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ly8682

    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鯊鰡。

    於時曜靈俄景,繼以望舒。極般遊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賞析]

    《歸田賦》選自蕭統《文選》卷十五。作者張衡是中國東漢著名的科學家和文學家。《歸田賦》這篇抒情小賦是張衡晚年的作品。當時漢安帝去世,順帝幼弱無能,宦官把持朝政,禍亂朝綱。張衡屢次上書伸張正義,並未得到支援,心情鬱抑,“仕不得志”,最終恐為宦官讒害,所以有意離去罪惡淵藪,以求獨善其身,因作此賦。

    這篇小賦首先敘述自己退隱歸田的緣由。起首兩句“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張衡在京都為官時間已經很久,但又覺得自已沒有高明的策略輔佐當代君主,故萌發退隱的思想。“徒臨川以羨魚”,“感蔡子之慷慨”, 借用“臨川羨魚”、“蔡澤入秦為朝”的典故,感嘆自己有理想而無法實現,表明心中不得志之狀。“俟河清乎未期”“諒天道之微味”,兩句真實地表現了作者歸隱的客觀原因。

    東漢自和帝始,至順帝時,政治更為黑暗。據《後漢書》載,張衡任侍中時,順帝曾問他天下最痛恨的是哪些人,“宦官俱其毀已,皆共目之”。雖然張衡巧妙應付過去了,但“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具讒文”。正是在這種危機四伏的情勢下,他不得不“常思圖身之事”,下決心“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離開汙濁的官場,不再參與社會上煩憂的事務。

    下面作者從多方面描寫歸田之樂。開頭寫歸田後放浪山水的樂趣。張衡以充滿詩意的筆觸,描繪了春日田園的美好風光。仲春季節,時和氣清,原野上草木繁茂,是何等生機勃勃。各種鳥兒上下翻飛,百囀千啼,又是何等自由自在。在這春光駘蕩,生意盎然的原野上游覽,真是賞心悅目。這與

    官場的黑暗險惡,形成星明的對比,表現出作者無限歡娛的心情。其次描寫自己射鳥釣魚的閒逸樂趣。作者把脫離官場,歸隱田園,比作龍歸大澤,虎放深山,可以從容吟嘯。更有“仰飛纖繳,俯釣長流”。這種超塵脫俗,毫無拘東的自由生活,何其樂也。再次描寫了歸隱後的高雅情趣。夕陽西墜,月上東山,還沉浸在悠遊之中,樂而忘返。直到想起老子“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的告誡,才回駕茅舍之中。“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彈琴讀書,揮毫作文,又別有一番樂趣。最後,用兩句議論作結,“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如果一個人能超脫塵世,榮辱之事何足道哉這個結論簡潔明瞭,畫龍點睛,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這篇小賦,緊密扣住“至樂”二字,逐層展開描繪,主題鮮明,層次結構自然清晰。作者先敘述歸隱的緣由,繼之從多方面描寫歸隱之樂,既有賞景之樂,又有射釣之樂,還有彈琴揮毫之樂。最後篇末點題,表明作者脫離仕宦,不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而嚮往田園生活的情趣。語言清新自然,駢偶並用,對仗工整,節奏明快。對春日自然景物的描寫生動逼真,用詞新麗,四字一句,簡練明快,讀來甚感輕靈流利。如“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落雲間之逸離,懸淵沉之鈔鯝”兩兩相對,十分工整。漢代大賦是散體賦,間有駢偶的甸式,像這樣大量使用對句,從賦體演變發展的過程來看,透露出散賦至駢賦風尚轉變的訊息。此後,東漢抒情小賦不斷湧現,《歸田賦》對魏晉抒情賦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基數詞1到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