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jiayantao

    歸其原因,有許多因素造成

    一、李世民功勞卓越,實力與位置不匹配

    唐朝的建立,李淵雖然是帶頭人,發起人,但是他的功績並不十分明顯。他沒有秦始皇掃平六國的戰績,沒有劉邦長期的征戰經歷,他是從隋朝的大官,然後經歷少許戰事就入駐長安,在長安一年左右就登上皇位。登上皇位後,他基本沒有出征過了,沒怎麼露臉,則成為男一號。

    太子李建成,建唐前後,出征也較少,基本在搞社交活動,功勞也不太明顯。歷朝歷代,都是靠戰鬥得到威名,靠賢能得到名望,而建唐前後,太子即使賢能,但坐的不是皇位,也不能積贊名望。既沒機會積攢名望,又沒有立太多軍功,在大爭亂世,也就少了很多出鏡的機會,但他卻是男二號。

    李世民無論建唐前後,都在衝鋒陷陣,敵我雙方敬仰,威名遠揚,戰績有目共睹。可以說唐朝的江山,都基本是李世民率兵打下來的。而且在古代,衡量一個人的功勞大小,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看軍功,一戰論輸贏,政治的成效往往比較慢,出現明顯的成效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所以在當時李世民南征北戰,他的功勞簿是最厚的。然而,那樣的貢獻值卻是隻做男三號。

    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男一號的李淵,他沒有壓倒性的貢獻,但是男二號又是他決定的,所以分量並不夠,而貢獻最大的李世民,又屈居第三,如果李淵建唐的功勞排第一,那麼誰第二、第三,他說了算。

    但是,當時的情況很是讓人有不爽的感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多人成立股份制公司,出資最多的並且又日日參與打理公司事務的人,他不但是業務精英,而且是經營管理能手,在公司卻沒有話語權,而出資少的人卻在公司指手畫腳,誰人受得了?如果當事人受得了,他的手下未必不會有情緒。也像一部電視劇,男三號出鏡比男一號和男二號都多,那主角還是男一號嗎?必然會讓男三號成為主角,而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場主角更換的戰鬥,不換男一號,也會換掉男二號。

    二、被兄弟排擠,有殺身之禍

    作為男三號的李世民,總是搶鏡頭,讓男二號的李建成,心裡很不安。因為出鏡機會多了,那就成主角了,他必須要守好自己的位置。然而,李世民手下強將謀士眾多,光靠自己還不成,於是他找了男四號,也就是建唐的第四股東齊王李元吉合謀。李元吉一看這股份薄弱的男二號來找自己,那先聯合起來,扳倒股份最多的男三號,到時最後只對付男二號就易得多,於是爽快答應。

    李建成和李元吉,開始時採取比較溫和的方式,後面越來狠。他們先想化解李世民的力量,拉攏武將尉遲恭,但是失敗了,拉攏武將程咬金,但是又失敗了,借酒毒殺李世民,還是失敗了。同時,他們還想借李淵的力理達到目的,先是向李淵進讒言,誣陷李世民和李世民身邊的文官武將,使得李世民身邊的心腹被貶得只剩下大舅子長孫無忌,像房玄齡、杜如晦等智囊全部被貶到外地,建議李淵殺死李世民,但是由於李世民平定天下有功,李淵不同意。

    公元626年,突厥來犯,李建成藉機請李淵讓李元吉率兵出戰。眼看兵權在據,為了徹底消除李世民的威脅,李建成和李元吉合謀將李世民殺死在大軍餞行時,並且活埋忠於李世民的尉遲恭、程咬金等將軍。萬幸的是李世民在東宮安排了自己的眼線,提前獲知危險來臨。

    男二號、男三號、男四號進入了死亡爭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被擺上了檯面。

    三、羽翼被折,不得不謀劃

    李淵對李世民有猜疑,李建成和李元吉決心要整垮李世民,忠於李世民身邊的文官武將人人自危。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多次勸李世民要提前謀劃,但是李世民顧念兄弟之情,猶豫不決。

    尉遲恭、張亮等武將被冤,房玄齡、杜如晦等謀士被貶,大舅子長孫無忌跟李世民說,如果李世民再這樣猶豫不決,他也只好跑路,因為一旦太子他們得勢,那忠於秦王的人都有會被殺死,所以不如提前跑保住性命。同時,長孫無忌也說了,不但他會離開秦王府,尉遲恭、程咬金等都會離開。

