # 狄飛驚
我們上學時讀的《范進中舉》,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只講了范進中舉前後。
大家可能會以為,像范進這種人,即便做官在官場上也吃不開,混得很差。
實際上,范進中舉後,再接再厲,又中了進士,最後官至正三品學政!
范進中舉後為何發瘋?《范進中舉》的故事,大家都學過。
范進為考取舉人,寒窗苦讀,把自己讀成了書呆子,他沒有別的本事,窮的家徒四壁,揭不開鍋,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妻子老母,吃喝拉撒,油鹽醬醋,他啥都不管,也不想辦法賺錢。
天賦不夠,只能勤奮來補,但勤奮也不管用,范進屢考不中,淪為笑柄,所有的親戚都看不起他,尤其是自己的岳父胡屠戶對這個女婿是氣不打一處來,每次見了范進都要使勁挖苦幾句,甚至劈頭蓋臉臭罵一頓,范進是一點尊嚴都沒有。
有付出,沒回報,沒錢、沒地位、沒尊嚴,這種鬱悶的生活,哪個男人受得了?
就連范進自己,都放棄了,他壓根沒想到自己能中舉人。
正因為如此,當驚喜一下子從天而降時,范進承受不住,瘋了。
如果范進平時不壓抑,不鬱悶,得知考中舉人,他也不會瘋。
如果范進一直考不中舉人,只會一直鬱悶,他也不會瘋。
范進最後做了什麼官?范進中舉後,周圍的人面孔全變了,連稱呼都變成了“老爺”。
為什麼呢?因為舉人可以做官,雖然不像進士那樣春風得意,但也可以通過揀選、大挑等途徑做官,做個八、九品的官完全不在話下,這一點范進自己最清楚。
范進中舉後,他的老母親沒跟他享上福,沒幾天就去世了。范進只能丁憂三年,為母親守喪。
范進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他化悲痛為力量,三年後進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
這下范進可牛大了,考中進士後被選為監察御史,做了京官。
其實范進不像他岳父所說的那些“不通世故”,范進十分懂得官場規則,所以他在官場很吃得開,本職工作幹得也好。若干年後,范進被欽點外放任山東學道。
學道,亦稱學政、學臺、學院、學憲,全名“提督XX省學政”,負責一省教育科舉。
有人說,學道相當於一省教育廳長,這個說法不準確。
嚴格意義上說,學政並非地方官,而是由皇帝親自委任指派到地方,監督一省教育科舉工作的官員,要求必須從各部院侍郎、京堂、翰林院、都察院六科、十五道監察御史、各部院郎中等部門“進士出身者”選用。任職期間各帶原品銜,品級不固定。
-
5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海明威晚年的時候,被他身邊的人視作“偏執妄想型”的精神病,還被送去過精神病院接受電擊療法,備受摧殘。
因為他總是對周圍的人一再說FBI在監控他,認定了美國FBI在他的家中和車裡重安裝了竊聽器,他的每一封信件都被FBI偷看過了,他的每一通電話都被FBI偷聽了。
有一次在飯店吃飯,他忽然就站了起來,大罵另一桌的兩個男人,說他們是FBI的密探,然後那兩個男人證明了自己並不是FBI密探。
所有的人都認為海明威瘋了,海明威得了“偏執妄想症”。
然後,海明威就自殺了。
擱誰誰也會自殺,全世界的人都認為你是精神病,你是一個真精神病倒還罷了,不是精神病的正常人接受不了這個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流失,FBI的檔案資料“合法解密”了,原來他們真的如海明威所說的那樣,一直在全方位的24小時監視海明威,那天飯店另一桌的兩個男人真的是FBI探員。
范進也有海明威這種遭遇,范進身邊所有的人都認定了范進是一個“爛忠厚沒中用”的人,是一個奇怪的人,是一個莫名其妙的人,是一個註定人生再也不會有起色的人了,范進是一個讀書已經讀傻了的瘋子。
一句話,海明威和范進被周遭環境孤立了!
