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好開心影片

      南海,亞洲三大邊緣海之一。北接中國廣東、廣西,屬中國海南省管轄。南緣曾母暗沙為中國領海的最南端。東面和南面分別隔菲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與太平洋、印度洋為鄰,西臨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為面積3,500,000平方公里(1,351,350平方哩)的深海盆。四周較淺,中間深陷;平均深度1,212公尺,最深處達5,559公尺。西部有北部灣和泰國灣兩個大型海灣。  普陀山位於舟山群島東部海域,由普陀山、洛迦山兩個住人島及一些無人島嶼、礁組成。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歷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普陀山佛教主供觀音菩薩,是著名的觀音道場。相傳自五代梁貞明間建不肯去觀音院之後,歷代相繼興建寺院庵篷,盛為壯觀。寺廟建築錯落在山間海濱,與海天景色渾然一體,形成以獨特的海島風光和豐富的佛教文化為特色的著名的旅遊勝地,素有"海天佛國"蜚聲中外。  南海普陀山”的來歷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群島的東部,面積12.5平方公里。“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向以佛教聖地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而聞名中外。  普陀山在東海,為什麼稱“南海普陀山”?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的記載,以為古代稱普陀山為南海;二是因為中國曆代帝王大都在北京建都,習慣把南方的海域稱為南海。  其實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鹹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神像回國,途經蓮花洋遇風濤,以為觀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稱“不肯去觀音”。五代梁朝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1080年)朝廷賜銀,改建為寶陀觀音寺。從此香火興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欽定為觀音道場,並根據佛經“補怛洛迦”,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亦稱補陀洛迦山。明朝時,把蓮花洋南的一小島稱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兩個山名。  而觀音在古天竺就稱南海觀音,相傳是因為:一、觀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屬南亞,加上觀音所在的補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稱南海觀音;二、“南海”與“南無”所似,唐代著名文學家王勃的《觀音大士贊》曰:”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於彼住。”王勃卒於676年,就算此《贊》作於676年,亦比“不肯去觀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見,不是因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稱南海觀音的,恰好相反,是因為南海觀音,才把普陀山改稱為南海普陀山的。  南海普陀山之稱,是佛門對外交往的需要,是元初由普陀山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的。  據《續資通鑑》記載:元初,中斷了中日邦交。後來,根據刑部尚書崔之疏,決定與日本通好。考慮到日本信佛教,普陀山有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觀音”的這層關係,朝廷先後兩次派普陀山和尚出使日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朝廷派王積翁出使日本,並命普陀僧如智同往。當時,如智提出:觀音應沿用古天竺的名號,稱南海觀音,普陀山既然是觀音道場,亦應改稱南海普陀山。後因王積翁被醉酒的部下所殺,出使未成。  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元成宗下詔曰:“命普陀高僧一山出使日本。”當時,一山有兩個頭銜:一是江浙釋教總統;二是敕封為妙慈弘濟大師。一山認為,既然朝廷看重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觀音”的關係,就應該告訴日本人,留不肯去觀音處已是觀音道場,日本人一定會感到鼓舞。但普陀山這個山名與菩薩名號貼得不緊,外華人不易理解,應該根據南海觀音的名號,改稱南海普陀山。  一山是以南海普陀山住持的身份去日本的,由於他宣傳了不肯去觀音和觀音道場的來歷,受到日本政府和佛教界的敬重,日本天皇把他請到京都南禪寺傳經說法。一山留日本19年,創了“一山派”禪學。一山病故後,日本天皇親題其像,贊曰:“宋地萬人傑,本朝一國師。”並在南禪寺為他建塔、祠。一山的這次出使日本,不僅為恢復元初中斷的中日邦交立了大功,而且把南海普陀山之名傳遍了日本。  稿源:舟山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監控不開機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