    看著昔日熱鬧的秦王府,一旦自己任由李建成和李元吉宰割,那昔日所有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人,都會遭難,李世民不得不重新考慮。最後,知道太子和齊王要斬殺自己了,李世民決定不再只做男三號。

    四、顧全大局,穩定天下

    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在軍隊出戰餞行時殺死自己的同時,還要活埋忠於自己的武將,李世民下定了決心。同時他知道太子和齊王一旦得手,就會讓李淵退位,李建成登上皇位,而封李元吉為皇太弟,但是李元吉早已覬覦皇位,怎麼可能安份,肯定又會引起事端。那麼,剛剛平定的天下,又要戰亂四起,受苦的是人民。

    李世民想著,跟隨自己的人,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都立下了功勞,一旦自己遇難,他們也無法倖免,那麼國家也損失了無數人才,對國家也是一種傷害。這不但對不起死去的將士忠烈,而且無法向天下黎民百姓交代。

    為了天下穩定,李世民於是招集了自己的心腹,密謀策劃了玄武門之變。

    由此我們可知,玄武門之變,並不是李世民謀劃已久的一場鬥爭,而是經多種原因逼使他做出的反應。如果大部分天下不是李世民征戰所得,李淵一人征戰四方,最終坐擁江山,那麼他就能制衡太子和各王的力量;如果李淵在起兵後不久,就壯烈犧牲,能征善戰的李世民,會不會擁立他哥哥李建成為皇帝這個問題值得去探討,即使李世民有心扶他哥哥上位,李世民下面的文官武將未必會樂意。

    玄武門之變,既是一場皇儲之爭,又是保命之爭,鬥爭雙方,不但要分輸贏,而且要分生死。

    如果李世民不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那麼他們的擁護者就會不甘罷休,造成更大範圍的兵亂,死傷更多的人。如果不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終究還是留有隱患。但是,李世民並沒有對跟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趕盡殺絕,不但不追究,而且像魏徵等有用之才還被重用了。如果敗的是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可能不殺李世民,不但殺李世民,還要殺李世民子嗣和一班唐朝開國名將功臣。

  • 2 # 林一Gerry

    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覺得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壓制下,已經失去了和平競爭皇位的機會,且又受到李淵的提防和猜忌後不得不發動的一次軍事政變。

    唐高祖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然後逼迫父皇詔立自己為皇太子,軍國庶事無論大小均由他一手處理。不久,高祖讓位,李世民登基,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貞觀盛世。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李世民冒險發動這場宮廷政變呢?   

    據《舊唐書·隱太子建成傳》記載,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長安城內刀光劍影,血流滿地。秦王李世民發動宮廷政變,殺死其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其部下和家屬數百人。隨後,李世民派尉遲恭領兵直入太極殿,啟奏李淵:“太子和齊王舉兵作亂,秦王將他們殺了,恐驚動陛下,所以派臣來此守衛。”實際上是逼宮,讓李淵交出軍權並接受既定事實。生死之際,李淵無可奈何只好改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併發布詔書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由於這場政變發生在宮城的北門玄武門,故史稱“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高祖又被迫讓位,李世民登極,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貞觀盛世。   關於“玄武門之變”的起因,歷來都認為是由於李世民雄才大略,“功蓋天下,中外歸心”。而太子李建成因為是嫡長子而“無大功以鎮海內”,他疑忌李世民,不能容忍李世民對他繼承皇位所具有的巨大威脅,於是採取種種手段,先誣李世民手下大將尉遲恭謀反,後又借出徵突厥為名,妄圖直接掌握李世民的兵馬,最後乾脆招李世民入宮宴飲,在酒中做手腳,謀以鴆毒,致其“暴心痛,吐血數鬥”。在這樣一再忍讓直至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李世民終於決定以攻為守,先發制人。

  • 3 # Wanghu

    李世民長期征戰四方,領兵有方,身邊聚集了許多謀略之士和強兵悍將。平定了隋末戰亂局面的李世民,不但在軍隊中威望高,而且深受全中國人民的敬仰。由於立功太多,連他爹李淵在封賞這一事上都感到頭痛,到了封無可封,賜無可賜的地步,最後創新了一個“天策上將”的稱號給了李世民。這些,足見李世民,對唐朝的建立,居功至偉,聲望和功勳無人能及。同時,也讓太子李建成感到了威脅。

