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體裡行

    就人類的共業來講,時空是先天感知形式,具有相對穩定性,但是人先天稟賦的業力,並非不變實體,這就是為什麼,對於低速運動而言,時空接近於“絕對不變”,而當運動速度逼近光速時,時間變慢空間壓縮,以及大質量天體扭曲空間等。

  • 2 # 雲南楚熊

    康德怎麼就形而上呢?因為人類認知的極限,因為時空的無限。人類在“行而上”的引領中,出現了證偽“形”的生存經驗、科學、科學技術……人類的本質就是如此。希望新世紀多出現一批光芒四射的哲人,更希望華人再鑄思想的豐碑!!!期待哦

  • 3 # 我的小小讀書筆記

    在認識的可靠性問題上,在康德之前有經驗論和唯理論之爭。經驗論和唯理論對於知識的回答都具有片面性,以笛卡爾和萊布尼茲為代表的唯理主義認為,知識是理性認識的產物,是天賦觀念的產物。他們一方面承認知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卻否認感覺和經驗的真實性;以休謨為代表的經驗論則認為知識僅僅是感覺經驗組合的產物,否認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休謨的懷疑論挑戰,使科學的可靠性的基礎成了問題。康德從教條主義的迷夢中驚醒,“我坦率地承認,就是休謨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斷我教條主義的迷夢,並且在我對思辨哲學的研究上給我指出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為了迴應休謨的這個難題,康德考察了普遍性知識的內在結構,在認識論上進行了謂“哥白尼式的革命”。這個革命是從物件符合觀念而不是觀念符合物件的變革開始的。在康德看來,唯理論肯定了知識必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由於否認了感覺經驗,使知識失去了客觀基礎。對於經驗論,則使知識只有偶然性,成為或然的知識。康德認為知識必須是感性知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知識有兩個必須的因素:先天的形式和後天的質料,即科學知識是“先天綜合判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先驗感性論”中,康德透過對作為感性直觀形式的時空闡明企圖來解決數學的“普遍必然性”問題,透過純粹數學如何可能的回答為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如何可能。

    康德以前,人們總是從觀念符合物件來認識知識的可靠性。康德認為,不是觀念符合物件而是物件符合觀念。人類的知識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一個先天的認識結構,用這個結構才能獲得經驗中的知覺和印象。這樣一來,一切科學知識都有了可靠性和普遍必然性。這個可靠性和必然性是人的認識主體能動地建立起來的。其中,“物自體”提供感性材料,主體自我提供認識形式。一方面獨立於主體意識之外的客觀物件提供經驗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主體提供整理材料的感性直觀形式。感性的形式就是時間和空間。任何感覺、知覺與印象都必須在時間和空間之中。時間和空間是人的一種預設的感性形式結構,前者幫助我們整理雜多的表象,沒有它就沒有感性知覺。在感性直觀中,必須由主體提供直觀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經驗的感性直觀,而感性直觀形式就是時間和空間。康德認為,時間和空間是人類感知世界的主觀把握形式,它是構成一切感性經驗的前提,不能來自經驗,不能獨立存在,但普遍的存在於一切感性經驗之中。客觀物件存在的形式是作為先天直觀形式的時間與空間。康德指出,人的認識有先天的時間空間結構,其作用是接受物自體刺激感官所形成的知覺和印象。同經驗論一樣,康德承認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然而,與經驗論不同的是,康德認為,在經驗和感性中,有些是先天的,就是說,感性本身包含有先天因素:時間和空間,也就是“先天直觀形式”。物自體刺激感官,使我們產生了表象,而表象的形成要有先天的直觀形式“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作為一種先天的直觀形式,可以回答“數學如何可能”的問題,而數學如何可能是由於主體先天的直觀形式即時間和空間而得以可能的。

    以上大體是康德時空觀的大概,至於這套理論完全正確也不盡然,可以參考一下海德格爾對康德時空觀的批判,但康德時空觀的偉大意義是不容抹殺的,對於近現代哲學關於認識論以及時空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我的答案文不對題,但是看了其他小夥伴對於樓主提出的問題之看法,真是哭笑不得,這個時代對哲學存在太多的誤解,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此物是什麼,反而將其批判。批判沒有問題,任何時代都需要批判,但要言之有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季德勝蛇藥片的規格有哪些有哪些廠家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