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雨飄渺
-
2 # 劉權林
大準則依靠美國,中準則依靠東盟,小準則維持中立。
二戰後,英國衰退霸權不再,李光耀說現在是美華人的世紀了,於是轉向美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全面依靠、配合美國,並從美國進口了大量武器,允許美國軍隊使用新加坡的港口。
中準則是依靠東盟,東盟當初是為了防止共產主義擴張而成立的,新加坡自己是抵抗不了,所以依靠東盟來防止共產主義。現在新加坡作為東盟唯一的發達經濟體,依靠東盟在國際話語權上要大很多。
小準則就是中立,表面上新加坡非常中立,比如還和北韓保持外交關係,但實際上更傾向於美國和東盟國家。比如南海仲裁,新加坡就支援美國和菲律賓。
新加坡給華人的感覺非常不好,主要是搞大國間平衡,華人背景與美國結盟,被中國媒體罵孃的物件。這是表象特徵。
但深層次的理性分析,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個層次,主觀認為華人就該與華人親近感才對。可是新加坡人又緊密跟隨美國走。為美國提供軍事基地。
換個角度看問題可能大家就懂了。1963年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地,宣佈自治,結束英國殖民管制後,自己自治後無法生存,原來英國作為母國援助之手斷了,新加坡人本來是馬來亞半島的一部分,被英華人劃出來搞特區制度,自治後的新加坡要求加入馬來西亞成為一個自治邦,但馬來西亞覺得新加坡人是華人為主,長期自治後,人口密度大,也不富裕,馬來西亞是以農業為主,又是奉行伊斯蘭教,對異教徒並不感冒,覺得新加坡是另類,是累贅,1965年將新加坡趕出了馬來西亞聯邦王國,新加坡人成為嫌棄的物件,無人要的地步,新加坡人在李光耀帶領上獨立建國,渡過了艱難困苦的月歲,當時越南戰爭打得不可開交。美國扶持的物件是菲律賓,當時的馬尼拉之繁榮程度遠比新加坡強勢的多。冷戰中,新加坡是資本主義陣營中的一員。蘇聯人也不會扶持它。
新加坡人口密度大,資源幾乎沒有,農業優勢幾乎沒有,國家一窮二白的,什麼也沒有,李光耀開始以開放為主,以港口碼頭擴建帶動經濟,借債來維持,靠招商引資,靠低稅過境,靠自由貿易,使新加坡工業化,由於地理位置好,船舶運輸過往停泊費用低,經商稅費低廉,法制完善,政府部門辦事效率高,而且政治穩定,政府部門廉潔自律要求高,在東南亞最好贏得了世界各國跨國企業入注,信譽好,投資環境好,政府部門又廉潔自律好。
一系列的開放,再加上政策好,政治穩定,投資環境受保護,政府官員又不腐敗,公平營商環境保護的相當好,使新加坡成為了東南亞工業化程度高,經濟效率高,投資最活躍的國家。
新加坡人經過自己勤勞致富,逐漸改變國家一窮二白的面貌,工業形成產業化,航運成為經濟主力軍,金融業廣泛興起,成為亞洲四小龍。
國家小,又富裕,惹得周邊國家紅眼,新加坡人自己的國防實力又弱小,一但發生戰爭,國家肯定不安全,選擇務實的做法是拉攏,象美國這樣霸主來保護,形成庇護傘,大樹底下好乘涼。如果不與美國友好,不奉行中立政策,新加坡一下就垮塌了。
如果真的與中國好,美國不找茬子嗎?美國不封鎖圍堵新加坡嗎?不在新加坡周邊搞緊張嗎?不制裁新加坡嗎?鼻屎大點國家,誰敢去經商投資,誰敢把錢存入新加坡銀行,誰敢去新加坡螎資,所以客觀理性看待才行。小國不兩邊下注,不奉行中立,不討好大國,這好日子還要過嗎。
準備的講新加坡為了自己能生存下去,只有無奈選擇務實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