    終於,在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射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也當場死在李世民手下武將之手,史稱“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後不久,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年底讓位給李世民,自己退位但仍生活在宮中,李世民成了玄武門之變的最大贏家。

    然而,現在看來,對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也是身不由己,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一、李世民功勞卓越,實力與位置不匹配

    唐朝的建立,李淵雖然是帶頭人,發起人,但是他的功績並不十分明顯。他沒有秦始皇掃平六國的戰績,沒有劉邦長期的征戰經歷,他是從隋朝的大官,然後經歷少許戰事就入駐長安,在長安一年左右就登上皇位。登上皇位後,他基本沒有出征過了,沒怎麼露臉,則成為男一號。

    太子李建成,建唐前後,出征也較少,基本在搞社交活動,功勞也不太明顯。歷朝歷代,都是靠戰鬥得到威名,靠賢能得到名望,而建唐前後,太子即使賢能,但坐的不是皇位,也不能積贊名望。既沒機會積攢名望,又沒有立太多軍功,在大爭亂世,也就少了很多出鏡的機會,但他卻是男二號。

    李世民無論建唐前後,都在衝鋒陷陣,敵我雙方敬仰,威名遠揚,戰績有目共睹。可以說唐朝的江山,都基本是李世民率兵打下來的。而且在古代,衡量一個人的功勞大小,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看軍功,一戰論輸贏,政治的成效往往比較慢,出現明顯的成效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所以在當時李世民南征北戰,他的功勞簿是最厚的。然而,那樣的貢獻值卻是隻做男三號。

    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男一號的李淵,他沒有壓倒性的貢獻,但是男二號又是他決定的,所以分量並不夠,而貢獻最大的李世民,又屈居第三,如果李淵建唐的功勞排第一,那麼誰第二、第三,他說了算。

    但是,當時的情況很是讓人有不爽的感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多人成立股份制公司,出資最多的並且又日日參與打理公司事務的人,他不但是業務精英,而且是經營管理能手,在公司卻沒有話語權,而出資少的人卻在公司指手畫腳,誰人受得了?如果當事人受得了,他的手下未必不會有情緒。也像一部電視劇,男三號出鏡比男一號和男二號都多,那主角還是男一號嗎?必然會讓男三號成為主角,而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場主角更換的戰鬥,不換男一號,也會換掉男二號。

    二、被兄弟排擠,有殺身之禍

    作為男三號的李世民,總是搶鏡頭,讓男二號的李建成,心裡很不安。因為出鏡機會多了,那就成主角了,他必須要守好自己的位置。然而,李世民手下強將謀士眾多,光靠自己還不成,於是他找了男四號,也就是建唐的第四股東齊王李元吉合謀。李元吉一看這股份薄弱的男二號來找自己,那先聯合起來,扳倒股份最多的男三號,到時最後只對付男二號就易得多,於是爽快答應。

    李建成和李元吉,開始時採取比較溫和的方式,後面越來狠。他們先想化解李世民的力量,拉攏武將尉遲恭,但是失敗了,拉攏武將程咬金,但是又失敗了,借酒毒殺李世民,還是失敗了。同時,他們還想借李淵的力理達到目的,先是向李淵進讒言,誣陷李世民和李世民身邊的文官武將,使得李世民身邊的心腹被貶得只剩下大舅子長孫無忌,像房玄齡、杜如晦等智囊全部被貶到外地,建議李淵殺死李世民,但是由於李世民平定天下有功,李淵不同意。

    公元626年,突厥來犯,李建成藉機請李淵讓李元吉率兵出戰。眼看兵權在據,為了徹底消除李世民的威脅,李建成和李元吉合謀將李世民殺死在大軍餞行時,並且活埋忠於李世民的尉遲恭、程咬金等將軍。萬幸的是李世民在東宮安排了自己的眼線,提前獲知危險來臨。

    男二號、男三號、男四號進入了死亡爭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被擺上了檯面。

    三、羽翼被折,不得不謀劃

    李淵對李世民有猜疑,李建成和李元吉決心要整垮李世民,忠於李世民身邊的文官武將人人自危。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多次勸李世民要提前謀劃,但是李世民顧念兄弟之情,猶豫不決。