為什麼呢?為什麼一個滿腹經綸的讀書人被眾人這麼孤立呢?因為范進太窮了!
范進的發瘋是“窮瘋”。
范進的發瘋來之於他的“窮”!無關其他。他范進50多歲中舉之前如果是一個富家出身,不用太富,哪怕他家裡有上幾畝餬口的薄田,他本人再混上一個私塾教職做個孩子王呢,他也不至於發瘋。
教書的先生在中國一直是有尊嚴的職業。
然而,他沒有這個機會收穫尊嚴,范進讀一輩子書連找個私塾看孩子的餬口工作也找不到,他人活到了五十歲了,依然窮的沒有尊嚴。
因為他連一個秀才也不是,從二十歲開始立志走科舉之路,一走三十年,連秀才也沒有考上,擱一般人也就放棄了,託親戚找朋友去學生意也罷,去做幕僚也罷,重新規劃人生也就是了。
但是范進家沒有這個能力,“人窮莫入眾”,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做親戚,最親的親戚應該是老丈人了吧!
可是,他的老丈人恰是最瞧不起他的。
范進進學回家,母親、妻子俱各歡喜。正待燒鍋做飯,只見他丈人胡屠戶,手裡拿著一副大腸和一瓶酒,走了進來。范進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戶道:“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積了甚麼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范進唯唯連聲——《范進中舉》而,他的老丈人又是幹什麼的呢?這麼大的口氣?
一個殺豬的屠夫而已,魯智深說的好:
俺只道哪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這個醃拶潑才!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水滸傳》但是,這個狗一般的胡屠戶卻可以教訓讀書人范進,五十歲的范進進了學做了秀才,在胡屠戶面前依然是沒有尊嚴,唯有諾諾而已!可見范進的其他親戚是什麼嘴臉了。
胡屠戶不僅僅抱怨,還付諸行動直接開罵唾臉呢:
沒有人認為范進的一生再會有什麼起色了,畢竟50幾歲的人了。
人生困惑讀書始。如果范進在年輕的時候,跟著胡屠戶去學了殺豬做生意,他一定不會發瘋,眾人也不會孤立他,笑話他。
然而,他已經是“讀書人”了,和他周遭所有人都不一樣了。
相信在范進的生活中不知道多少次被鄰居開玩笑“範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舉人,報喜人擠了一屋裡。”范進是從來不敢信的,他會假裝聽不見,繼續在集市賣他的下蛋母雞。
如海明威相信自己的判斷一樣,雖然范進相信他有一天會中舉發達,奈何周遭無一人相信呀!
不過范進比海明威的運氣要好,他等來了證明自己的機會!只是時間有點長罷了,一等30年。
一個人為什麼會突然發瘋?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重性精神病的病因都是不清楚的,生物學因素和環境因素以及社會心理因素都對疾病會發生影響。
范進明顯的就是環境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而瘋的了。他並不是祖傳的精神病!
醫學上也承認,當一個人突然受到外界的強大刺激時,是有可能瞬間變瘋的。
范進的中舉絕對應該算受到了外界的強大刺激。至於范進中舉後是什麼職位?
具體的官職倒是沒有。
但是,舉人也非常有“含金量”。
這個金礦就是“合法避稅權”。比如說地主周扒皮有一千畝土地吧,儘管他有嫻熟毒辣的剝削佃戶的技巧,但是,他還是要被縣官被朝廷剝削,被土豪流氓敲詐,苦不堪言,非常悽慘。
但是呢,只要周扒皮和范進舉人組成連營公司,結成利益共同體,土豪流氓,縣官朝廷都會遠遁的,是被一群人敲詐剝削好呢?還是被一個人敲詐好呢?
萬一雙方結成了兒女姻親成了一家人,連剝削也沒有了,一團和氣大發財呀!
