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98566776686

    在傅聰的成長道路上,作為良師益友般的父親傅雷灌注了諸多精力和心血,《傅雷家書》已成為家庭教育的典範。

      《傅雷家書》輯入了傅雷暨夫人1954至1966年間寫給傅聰等的家信186封,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讓他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傅雷以淵博豐厚的學識、平易近人的姿態、循循善誘的筆觸、語重心長的話語,與兒子談做人、說愛情、論文化、道藝術,縱橫捭闔、嘔心瀝血、設身處地、體察入微,托出了一位嚴父、慈父的舐犢深情。

      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說:“家長教育的睿智,就表現在務必使子女成為堅強的、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在《傅雷家書》中,傅雷教導兒子的關鍵在做人,努力讓兒子成為堅強的、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傅雷教導傅聰說:“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他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是human,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傅雷要求兒子做一個愛國之人、正直之人、真誠之人、堅強之人,他希望兒子做身心健康、淡泊名利、虛懷若谷、直面挫折、積極奮進、富有愛心之人。

      傅聰說:“我一天比一天體會到小時候爸爸說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我在藝術上的成績、缺點和我做人的成績、缺點是分不開的。”

      傅雷將文化教育看作造就人才的重要方面,他強調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弘揚,認為:“在中國,一個真正受過良好教養和我們最佳傳統與文化薰陶的人,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會不逐名利,不慕虛榮,滿足於一種莊嚴崇高,但物質上相當清貧的生活。”“還有一點是真正的知識分子所獨有的,就是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對自己的文化遺產徹底消化的人,文化遺產決不會變成包袱,反而養成一種無所不包的胸襟”。傅雷曾將諸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郵寄給傅聰,經常對中國古代詩詞進行精闢分析,以增強傅聰的藝術分析能力。

      學貫中西的傅雷也倡導對於西方文化的接受與傳承,他推薦閱讀丹納的《藝術哲學》,說“這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鉅著”。他以《貝多芬傳》說古典作家的浪漫氣息,他認為讀《約翰·克利斯朵夫》視野一定會擴大不少,他以《少年維特之煩惱》說歌德的大智大勇,以阿那託·法朗士的名著《塔伊絲》談過一種更自然的生活。他認為《鄧肯自傳》可買來一讀,羅素的《幸福之路》可用心閱讀,卓別林的《自傳》有意思極了,也淒涼極了。他教導傅聰,讀幾部英譯的柏拉圖、色諾芬,對希臘文化可有更多更深的體會。

      傅雷強調技巧是手段,藝術是目的。他說:“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一個人跳不出這一關,一輩子也休想夢見藝術!”他認為音樂家必須真正瞭解樂曲的感情,才可能自如地運用技巧:“音樂主要使用你的腦子,把你朦朦朧朧的感情分辨清楚。你的境界十分明確了,然後你的技巧自會跟蹤而來……”

      傅聰談到父親對他的教育時說:“最顯著的是加強我的感受力,擴大我感受的範圍。往往在樂曲中遇到一個境界,一種情調,彷彿是相熟的;事後一想原來是從前讀過的某一首詩,或是喜歡的某一幅畫,就有這個境界,這種情調。也許文學和美術替我在心中多裝置了幾根弦,使我能夠對更多的音樂發生共鳴。”

      《傅雷家書》中呈現出其對於子女教育的循循善誘、深入肯綮,那種平等、親切、設身處地、語重心長的話語方式,讓我們領略到經典魅力無窮。

  • 2 # 木子123

    傅聰,1934年生於上海,8歲半開始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3月獲“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1959年起為了藝術背井離鄉,轟動一時,此後浪跡五大洲,隻身馳騁於國際音樂舞臺,獲得“鋼琴詩人”之美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控制櫻桃樹過旺,用PBO應什麼時間噴施?濃度多少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