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69954894280

    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魚看成是孩子的隱喻,青蛙看成是教師的隱喻,牛是教學內容的隱喻,那麼這個故事不正是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孩子建構其認知世界的道理嗎,它至少給我們以下啟示:

    1、孩子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學內容的

    在不斷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中,我對幼兒逐漸有了一個完整而清晰的認識:首先,幼兒是一個完整的、各種能力都在發展的人。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斷成熟和發展。其次,幼兒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幼兒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惡,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傾向。再者,幼兒是其生活、學習的主人,他們在活動中有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和能力選擇活動的權力和能力。最後,幼兒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時,具有一種內在的能動的反應。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才明白對於幼兒來說,他雖然是一個學習的接受者,但他對外來知識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是具有主觀能動性。一方面他是有選擇地接受外來刺激的,選擇那些他感興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對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賴於他原有的知識背景的。當我們明確這點時,我們就不會一味地將孩子作為一個容器,簡單地將知識傾注進去,我們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興趣指向,尊重孩子的意願。正如魚一樣,它不是簡單地接受青蛙所 灌輸給它的概念,它在建構牛的概念時,融入了自己的理解,雖然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牛,但至少是魚認知層面上的牛。

    2、孩子只有到真實的情境中才能認識真實的事物。

    我們現在經常提倡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孩子在情境中學習,但很少有人關注到情境的真實性和生活性,許多情境是為了創設而創設,失卻了創設情境本身的意義所在,這樣的創設往往是為了達成教師的目標而脫離了真實的生活。我曾經看到過一個英語教學活動,為了達成教師想讓孩子記住單詞的目的,教師將單詞中的字母形象化,並匹配一定的事物,然後根據字母的排列順序對這些事物進行故事情境的創編,於是就有了“小樹拼命在跑啊跑啊”“大鯊魚坐車上神氣地說”這種不符合生活實際的情境,我們可以想象,在這種情境下學習的孩子,他對事物的認識還是科學的、正確的、真實的嗎?正如故事中的魚一樣,孩子出現這種錯誤的認識是合理的,因為教師給他創設的情境並不是真實和科學的,所以教師是關鍵。

    有些老師也許會說,我們不可能給每個教學內容都創設真實的情境。確實,有些內容是無法創設真實情景的,但如果我們關注到孩子只有到真實情境中才能認識真實的事物,那麼我們至少可以在選擇教材內容時,就考慮到是否來源於幼兒的真實生活,孩子對其是否有真實的經驗積累或情感體驗。

    3、教師的教並不等同於學生的認識。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得知,青蛙講的和魚所理解的牛並不是一回事。其實這種狀況同樣存在於我們的教學中:教師在前面講得眉飛色舞,孩子在下面卻聽得雲裡霧裡,不知其所然。這種狀況的根源在於我們的教師沒有站對自己的位置。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家長帶著孩子來到商場玩,商場裡非常熱鬧,可沒一會孩子就哭鬧著要離開,家長百思不得其解。當這位家長蹲下來抱孩子時,他才發現,原來在他眼裡看到的琳琅滿目的花花世界孩子根本就看不到,孩子看到的只是無數雙腿向他走來,他感到害怕。我們要清楚孩子想什麼,就要努力站到他們的角度上去思考,要用孩子的眼光來觀察世界,去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也不能完全替代孩子,因為我們畢竟不是孩子。因此我們更要清楚,我們的教並不等於孩子的學,並不是我們教了孩子就必須理解,必須學會。我們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錯誤的,孰不知孩子正是在這種試誤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成長的。魚和牛的故事非常簡明但富含哲理,就如孩子的認知過程,看似簡單卻錯綜複雜。做為教師的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真正把孩子的發展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合格的教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款的本田思域vs19款的豐田卡羅拉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