    尉遲恭、張亮等武將被冤,房玄齡、杜如晦等謀士被貶,大舅子長孫無忌跟李世民說,如果李世民再這樣猶豫不決,他也只好跑路,因為一旦太子他們得勢,那忠於秦王的人都有會被殺死,所以不如提前跑保住性命。同時,長孫無忌也說了,不但他會離開秦王府,尉遲恭、程咬金等都會離開。

    看著昔日熱鬧的秦王府,一旦自己任由李建成和李元吉宰割,那昔日所有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人,都會遭難,李世民不得不重新考慮。最後,知道太子和齊王要斬殺自己了,李世民決定不再只做男三號。

    四、顧全大局,穩定天下

    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在軍隊出戰餞行時殺死自己的同時,還要活埋忠於自己的武將,李世民下定了決心。同時他知道太子和齊王一旦得手,就會讓李淵退位,李建成登上皇位,而封李元吉為皇太弟,但是李元吉早已覬覦皇位,怎麼可能安份,肯定又會引起事端。那麼,剛剛平定的天下,又要戰亂四起,受苦的是人民。

    李世民想著,跟隨自己的人,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都立下了功勞,一旦自己遇難,他們也無法倖免,那麼國家也損失了無數人才,對國家也是一種傷害。這不但對不起死去的將士忠烈,而且無法向天下黎民百姓交代。

    為了天下穩定,李世民於是招集了自己的心腹,密謀策劃了玄武門之變。

    由此我們可知,玄武門之變,並不是李世民謀劃已久的一場鬥爭,而是經多種原因逼使他做出的反應。如果大部分天下不是李世民征戰所得,李淵一人征戰四方,最終坐擁江山,那麼他就能制衡太子和各王的力量;如果李淵在起兵後不久,就壯烈犧牲,能征善戰的李世民,會不會擁立他哥哥李建成為皇帝這個問題值得去探討,即使李世民有心扶他哥哥上位,李世民下面的文官武將未必會樂意。

    寫在最後

    玄武門之變,既是一場皇儲之爭,又是保命之爭,鬥爭雙方,不但要分輸贏,而且要分生死。

    如果李世民不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那麼他們的擁護者就會不甘罷休,造成更大範圍的兵亂,死傷更多的人。如果不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終究還是留有隱患。但是,李世民並沒有對跟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趕盡殺絕,不但不追究,而且像魏徵等有用之才還被重用了。如果敗的是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可能不殺李世民,不但殺李世民,還要殺李世民子嗣和一班唐朝開國名將功臣。

    玄武門之變

  • 4 # 格子甲

    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是當時李世民無論是在權力上還是在經濟上已經具備了當皇帝的資本,並深知功高蓋主的自己是太子李建民的眼中釘,因而必須發動政變,保全自己,成為皇帝。

    在還未發動玄武門之變以前,李世民無論是權力還是經濟,已經離王權不遠了,從李世民當時的條件來看,發動政變成為皇帝是遲早得事情。同時,聰明如李世民,心裡當然明白一旦李建民當上皇帝掌握政權,自己必死無疑。因而李世民搶在太子登基前發動玄武門之變,將王權收入囊中。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鬥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 5 # 定州三哥

    關於玄武門之變的版本,大家的認知都是這樣的:武德九年六月初三白天,李淵派人告訴李建成,明天上午來太極殿開會,有事要談。鑑於這一天李建成已經讓嫡系上表李淵,說天上彗星出現,預示著李世民要造反,他和李世民已經到了圖窮匕見的時候,所以不知道李淵信沒信自己,心裡沒譜,對第二天開會自己有沒有利沒把握,就跟李元吉魏徵王珪等人商量,一時沒個定論。但是半夜裡張婕妤派人送過信來,原來是李世民反咬一口說他淫亂後宮,李淵讓他們兄弟二人當面對質。於是李建成一幫人鬆了一口氣,覺著李世民腦子進水了。因為李建成淫亂後宮純屬莫須有麼,不怕對質。所以第二天他和李元吉大搖大擺的進了玄武門,結果被李世民在臨湖殿一箭穿心。但是這個版本有個老大漏洞:李建成為何會死在臨湖殿?要明白這個問題,大家要看一張太極宮的地圖。