范進中舉就是“奉旨做土豪”!安全無風險。
至於他丈人的豬肉攤子,分分鐘壯大成地方性明星企業。
-
6 # 漁歌夜話
范進中舉一文編進過中學語文教材,可能絕大多數35~50歲朋友都還有些印象。舊文重提不免讓人回想到年少時光,但更多的是對范進有了更深的人生感悟和同情.甚至向其學習和膜拜!
按理說范進中舉應是篇十分勵志.催人上進的正能量好文章。可是因何某些緣故卻被認定為一篇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檄文,以及向封建遺毒開火的碉堡!
也不知此文現在還在不在中學教材之中,文章及中心思想是否依舊。但它無論是何意義,我對范進的正面極積作用還是非常推崇的,下面是我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在家徒四壁.缸無鬥米.受盡周圍白眼屈辱的艱難生存狀態下,仍耕讀不綴,數十年不放棄心中的夢想和志向,終於在天命之年榮登舉人之列!真可稱是有志之士典範。自古至今能有多少人學習.創業.做事能有如此驚人毅力?同樣以“鐵杵磨成針”的勵志故事主角李白,雖留下不少絕世詩篇,卻因成名後流連於酒局詩會應酬之中,不再堅持學習,終生都想走仕途捷徑,最終落得個功不成各不就,貧病客死他鄉的悲慘結局!
科舉科度不僅是古代有志寒門子弟成功入仕的上升通道。更讓中國成為世界最燦爛輝煌的文明古國。世界各國教育更是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甚至可能一直伴隨著人類發展下去。當我們批判醜化科舉制度毒害之聲還未停息之時,鮮花和讚美之聲接踵而來,科舉制度框架下的現代教育又被舉國推舉到一個神聖的地位!我們應當慶幸從上到下對教育的正視和重視。也深刻認識到只有教育才能讓國富民強,民族興盛!
它不僅僅只是封建時期底層學子改變命運的一條捷徑。更是是當今最公正公平選拔人材的唯一形式。是知識文化技能成才立足的現代社會生存成功的一條改變運命的大門。雖然科舉制度有它局的時代限局缺點,現代教育不也一直伴隨著一些質疑改革的聲音嗎?但不能因為有一些缺憾和不完善而放弄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源頭——教育事業!
4:莫笑范進太瘋顛,只怪自己看不穿!范進中舉後喜極顛狂,非常同情理解。在奉獻了生命中最寶貴的青年以至中年的美好年華後,在無數同時代學子放棄學習成為販夫走卒時,在多少白眼鄙視和羞辱打擊下,在實現人生價值的仕途之路幾乎絕望之時。范進通過不懈的堅持努力終於等來了人生的成功,怎能不為能洗刷辛酸.坎坷.屈辱的科舉高中,終生努力學習下收穫得成功而喜極而泣、精神失態呢?
至於偏頗之處,敬請諸君斧正,更不吝賜教!
-
7 # 林生日記
在古代,經商會被別人看不起,平凡人家要逆襲就只能靠考取功名了,而每次考試要等待漫長的三年時間,這三年時間考生們是相當煎熬。
范進考了從十幾二十歲開始考,到五十歲左右才中舉,這中間經歷過多少辛酸挫折,期間還被老丈人看不起,被老婆嫌棄,家裡窮都沒有飯吃,老母親餓得兩眼發昏說道:"我有一隻生蛋的母雞,你快拿到集上去賣了,買幾升米來煮餐粥吃,我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這才出去賣雞換米。
等到有人來通報范進中舉,范進三兩步走進屋裡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嚇了一跳。
范進中舉,好歡喜的事。舉人,究竟有多大的官?
其實舉人還不算是官,放在當代,只能算是剛考上名牌大學。
舉人本謂被薦舉之人。
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錄取的人為舉人。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
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
8 # 博學多才文盲
為什麼范進會瘋?這跟那個時候的環境有關。現在都知道讀書好。可是那個時候,讀書人用處真不多。百無一用是書生。為什麼?
