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作者彭邦楨,祖籍湖北黃陂,1919年中秋節生於湖北漢口,幼時曾讀三字經、私塾、唐詩、《左傳》、《東萊博議》等,並開始寫中國古典詩詞。少年曾為一戲臺的“花鼓戲”作了一幅“花貌足傾城,縱雲尋樂一為甚;鼓聲能作氣,孰謂重敲再必衰”的嵌字聯而在鄉梓名動一時。1937年抗戰爆發,流亡恩施;1939年考取黃埔軍校,以詩聞名,享有“黃埔文豪”之稱。1940年黃埔軍校十六期三總隊步科畢業,分發重慶出任少尉排長,並開始接受新文學洗禮,改寫白話新詩。曾一度入緬甸作戰,1949年赴臺,任軍中電臺臺長,1975年旅美,自1976年起連續五年執掌世界詩人資料中心(World Poets Resource Center Inc. U.S.A)“帥印”,2003年逝世於美國。
月之故鄉》是海峽兩岸詞曲作家共同創作的一首遊子思鄉的歌曲,詩一般的意境,語言委婉、含蓄、質樸、深沉、真摯、感人,一般要求男中音或女中音、女低音演唱。
中文名稱
月之故鄉
作詞
彭邦楨
譜曲/作曲
劉莊,延生
歌曲時長
04:46
音樂風格
民歌
歌曲語言
普通話
創作背景
彭邦楨這首詩作於1977年的平安夜,當時詩人經過紐約長島的一個湖邊,看到明月高懸,湖面波光盪漾,他憶及自己28年來的浮萍遊離,有家難歸,故土難回,不禁悲從中來,遂就著這當空的皓月一氣呵成了此詩。
詞作者彭邦楨,祖籍湖北黃陂,1919年中秋節生於湖北漢口,幼時曾讀三字經、私塾、唐詩、《左傳》、《東萊博議》等,並開始寫中國古典詩詞。少年曾為一戲臺的“花鼓戲”作了一幅“花貌足傾城,縱雲尋樂一為甚;鼓聲能作氣,孰謂重敲再必衰”的嵌字聯而在鄉梓名動一時。1937年抗戰爆發,流亡恩施;1939年考取黃埔軍校,以詩聞名,享有“黃埔文豪”之稱。1940年黃埔軍校十六期三總隊步科畢業,分發重慶出任少尉排長,並開始接受新文學洗禮,改寫白話新詩。曾一度入緬甸作戰,1949年赴臺,任軍中電臺臺長,1975年旅美,自1976年起連續五年執掌世界詩人資料中心(World Poets Resource Center Inc. U.S.A)“帥印”,2003年逝世於美國。
作詞:彭邦楨
作曲:劉莊,延生
歌曲歌詞
天上一個月亮,
水裡一個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裡,
水裡的月亮在天上。
天上一個月亮,
水裡一個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裡,
水裡的月亮在天上。
低頭看水裡,
抬頭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鄉,
一個在水裡。
一個在天上,
看月亮,
思故鄉,
一個在水裡,
一個在天上。
歌曲鑑賞
這是海峽兩岸詞曲作家共同創作的一首遊子懷念故鄉的歌曲,是男中音型別,語言質樸、真摯、感人,抒發了海外赤子對祖國家鄉的無比熱愛之情。雖然只有兩句歌詞,但其含義深遠。第一句(段)表達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通,心心相印,彼此不可分離的骨肉親情;第二句(段)進一步表達了臺灣同胞思念故鄉盼望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心願。
全曲是起承轉合四句體樂段結構,連續三次變化重複構成。音呼叫的是雅樂七聲羽調式,與清樂七聲羽調式的交替,使該曲具有濃郁的、古典的民族風格,柔和的色彩和深沉、優美的旋律,使人感到思鄉之情更加深沉內在。
演唱要求
這是詩詞型鄉愁歌,思念裡帶有淡淡的憂傷感、失落感、期望感,因為憂傷、失落才使得思念美麗動人(理解到位需要一定的詩詞欣賞能力),恰當要求是聲音低沉、緩慢,打扮配套,一般要求男中音或女中音、女低音。例如,【《月之故鄉》演唱:佟鐵鑫_CCTV音樂廳】影片的調子過快;例如,央視舞臺上一些歌唱家如朱之文等人把央視與娛樂喜悅掛鉤,常常著喜慶衣服唱它,雖然嗓音可以,但顯得淺薄、不協調,倒是他們在其它場合唱的版本注重自我抒情,予人感覺更好;例如,個別男高音唱過它,但音調不自然。又如【月之故鄉-童麗-對唱版】裡的男聲低緩動聽,但女聲不大自然,不是自然的抒情狀態。因此,比較完美地唱好這首歌,其實有相當的難度,好的標準是動人,不是嗓音好就唱的好,需要一定的心境等,才能情感投入。
演唱者
楊洪基、金鐵霖、黑鴨子組合、朱之文、高爭、金莎&蘇有朋等
優秀唱版
朱之文蒼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