    玄武門在正北,正對太極宮,臨湖殿在玄武門和太極宮中間。但是李建成住在東宮,正東。李元吉住在武德殿,也在正東。李建成和李元吉去太極殿議事,兩人直接往北走就行,跟南邊的臨湖殿毛關係沒有。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卻是在臨湖殿被殺的。新舊唐書都是這麼寫,人們也沒有提出啥異議。因為大家都相信李建成哥倆是從玄武門進來的。其實用腳趾頭想想都不可能,如果他們是從玄武門進來,玄武門禁衛軍根本不會讓他們進。因為玄武門屬於防衛重地,所有進出的人都要在前一天跟李淵預約備案,第二天四十個值班警衛按照預約名單進行安全檢查,然後放行。而李建成住在東宮,李元吉住在武德殿,他們大早上帶了一幫人從玄武門進來了,意欲何為?因此他們根本不可能從玄武門進來。既然不是從玄武門進來的,那麼為何會死在臨湖殿呢?只有從玄武門進來去太極宮才會路過臨湖殿,才會被李世民伏擊。所以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說,李淵第二天開會的地方不是太極殿,而是玄武門附近的咸池。

    那麼問題來了,李淵要在第二天開會時一舉解決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問題,這麼重大的事情不在太極殿這樣的重要場合處理,卻閒情逸致的跑去咸池划船,說得通嗎。當然說不通。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天才對要不要去心存疑忌,一幫人商量了半天,最後決定要去。他們為啥不怕,因為覺得不可能遭到李世民伏擊,因為李世民住在城外的弘義宮。李世民和李建成關係沒有惡化之前,李世民住在皇宮內的承乾殿,李世民的大兒子李承乾就出生在這裡,還以此殿命名。兄弟三個相遇如家人禮,都帶刀挎箭騎馬,去李淵那裡辦事都不用安檢,晝夜通行無礙。李淵為了加固皇權,就把李世民從承乾殿趕出來,放到城外的弘義宮住。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同程度的被敲打。因此兄弟三個極力討好李淵邀寵。但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李建成和李元吉畢竟住得近,所以李淵親近李建成,疏遠李世民。也可以說,李淵對李建成放心,對李世民不放心。

    所以玄武門兵變當晚,李世民在常何策應下悄悄從玄武門進入皇宮,挾持李淵到咸池,並且臨時通知李建成,開會地點改在咸池。李建成將信將疑,但是已沒有時間驗證李淵的情況,為了以防萬一,就派人把自己的嫡系集結在玄武門外以備不測,因為玄武門離咸池很近。然後叫上李元吉前去咸池,結果就在臨湖殿被李世民襲擊了,身死名滅。因此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淵在咸池划船看似不合常理,其實卻最接近真相。

  • 6 # 浩渺煙波之

    玄武門兵變的本質是功高震主。

    李世民作為次子,在李淵建立李唐江山的過程中,多次立有戰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起了關鍵作用。從李淵太原起兵到建立唐朝這個時間段,這毋庸置疑是好事,加官晉爵論功行賞就行了。

    但江山穩固後,建有軍功手握兵權,帳下文臣武將雲集的李世民如何處置?從李淵角度來講,雖然和李世民是父子,但在帝王權利的分配和交接上,講的是利益關係。李淵身體康健,李建成是長子,常規來講,李世民是第三位的。但道德和規矩和現實勢力比起來蒼白了許多。所以李淵和李建成的共同利益就是削弱李世民集團的勢力,避免功高震主危及王位的安全。

    李世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作為集團利益的代表,進則生退則死,這就是玄武門兵變發生的歷史背景。

    與其坐以待斃,何如鋌而走險。況且對於身經百戰的李世民若能突破道德禁錮,這點衝突根本不算什麼,所以說是鋌而走險對李世民來說其實是勝券在握。

    通過玄武門兵變李世民得到了想要的皇權,和歷史上一段難得的貞觀之治,所以本是一段血腥火併卻為大家津津樂道。但凡事有利必有弊,玄武門兵變也樹立了個用武力暗殺解決政治問題,為了權力親人相殺踐踏人倫的不好範例。

