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鼎玉軒轅

    歷史上有很多功成名就的帝王,也有很多造就時勢的宰相。名相往往比帝王更得人心。特殊環境下,相權還居於皇權之上。尤其是力挽狂瀾的宰相,我們稱為救時宰相。

    歷史上稱為救時宰相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延續了大明國祚二百多年的于謙。正是他的力挽狂瀾,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得大明從深淵裡爬了出來,慢慢的恢復了生機。後面的青詞宰相嚴嵩,改革宰相張居正,楊廷和等都是不能與之相比的。

    于謙是永樂朝進士,後一直在地方工作,深知民間疾苦,也瞭解大明的弊病,在三楊的支援下,一步步進入中央,成為兵部侍郎,這時候仁宣之治已經過去,太皇太后和三楊也老的老死的死。只剩下一個年輕氣盛的小皇帝和一個盼望專權的死太監。由於小皇帝的庇護,太監王振越來越飛揚跋扈。還將太祖的“內官不得干政”的鐵牌子給砸了。一時間王振成為了朝中說一不二的人物。

    這時候北方的瓦剌崛起,也先統一了蒙古,自稱太師,開始了與大明做起了貿易,但是生意做著越來越流氓,他給的馬越來越次,去北京貿易的隊伍裡,搶劫時有發生,而王振也不地道,一下子扣留了他的馬匹,縮小了進京的隊伍,這樣也先不幹了,開始了對大明邊境的侵擾,這時候小皇帝也想著效法祖宗,親征驅逐蒙古,王振也想著帶兵打仗,就慫恿小皇帝親征。

    正統十四年,皇帝安排好國事後,讓郕王監國,自己領著全國的精銳和文武大臣,兵士二十萬,浩浩蕩蕩出發了。但是統兵權力在毫無經驗的太監王振手裡,結果走了不遠,就因懼怕蒙古騎兵,要撤退回京,回京也不是儘快回來,慢慢悠悠,類似於遊行,還想讓皇帝去他老家看看,走到半路又怕士兵踩了自己的莊稼,又返回回京,就這麼折騰來,折騰去,折騰到了土木堡,被蒙古團團圍住,結果大明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文武大臣幾乎戰死,仁宣之治積累的精銳,全部損失,最慘的是,皇帝被人俘虜,這是宋朝靖康之恥後,又一次恥辱。

    這個噩耗傳到北京,朝廷震動,大臣束手無措,郕王和太后也是無計可施,這時候以徐埕為首的,想起了逃跑,建議朝廷學南宋南遷,遷到南京,保留半壁江山。這種無恥主意,得到于謙的駁斥,他陳述厲害,堅定郕王和太后守北京決心。

    他首先擁立郕王為皇帝,讓也先手裡的皇帝成為死棋子,接著告知各地軍隊來北京勤王。最後修築工事,整頓軍備,準備堅守京城。

    在於謙的指揮下,也先沒有佔得半點便宜,還損兵折將,待到勤王軍隊到達了,也先徹底失敗了,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大明保住了,舉國歡騰,最大的功勞無疑是于謙的。但是于謙淡泊名利,代宗要給他封賞,全被他拒絕,最後只落了個少保的頭銜。

    接著他主持代宗朝的民生恢復工作,經過幾年的恢復,大明逐漸恢復了生機,北京保衛戰一年後,英宗也被瓦剌送了回來,正因為這個,為他日後的悲慘下場,埋下了伏筆。

    可能掌握了權力的人都會變的,當初膽小怕事的代宗,坐穩皇位後,開始變得刻薄,始終對英宗不放心,多方想除掉英宗,甚至一度廢了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結果自己兒子德小福薄,一年後就死了,因此代宗重病,這給了一些投機取巧的人機會,他們就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原來的徐埕)等,他們趁著代宗病重,發起了奪門之變,擁立了被軟禁七年的英宗皇帝重新繼位。

    剛一登基,英宗就逮捕了于謙王文等人,英宗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殺于謙,畢竟於謙立有大功,這時候奸詐的徐有貞告訴英宗,你如果不殺于謙,這次政變則師出無名,結果英宗下定決心,將於謙殘忍殺害,一代忠魂就此隕滅。

    所以說,救時宰相只有于謙一人,他的品格和能力,以及功績不是張居正等人可比的。他死後,英宗去抄家,結果家裡沒有一點浮財,英宗深知自己做錯了,叮囑自己兒子,繼位後立馬給於謙平反。于謙一生秉行他詩歌的那個原則“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一生清白,最後與大宋的精忠岳飛葬在西湖畔,兩位冤死的人,為世人永恆的敬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在客衛做個一坐(壁掛式)一蹲,主衛太大有點浪費,玄關和鞋櫃該怎麼設計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