現在的讀書人多了,也更值錢了。咱們的大學生。就算不幹本專業。也能做其他的工作。腦力勞動多多了。就業機會也多多了。
現在的大學專業多。工作也多。就算不幹本專業。文化素質也能做別的。而且現在也看中文憑。沒有文憑反而不好找工作。
古代呢?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人被稱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可是讀書人高在哪裡?高在做官。讀書人只能做官。
問題是哪裡有那麼多官?皇親國戚跟王公貴族的家族子弟。還有他們的附庸。而且每三年一次科舉。選拔人才已經很多了。天下的讀書人更多。沒有那麼多官。
所以其他人根本有的從醫,還有的教書,還有的這戲文,還有的買寫書畫。但是更多人還是用功讀書,什麼也不幹。
很多讀書人都是家裡幾個兄弟,幾個哥哥工作養活弟弟,等著弟弟做官。全家榮耀。萬事不能做官。就讓弟弟找工作。可是范進這種,一輩子都在讀書。沒有工作。
那個年代讀書人能做的事情太少了。很多事情都是手藝人。種地的農民也是世世代代的。能吃苦。
范進看的科舉,是六個級別。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府試過了是童生。院試過了是秀才。鄉試過了是舉人。會試過了是貢生。殿試過了是進士。
舉人過了可以候補官員,好像是候補縣令。貢生過了,一般都會過進士。因為錄取人數差不多。
范進中舉以後,他就能夠成為候補縣令。當然興奮了。他以後就是官兒了。如果是你,成為縣區級的候補幹部。有級別,暫時沒實缺。你高興不?
-
9 # 煮茶道史
范進中了秀才還能淡泊明志,依然故我。何以一中舉人,就再沒有半點讀書人的矜持,如痴如癲,成了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呢?
這得從明清時代功名制度說起。在那個門閥士族橫行,階級觀念繁重的社會,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兩個途徑,那就是亂世造反,治世讀書。
亂世不常有,那麼科舉制度就成了老百姓提升自己地位的唯一階梯。十年寒窗苦讀,為的就是從童生到秀才,從秀才到舉人,再從舉人而進士的人生三大飛躍。而其中,又以從秀才到舉人這個關口為最難。一旦中舉,其社會地位和生活水準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凡是個人,在這種變化中都難於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更莫說是早己窮怕了的范進。
范進的窮,就從他娶了胡屠夫三十多歲都沒有嫁出去的女兒就可以看出。那個時代,十三四歲姑娘出嫁那是到了適婚年齡,三十多歲未嫁?我先宣告,我不口吃,那得是老、老、老姑娘了吧!
是長相出奇的醜,還是作風上有問題?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這段婚姻都足可證明中舉之前的范進,那是名副其實的窮酸秀才。秀才不能做官,也沒有朝廷俸祿,相比起普通百姓來說,雖然有些特權的,只是大多避實就虛,當不得真。
朝廷明文規定,有功名在身的秀才,見到縣官可以不跪,還有專座待遇。犯罪見官,杖責時不許衙役直接脫掉褲子打屁股,以免斯文掃地。稍微實惠一點的,就是不用服徭役,不用交賦稅,如果有錢建房,房子可以比普通人家高上三寸,寓示高人一等。
這些都是面子上的東西,對秀才本來的生活並沒有多大的改進。他們日常的生活多是主持一下鄉間鄰里的婚喪嫁娶,起草文書,代寫書信,私塾授課。和舉人比起來,那待遇簡直就叫慘不忍睹。
秀才和舉人最大的區別,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一個在體制內,而一個在體制外。高中舉人,就意味著從此之後衣食無憂,不僅享受朝廷發放的專項津貼,身份上也從"先生"變成"老爺"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舉之後,只要願意,舉人是可以直接入仕為官的,也就是有了做官的資格。只是這些官職品級不高,權力不大,大多都是些教喻、縣丞、主簿這些副縣級待遇的小官,很少有人會走這條捷徑。大多數人都選擇繼續應試,來博取更大的功名,去追求利益最大化。