  • 7 # 你說那是個成語

    這個和我以前回答的問題差不多。歸根到底,力量導致的權利重新分配罷了。

    皇位上面的人和有希望接任這個位子的人太弱。

    皇位下面的人,太強,不管李世民願意不願意,他代表的那股利益有了這個上位的條件就一定要上位的,不以李世民的個人意志為轉移。比如陳橋兵變。

    那麼爭鬥就不可避免,唯一的問題,誰先動手而已。

  • 8 # 小龍女5505

    皇權之爭、手足反目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兄弟相殘、至親成仇釀成了歷史上又一起親人相殺的人倫悲劇。最終以唐太宗李世民殺兄屠弟、逼父退位,登基為帝,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雙雙敗亡於這場皇權之爭,唐太宗大獲全勝而告終。

  • 9 # 小童看風雲

    因為在與兄長李建成角逐帝位的過程中,李建成佔上風,為了挽回局面,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

    歷史記載義寧二年(618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建立唐朝,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在《唐書》裡說李唐王朝建立後,李世民功績卓越,功名日盛,太子李建成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性格優柔寡斷,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劇了幾個皇子的針鋒相對。

    隨著李世民在外屢立戰功,威望日高,在朝中的地位已經與太子李建成不相上下,秦王府內人才濟濟,形成了秦王黨,與太子黨相抗衡。李淵晚年妃嬪和皇子眾多,有孩子的妃嬪紛紛為自己打算,依附於有權勢的皇子,爭取在新帝登位後有所依靠。太子李建成善於與後宮妃嬪打好關係,得到了後宮的支援。李世民性格太過剛正,得罪了不少受寵的妃子,這些妃子進獻讒言,使李世民逐漸不被李淵所喜。

    兄弟倆的明爭暗鬥,在李淵的偏袒下,太子黨逐漸佔了上風,控制了局面。李世民自知若是太子登基,自己絕不可能有生路。為了挽回局面,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長安城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政變,殺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然後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這時候唐高宗才發現,自己已經被架空,在武德九年7月14日,唐高祖將親筆詔書賜給裴寂等人說:“朕應當加上太上皇的尊號。”表達了自己要退位的想法。同年九月,李世民繼承皇帝位,史稱唐太宗。

  • 10 # 隱愚者

    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李世民也功高震主,可以說,唐朝的大半軍功都是李世民取得的,手下也是名將如雲,如李靖、尉遲敬德等。也正因此,唐朝建立以後,為了平衡,封李世民為秦王,可以說地位僅次於唐高祖和太子李建成了。

    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李建成的才能可以說不亞於李世民,不僅戰功卓著,更是保障了前線的後勤供應,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李建成絕非平庸之輩,甚至連名臣魏徵都是李建成的手下,李建成稱帝絕對沒有人有異議。

    對李淵來說,有李建成和李世民這兩個出色的兒子,也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因為兩人都有資格繼承帝位。但對李世民來說就不一樣了,李建成是太子,已經佔有先機,一旦坐上皇位,李世民覺得自己的利益肯定是被損害最大的。

    在封建社會,君主對所有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因為那代表著無上榮耀,也因此造成了太多的手足相殘的悲劇!

  • 11 # 南朝居士

    如果孤立地看“玄武門之變”,那就是說李世民功高震主了,

    但是,唐朝的玄武門之變至少有四次,如果說太子(皇子)造反的話,李承乾、李顯、李重俊、李隆基、李瑛、李亨、還有差點就造反的李豫。

    你說李世民功高震主,這些太子算怎麼回事呢?

    所以,李世民造反,顯然不是功高震主的問題。

    歸根結底,李世民造反是唐朝皇位繼承中的通病,或者說,是整個兩漢魏晉南北朝的通病。

    隻立一個皇子,皇子勢力大了必然威脅皇權,所以李淵就立李建成為太子,用李世民制約太子。

    同樣的,李世民用李泰制約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是死棋,就是說,如果他不下手,李建成繼位了,他幾乎是必死的,甚至李淵在臨死前,就會賜死李世民,李世民幾乎沒得選的。

    這也是為什麼唐朝親王、太子造反頻繁了。

    說到李世民“功高蓋主”的問題,李淵不給機會,李世民拿什麼功高蓋主呢?

