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鮮說史
-
2 # 周朝文DMU
其實僅從《三國演義》中的幾場辯論來說,諸葛亮就是最厚顏無恥的那個人。你跟他講道理,他跟你耍流氓——這裡並非貶義,戰場之上你死我活,沒有什麼道理可講,避實就虛、守正出奇、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諸葛亮正是把這些發揮到了極致,才能以弱克強,把本來佔盡道理的王司徒罵死陣前。
諸葛亮的辯論戰術,主要是三點:
第一,不正面回答實際問題,因為蜀魏實力懸殊,正面回答無解。
第二,講大道理,首先搶佔道德制高點,立於不敗之地。
第三,抓對手漏洞開展反擊,經常上綱上線,甚至人身攻擊。
以上戰術在舌戰群儒中就有過充分體現。
案例1:諸葛亮VS張昭
張昭的核心觀點: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為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
說白了就是:劉備有你還不如沒你。
看諸葛亮的反擊:當頭先是一句“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直接把自己捧到高位,把張昭貶成弱智。然後說了一堆客觀情況,又搬出一句大道理: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
先講大道理,然後以個案偷換總體。
劉邦、韓信以弱勝強、反敗為勝屬於成功翻盤的個案,並不具備典型性。劉邦能做到的事情,不代表劉備也能做到。
本來張昭可以就這個論據展開反駁“劉備哪一點比得上高祖?”,但是諸葛亮並沒有給他機會,不等張昭開口緊接著就開始人身攻擊: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
張昭在《三國演義》中雖然看上去軟弱,但也絕不是“百無一能”之人,諸葛亮純粹是故意噁心人,讓張昭一時半會不知道從什麼地方開始反擊。
案例2:諸葛亮VS虞翻、薛綜
張昭被罵之後,虞翻決定不和諸葛亮扯歷史案例,直接開問眼前最現實的問題:曹操雄兵百萬,就問你到底打算怎麼辦?
虞翻沒想到,諸葛亮輕描淡寫的一句“烏合之眾,不足為懼”就算是接下了這個問題,虞翻冷笑“你們都敗成這樣了,還好意思說不怕?”結果這句話立刻被諸葛亮抓住了把柄,順勢對東吳全體進行人身攻擊:我劉備區區幾千人都不怕曹操,你們東吳兵精糧足,擁有長江之險,居然打算投降,還好意思舔著臉問我怕不怕?
虞翻一開始問的是你打算怎麼辦,諸葛亮答的卻是老子根本不怕——典型的答非所問(避實就虛),然後瞬間抓住對方漏洞,在氣勢上佔據了絕對優勢。
薛綜不理會諸葛亮的胡攪蠻纏,跳出來繼續對這個問題窮追不捨“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如以卵擊石”。然而言多必失,這句“人皆歸心”瞬間又被抓住了把柄,於是諸葛亮站在道德制高點繼續攻擊東吳全體: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你丫就閉嘴吧!
連續兩回合,諸葛亮都沒正面回答到底怎麼對付曹操,兩次成功利用對方漏洞轉移話題,並以氣勢壓制對手。
案例3:諸葛亮VS陸績
陸績在歷代三國志遊戲裡面智力大都不到80,是有道理的。這位老哥不接著虞翻和薛綜的問題繼續追問,偏偏開始扯劉備的出身:曹操是漢高祖相國曹參後代,劉備只是個織蓆販屨之徒,怎麼能和曹操相比?
結果一上來被諸葛亮當頭一棒:你丫不就是在袁術那兒偷橘子的小陸嗎?就你這小樣也特麼好意思跟我談出身?
以為會碾壓,結果被秒殺。
案例4:諸葛亮VS王朗
如果王司徒真的好好研究過諸葛亮舌戰群儒和借荊州的案例,瞭解諸葛亮的套路,就不會輸得如此慘烈。可惜他根本不瞭解對手,還自行腦補了一番諸葛亮的應對策略,自信滿滿的得出結論“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別說諸葛亮最不怕的就是辯論,就算諸葛亮說不過你,那結局也是死戰到底,怎麼可能投降?
王司徒的辯論內容,確實是經過精心準備的:
第一段開篇“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意思就是王朝更替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夏、商、周、秦都可以亡,憑什麼你漢朝就不能亡?
第二段講曹氏政權的合法性,“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這個和漢獻帝“禪讓”曹丕的事實一脈相承,言下之意就是:拉幾把倒吧,你家大漢都特麼亡了,現在搞這些打打殺殺的還有什麼用?
第三段講實力對比:“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反正你也打不過我,何必呢?