中舉者通常會在次年春天入京會試,倘若高中,便是進士出身,就可以由吏部委以正縣級的官職,從此步入官場正途。只是這高中的機率實在不高,只有區區百分之五,有些人窮其一生,都被拒之於門檻之外,比如晚清四大中興名臣的左宗棠。
左宗棠性情直拗,素有"左騾子"之稱。他曾三次入京赴試,都不幸名落孫山,一氣之下,去他母親的,老子不玩了。
慈禧太后一聽,由不得笑了起來:"你還真是頭騾子。怎麼說你也是堂堂一個二品大員,出將入相,功成名就,好意思去和一幫毛頭小夥去爭功名嗎?你不嫌寒磣,我還嫌硌牙呢!"當即賜了個同進士出身給他,左宗棠這才作罷。
如左宗棠這等有大智慧的有識之士,在功名之前尚且不能灑脫,就更別說范進這類書呆子了。
放在當代,范進中舉,就相當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考上大學。那時的大學生,可謂是天之驕子,畢業不僅包分配,而且個個都是香餑餑,無論身份地位待遇,和明清時代的舉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
10 # 董江波
范進中舉後,其實沒發瘋,就是一高興,巨大的高興,人畢竟年齡大了,被一口濃痰堵住了喉嚨,然後只顧著高興,就亂跳亂叫起來,失了舉止,但這確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再後來,一口濃痰順出去之後,也就恢復正常了。這個舉止,就類似於,你著急上廁所,卻找不到廁所,找忙的感覺一樣。
但范進如此舉動,為何眾人還覺得正常,范進本人,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呢?很簡單,因為舉人這個身份,了不得:
第一,古代功名,首先是秀才,這個放到現在,至少也是大專了。考中秀才,至少以後可以在鄉里開私塾,教書育人了。算是完全脫離了勞動階層了。
第二,秀才之上,那是舉人。舉人,在古代,那就像上世紀中國七八十年代的大學生,稀缺的很。雖然還沒有官職,但只要有缺職,馬上就能獲得職位,而且,至少是縣令這樣的官,甚至放知府的,也有。所以,這范進,不過幾年,就是大官啊,大官的行為,也就正常了。
第三,舉人之上,才是進士,進士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而且,三年才有一考,一考放榜最多三四百人。可想而知,這舉人及之上,有多麼稀缺了。
所以,古代考中舉人及之上的,往往也就四五十歲了,然後開始當官。以范進的年齡,考中舉人,也算是年輕的。所以,全鄉人為他瘋狂,也正常了。
-
11 # 唐朝的長老
秀才的職位
范進20歲的時候就開始參加考試,一生勵志於考取功名,然而到了54歲的時候范進才考上了一個秀才。這其實是挺悲劇的,雖然讀書人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是一個沒有功名的讀書人身份確實極其低下的,特別是一個34年沒有考上秀才的一個讀書人。
舉人的職位范進中了秀才之後依然想要考取舉人,而且花光了家裡的積蓄,找他老丈人借錢的時候被唾了一臉。因為在當時范進能中一個秀才就很不容易了想要中舉人是很難的,幾乎是不可想象的(若不是作者開掛,范進可能也中不了)。因為秀才只是可以讓你找份可以餬口的工作,而舉人就有機會當官了。
在明清時期秀才可以不跪縣官,而舉人就和縣官平級了,可以和縣官稱兄道弟的,所以舉人放到現在相當於縣長,處級幹部。老實說縣長已經是很大的官了,而在古代封建社會縣官的權力比之現在的縣長還是要大的多的。因此范進中舉之後他的老丈人在范進面前再也凶不起來了!
范進中舉揭示了什麼問題范進中舉之前他的老丈人根本就看不起范進,對范進說話的態度真的是不如豬狗,一句話不對唾沫就啐到了臉上,這還是54歲的老范進,小編自己腦補一下,范進年輕的時候受到老丈人的虐待恐怕是更嚴重。
然而到了范進中舉之後他的老丈人立馬就慫了起來,以前不把范進當人看,而今把范進當神看待,恨不得把范進給供起來。之前范進在老丈人面前地位如孫子,中舉之後范進的地位比老丈人的爹都要高很多。這充分提現了當時社會世態炎涼,趨炎附勢的現象!
