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起書店許新悅

    若找到大腦最佳狀態,應該從認識自我開始

    上學的時候,家長和老師總提倡我們在早上進行記憶,而在晚上進行習題的解答。即使在畢業很多年之後,我的這種習慣也一直沒有變過:早上對當日的工作,進行記憶的加工,晚上則用來寫各種文稿和方案。

    究竟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對於大腦的運用?為什麼某個時段更適合記憶,或者更適合創作呢?今天推薦的這本書《認知迭代》,就將帶我們找到答案。

    《認識迭代》是作者卡羅琳-威廉姆斯透過親身調研,與大腦神經學進行的一次“親密溝通”。她作為被研究的物件,參與了大量的科學實驗,一方面接受生理上的刺激和監控,另一方面配合研究者進行各類心理測試。使她對於大腦的執行原理有了更為全面的瞭解,並對焦慮、注意力、創造力等模式有了新的認識。科學證明,不管我們多麼努力,依舊不能完全控制大腦的技能。因此,只有更加了解自己,並與大腦“和解”,才能發揮出最佳的狀態。對此,卡羅琳-威廉姆斯在書中給出了大量的例項和建議,今天,我就為大家分享其中的兩點: 第一 如何看待大腦存在的問題大腦就像一臺模式識別和歸納的機器。而神經科學的研究,將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大腦,並運用合適的方法來決定保留和改變什麼。那是否說明,只要我們不斷的練習,就能改善大腦中所有缺失的部分呢?事實並非如此。在作者參與的研究中,初期經歷過大量反覆訓練的實驗。有一些隨著熟練度的增加,參與者的反應速度和準確度得到了大幅的提升。然而也有一些,即使堅持了幾個月,依舊沒有感到能力上明顯的變化。著名心理學家約翰-庫尼奧斯在相關研究中,把大腦處理問題的方式分為了兩大類。一類是創意型,他們傾向於透過洞察力來解決問題;一類是分析型,他們透過各種穩定、緩慢的分析來解決問題。有一些初步的證據表明,每個人身上不同的傾向都來源於遺傳,並很難改變。不夠聰明,反應不夠快,數學能力不行,方向感混亂等等,大腦中反應出來的種種困擾,或許本就是你與生俱來的特質。例如許多著名的作家和藝術家,都有抑鬱症方面的問題。經過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較少的人,更容易激發出創意。與此同時,也更容易產生抑鬱和消極的情緒。若一個靠創作生活的人,為了治療抑鬱症而強行提升自己的多巴胺,那麼就很可能犧牲掉創作能力。我想,這也並不是我們追求的“最佳狀態”。第二 如何與自己的大腦和解書中的研究表明,大腦中的缺憾並不一定能透過反覆練習徹底改變,但這並不代表無法改善。就好比親密關係,我們都無法使另一半完全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能找到平衡點,使這段關係良好的維繫下去。情感領域把這種行為稱為“妥協”,或者“和解”。哪些情況下,我們最需要與自己的大腦“和解”呢?是“焦慮”。焦慮幾乎成為了所有心理疾病觸發的前兆,並終將導致海馬體的萎縮,為大腦疾病的發生埋下巨大的隱患。而它的產生,多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認知偏差是我們在無意識下,對事物做出的假設。一旦我們更傾向看到事物中消極和憂慮的部分,就會陷入“焦慮”的陷阱中。因此,修正認知偏差是解決焦慮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採用面孔識別訓練、工作記憶訓練,它能讓我們的注意力系統,學會在環境中尋找更加積極的事物而非消極的事物。又例如透過聲音暗示,或者冥想,它能很好的刺激我們的前額皮層,改變我們對於事物的負面解讀等等。

    除此之外,保持大腦良好的休息狀態,也是至關重要的。偶爾的鍛鍊,並搭配合理的膳食,能讓你的大腦充分休息和獲取營養。即使發個呆,享受一下無聊的時光,也不要覺得自責,畢竟只有足夠的休息,才能帶來更加穩定的“最佳狀態”。

    《認知迭代》中所倡導的“認識自我”,是我們成長和提升的必經之路。只有當你知道自己的大腦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控制什麼、不能控制什麼,你才能藉助外界的工具揚長避短,樂觀面對自己的不足,發揮出大於總和的“最佳”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舉例說明運籌學的原理和思想在物流系統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