第四段結尾收篇,許下美好願景:“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看上去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但是王司徒沉迷於自己的長篇大論,卻忘了“言多必失”,偏偏諸葛亮又是個最善於抓住對手漏洞、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的天才。王司徒的邏輯是從“魏興漢衰“引出“魏強蜀弱”,沒想到諸葛亮根本不和你糾纏強弱,而是避實就虛,把話題從現實形勢轉到道德層面,針對王朗漢朝老臣身份釜底抽薪:
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汝世居東海之濱,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
大漢就是因為你這樣吃裡扒外的人才會不行,你還好意思跟我談天數?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王朗作為老臣拋棄漢室其實並不算什麼問題。成湯伐桀、武王伐紂、劉邦伐秦,這幾位以及姜子牙等開國元勳都是舊王朝的臣子,把天下搞壞的是皇帝而不是大臣,君不正則臣投外國,這個鍋如果要扔給王司徒,那麼劉邦和諸葛亮自比的姜子牙也一樣是厚顏無恥之人。諸葛亮當然不會不知道這些道理,但是既然抓住了王司徒的這個漏洞就絕對不會放過,無限上綱上線,連“皓首匹夫,蒼髯老賊”都罵出來了。
這就是“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諸葛亮根本不和你談形勢,偏偏抓著道德問題不放,難怪王司徒氣滿胸膛,我幾天幾夜沒睡做了個PPT,翻來覆去改了幾十遍,打算和你好好談談,結果雞同鴨講,還莫名其妙把我罵一頓,這他媽還有王法嗎??
王司徒本來完全可以把論點放在“魏強蜀弱”這個現實的核心問題,不斷逼迫諸葛亮正面迎戰,但實際上卻用了大段篇幅描述“魏興漢衰”的天數迴圈,完全忘了自己漢臣的身份,被諸葛亮釜底抽薪:你根本沒有資格談天數。
而且王司徒的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也極差。雖然被抓住了漏洞,但諸葛亮的邏輯也並非無懈可擊:王司徒完全可以用“君不正則臣投外國”或者“民為重君為輕”來反擊,大漢被你桓帝和靈帝搞得一塌糊塗,我輔曹滅漢是為解民倒懸,你棄天下蒼生於不顧跟著劉阿斗這樣的昏君愚忠,除了勞民傷財又有什麼意義?結果諸葛亮罵了兩句王司徒就受不了,直接被氣死了,根本沒機會組織反擊。
他自認為為這場辯論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但是所有準備的前提都是“對方是一個和自己同樣邏輯的人”,所以王司徒再怎麼講道理,這番慷慨激昂的演講都只能感動自己,卻根本無法感動諸葛亮,結果一不小心就被抓住了漏洞氣死陣前,淪為千古笑談。
在這一點上,司馬懿就比王朗明智得多:隨便你怎麼罵、怎麼羞辱,反正我就當沒聽見,寧願當縮頭烏龜甚至女裝大佬也不跟你硬剛,看看誰比誰更厚顏無恥。
有本事,你衝過來打死我啊?
回覆列表
這一話題我們就拿三國時期的幾個人物來說,比王朗更厚顏無恥的人多了,
比如~頭號人物-曹操、大漢還沒滅亡稱帝的袁術、亂漢賤淫後宮的董卓、和三姓家奴的呂布~從歷史的角度來說,
王朗作為老臣拋棄漢室其實並不算什麼問題。成湯伐桀、武王伐紂、劉邦伐秦,這幾位以及姜子牙等開國元勳都是舊王朝的臣子,把天下搞壞的是皇帝而不是大臣,君不正則臣投外國,這個鍋如果要扔給王司徒,那麼劉邦和諸葛亮自比的姜子牙也一樣是厚顏無恥之人。諸葛亮當然不會不知道這些道理,但是既然抓住了王司徒的這個漏洞就絕對不會放過,無限上綱上線,連“皓首匹夫,蒼髯老賊”都罵出來了。
這就是“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諸葛亮根本不和你談形勢,偏偏抓著道德問題不放,難怪王司徒氣滿胸膛,我幾天幾夜沒睡做了個PPT,翻來覆去改了幾十遍,打算和你好好談談,結果雞同鴨講,還莫名其妙把我罵一頓,這他媽還有王法嗎??
王司徒本來完全可以把論點放在“魏強蜀弱”這個現實的核心問題,不斷逼迫諸葛亮正面迎戰,但實際上卻用了大段篇幅描述“魏興漢衰”的天數迴圈,完全忘了自己漢臣的身份,被諸葛亮釜底抽薪:你根本沒有資格談天數。
而且王司徒的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也極差。雖然被抓住了漏洞,但諸葛亮的邏輯也並非無懈可擊:王司徒完全可以用“君不正則臣投外國”或者“民為重君為輕”來反擊,大漢被你桓帝和靈帝搞得一塌糊塗,我輔曹滅漢是為解民倒懸,你棄天下蒼生於不顧跟著劉阿斗這樣的昏君愚忠,除了勞民傷財又有什麼意義?結果諸葛亮罵了兩句王司徒就受不了,直接被氣死了,根本沒機會組織反擊。
他自認為為這場辯論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但是所有準備的前提都是“對方是一個和自己同樣邏輯的人”,所以王司徒再怎麼講道理,這番慷慨激昂的演講都只能感動自己,卻根本無法感動諸葛亮,結果一不小心就被抓住了漏洞氣死陣前,淪為千古笑談。
在這一點上,司馬懿就比王朗明智得多:隨便你怎麼罵、怎麼羞辱,反正我就當沒聽見,寧願當縮頭烏龜甚至女裝大佬也不跟你硬剛,看看誰比誰更厚顏無恥。
有本事,你衝過來打死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