-
12 # 黑水布衣
《范進中舉》選自《儒林外史》,范進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特色鮮明的人物 。教科書說該故事諷刺了科舉,其實科舉在那個年代已經是一個不錯的選拔人才的機制了,起碼給底層的人有機會出頭。至於范進為啥會發瘋,無非三點。
一、幸福來得太突然
對於一般人來說,突然聽到一個天大的好訊息,難免會無比興奮,而范進等待這個訊息已經太久了,當時的范進50多歲了,苦讀了幾十年,忽聽榜上有名,心跳超速、血壓升高,沒突發疾病死過去已經算不錯了,即使發瘋也是暫時性的。
二、中舉難度很大
別小看中舉哦,鄉試是省級考試,集合了全省的人才。拿明朝來舉例,明朝總共276年,考上舉人的大約有10萬人左右,而鄉試又是三年一次,如果平均下來每年大約362人,這還不算恩科之類的。雖然古代人口基數低,但能考上舉人的也是省內頂尖的人才了。
三、好日子在招手
舉人雖不像進士一樣基本直接就能有官做了,但舉人當官的機率還是很大的,例如在縣裡當個小官,或者有補錄的機會當個知縣也是由可能的。像范進那樣,剛剛中了舉,他的岳丈胡屠戶由從前的對他不屑一顧變為阿諛奉承;同縣的“名流”也紛紛巴結。可見以後的好日子多著呢。
范進中舉後,因丁母憂過了三年才進京會試,又中了進士,授職部屬,考選御史。數年後欽點山東學道(管教育的省級幹部)。看到了吧,古代科舉就是這麼殘酷,天堂和地獄般的差距。
雖然後世一直在批評科舉固化思想,其實科舉從宋以來,真的是寒門子弟一飛沖天的好機會,八股文固然死板,但那些東西困不住真的的人才,就像明代,很多內閣名臣都出身普通人家,科舉沒那麼可怕。
回覆列表
古代學子的人生終極目標,就是走科舉之路,得進士出身,從而實現自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如此一來自己的人生舞臺就有了極大的拓展空間,且能夠光宗耀祖、衣錦還鄉,真可謂是風光無限。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有多少人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甚至是藉著冬雪對映的月光苦讀詩書,十年寒窗,期盼著一朝金榜題名。我們知道,科舉一般要經過鄉試、會試、殿試三個環節,而每一個環節所錄取的人數又是有額度限制的,其錄取人數的比例應該是極小的,這個沒有考證過,可能也就是佔報考人數的個位數吧。這些學子中不乏天資聰穎者,少年天才連中三元者有之,青年才俊一考即中者不少,父子兄弟叔侄同榜考中者也有,花甲耄耋考中的也有個別,像《警世通言》裡面的《老門生三世報恩》就寫了一位七十多歲的鮮于書生考中進士的故事。當然,屢試屢敗、名落孫山的還是佔了絕大多數。古人考中了進士就意味著做官,考中了舉人也有做官的資格,歷史上最有名的舉人應該是左宗棠吧。即使考個秀才的功名,也有什麼免稅和見了縣官不下跪之類的特權,其在鄉里也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既然考上了功名有這麼多的好處,那麼一旦這個夢想成真了,那些長期沉重的心理壓力突然得到了猛然的釋放,興奮過度了也會樂極生悲的。像范進這樣的人,屢試不中,家裡人和鄉里人平時都瞧不起他,他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壓力就可想而知了。某日突然接到了中舉的通知書,猛烈的精神刺激使其發瘋,這也就成了完全可能的事情了。至於說范進中舉後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那又是另外一個概念了。中了舉人只是具備了走向仕途的資格,但舉人畢竟不是古代官員的一個具體職務,也更沒有什麼品級。個人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