  • 12 # 羅賓說歷史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玄武門之變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軍事政變。李世民通過這場政變一舉除掉了爭奪皇位的兩大阻礙,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為自己成為大唐下一任皇帝鋪平了道路。那是什麼原因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功高震主。李世民自勸說李淵晉陽起兵以來,戰功卓著,李世民先是親自帶兵消滅了隋朝的殘餘兵力,隨後率軍平定了隴西地區的薛舉父子,解除了來自大唐西邊的威脅。接下來又擊敗了威脅大唐北方的宋金剛和劉武周。最後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並重創竇建德餘部。可以說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此時的李世民威望日隆,被封為天策上將,李世民還設立文學館招募各方人才,秦王府形成了一個小的政府機構。時間一長,李世民的戰功,聲望和秦王府積累的名聲就引起了李淵的猜忌,李淵從穩定皇權和保護太子的角度考慮,開始打壓李世民及秦王府的勢力,這讓李世民承受了很大壓力,為李世民鋌而走險埋下了隱患。

    四、秦王府勢力的需要。李世民四處征戰,打下大唐的江山。手下彙集了一批優秀的文臣武將,這幫人也希望李世民可以更進一步成為皇帝,那他們的地位就會更加顯赫。所以他們也會不斷的勸說和慫恿李世民發動政變,奪取大唐的最高權力。

    由此可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主要有功高震主,內心對皇位的渴求,太子集團的威脅和秦王府集團內部勢力對權力的需要這幾個原因。所以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很難避免,好在李世民不愧為有道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讓大唐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 13 # 看歷史學歷史

    導致宣武門之變的原因是李淵要傳位長子,長子必然會除去李世民。因為李世民功高震主。

    其次是李世民為了自保必須把太子一黨產出。

  • 14 # 唯餘莽莽

    是什麼原因導致玄武門政變?原因是:

    一是在617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當時李淵有承諾:如果起義成功,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是起義成功後,李淵卻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這裡就埋下了一個禍根。

    三是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曾下令毒死李世民。626年6月,突厥侵犯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太子李建成東宮的官員:王桎,被李世民收買,是他的臥底。他向李世民透露:李建成想借此控制李世民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掉李世民。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及諸子。三天後,李世民立為皇太子,並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改元貞觀。

  • 15 # 華夏觀影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玄武門事件本質就是皇權之戰!

    其次,我們可以假設,假如李世民不發動政變,太子順利當皇帝,李世民是什麼結局?皇帝會允許有人有實力推翻自己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在當時,李世民是秦王,皇帝給予了開幕府的權利!開幕府是什麼權利?就是你可以自己設定自己的官僚體系,建立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子!假如,李世民不願意發動玄武門之變,那麼他幕府成員會同意坐以待斃,等待將來被清洗嗎?肯定不會,因為這些成員都是當時的猛人!有能征善戰的秦叔寶,程咬金,有能謀善斷的徐茂公,要啥有啥!李世民的人才可能比國家人才還多!本來就夠膨脹了,你指望這些人坐著等著聽涼涼?不可能的,李世民同不同意,這些人都不會坐以待斃,可能李世民不發動政變!新建的王朝可能將來面臨更大的分裂!

  • 16 # 微光愛分享H

    先說明,以下僅為自己的猜想。

    玄武門之變當然不是走投無路的臨時的孤注一擲。

    玄武門之變很有李世民的軍事風格,即:先期處於守勢,相持,讓對方總覺得自己可以贏,同時開始作局,一旦時機成熟,逼迫對手在自己的局裡決戰,長驅直入,一戰滅國。

    淺水原、柏壁、虎牢關,莫不如此。

    玄武門呢?自武德七年楊文幹事件以後,李世民就全面進入守勢,被翦除勢力,不動聲色。結果玄武門一個上午解決政變,政權迅速平穩過渡,兩個月全面奪了開國皇帝的權,連清洗都不用。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麼幹脆利落的一場政變,你告訴我是臨時起意,那李世民也太天才了…

    即使一切都早有預謀,最終發動的那一刻還是要有孤注一擲的勇氣,如同射向長兄的那一箭。李世民打仗永遠身先士卒,即使政變都是這樣。

    這樣的領導總是最讓人信服的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以二胎了,你喜歡生男孩先還是喜歡生女孩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