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月讀史
-
2 # 松泉漁舟
晉南地區,大致相當於運城市和臨汾市,南部為水,與河南的三門峽隔水相望,東部南段為太行山脈,西部為黃河,北部大概為靈石縣、石樓縣一帶,山西多山,又有黃河及其支流阻隔,所以很多區域的劃分比較明確,邊界較為明顯。
-
3 # 寒鯤
【平陽府】是一個存在於北宋、金、明、清四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它在北宋時期歸【河東路】管理,在金朝時歸【河東南路】管理,在明朝時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俗稱山西省)管理,在清朝時歸【山西省】管理。【府】是明清時期【省】以下的一級政區,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地級市】一級。
明朝時的【平陽府】管轄的州縣相當多,是【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治下第二大的【府級政區】,僅次於管轄山西中北部的【太原府】。當時的【平陽府】管轄著整個【晉西南】地區。
明朝【平陽府】治所在當時的【臨汾縣】,也就是如今的【臨汾市區】,明朝【平陽府】下轄6州28縣,具體有:臨汾、趙城(縣治在今洪洞縣趙城鎮)、洪洞、靈石、石樓、大寧、鄉寧、襄陵、岳陽(縣治在今古縣岳陽鎮)、浮山、翼城、曲沃、絳縣、稷山、河津、聞喜、夏縣、安邑(縣治在今運城市區)、平陸、芮城、臨晉(縣治在今臨猗縣臨晉鎮)、猗氏(今臨猗縣)、榮河(縣治在今萬榮縣榮河鎮)、萬泉(縣治在今萬榮縣萬泉鄉)、垣曲、蒲縣、汾西、永和等28縣,以及隰州(今隰縣)、吉州(今吉縣)、霍州、解州(今解州鎮)、蒲州(今永濟)、絳州(今新絳)等6個府管州。
以上明代縣級地名基本上與今天沒有太大區別,除了個別經歷過合併的,以及由州改縣、由縣改鎮的,比如臨晉+猗氏=臨猗、萬泉+榮河=萬榮,又比如岳陽是指太嶽山之陽,現在僅僅是古縣下轄的一個岳陽鎮,曾經人家可也做過【縣】。
對應到今天的地名,我們可以說明朝的【平陽府】具體包括:
如今山西省臨汾市轄下全境:臨汾市區、洪洞縣、霍州市、汾西縣、古縣、浮山縣、翼城縣、曲沃縣、侯馬市、襄汾縣、隰縣、大寧縣、鄉寧縣、蒲縣、吉縣、永和縣、安澤縣
如今山西省運城市轄下全境:運城市區、永濟市、平陸縣、芮城縣、萬榮縣、新絳縣、河津市、稷山縣、聞喜縣、絳縣、夏縣、垣曲縣
如今晉中市轄下一地:靈石縣
如今呂梁市轄下兩地:石樓縣、交口縣
詳見下圖
-
4 # 走遍中國的利哥
公無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國號大明,史稱明朝。在行政區劃上,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在全國設十三布政使司。
山西,明代全稱: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山西布政司,治所太原,下轄4府20州71縣。4府分別為太原.平陽.潞安.大同。
平陽府是山西布政司下屬府級行政單位,下轄(6州29縣)。大家耳熟能詳的蒲州.解州.絳州.臨汾.洪洞.運城等等都屬平陽府轄。
回覆列表
明朝時的平陽府在山西。
山西平陽的歷史沿革:漢置平陽縣,三國魏置平陽郡,故治在今山西臨汾縣西南,晉永嘉三年為劉淵所都,後魏置晉州,隋改郡為臨汾郡,復曰平衛郡,唐復為晉州,宋曰晉州平陽郡,升為平陽府,元初曰平陽路,改晉寧路,明覆曰平陽府,屬山西,清因之,民國廢,所治也就是今天的臨汾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