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裘承信與道德經

    世界上只有兩本書可以回答關於生命,意義,榮耀這些人生終極的問題。一本是《聖經》一本是《道德經》。

    《聖經》已經被宗教化,政治化,離經叛道,完全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中國大部分人有牴觸,於真正的傳統文化建設沒有益處。

    反觀《道德經》沒有時間,沒有地點,沒有人物,是唯一一部純粹的理論性的學術性思想著作。邏輯嚴密而系統,文字精美而簡單,思想完整而無懈可擊。

    《道德經》是一部用文學語言寫成的哲學的書。是一部用哲學語言寫成的科學的書,是一部用科學語言寫成的智慧的書,是一部用智慧語言寫成的生活的書,是一部用生活語言寫成的關於天地,人生,事業,生死,價值,生命,榮耀的書,回答了人生終極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我怎麼做?我如何做?我將來要到哪裡去?這些每一個人都關心的問題,在《道德經》一書裡都能夠找到肯定的答案,而且言之有理。

    《道德經》作為哲學思想的書,老子提出了絕對,相對,變化的概念,真,善,美三位一體的概念,公平,公正,公義不可分割的概念。天下為公的概念,自然的規律體系與人類文明知識相沖突的概念等等。

    《道德經》作為科學的書,老子提出了宇宙中的一切的存在都是相對存在的概念,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早了兩千多年,還提出了能量守恆的概念,萬物進化的概念,生命永生不死的概念等等。

    《道德經》作為人生智慧的書,魯迅說,不讀《道德經》不知道中國的文化,英國李約瑟說,沒有《道德經》中國的文化就像一顆沒有根的大樹,羅素說:老子的智慧將救贖西方的文明,人類的希望在中國,凡此種種,數不勝數。

    《道德經》全書五千字,而用到的字只有五百個字,所以,《道德經》的文字極其簡單精美,也極其難懂,而這些對《道德經》極其讚美之詞的名人名家,其實是瞎子摸象沒有一個人真正地讀懂《道德經》,他們只不過停留在老子精美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裡而已。

    《道德經》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老子告訴我們宇宙的起源,執行方式,以及宇宙未來的發展方向。老子告訴我們,宇宙的起源是“真”,宇宙的存在是“善”,宇宙的未來是“美”,“真”是“道”,宇宙是“可道”,“美”是“非常道”,而且,“可道”的宇宙不是終極的目標,有價值的美才是萬物的終極目標。人生,萬物,宇宙都是過程,而生命是生生不息,永遠向前,所以,人生要自強不息,努力創造財富,但是,不要把財富據為己有,因為,真正的價值與美,是為別人得到好處,才是自己的真正的意義,

  • 2 # 零基礎讀道德經劉俊傑

    “道”就是“首”+“之”,“首”就是腦袋,代指心思、思想,“之”就是往、到達的意思,多指客觀規律、真理真相、真知灼見在頭腦中如實的反映,也可以理解成胸有成竹心思先到的意思。比如真理、規律、竅門、行之有效的策略、方式方法等。

    “德”就是“彳”+“十”+“目”+“一”+“心”,也就是在目標的道路上一心一意地付出實際行動並且有所收穫的意思,這就是“德”;也就指是人的某項能力方面能夠獲得、達到某種目的的意思即心意、志向,;多指按規律做事,品 行方面操守比較好、特指好的品行,施與他人恩惠、好處,奉獻自己而收穫的美譽。

    讀《道德經》可選擇《零基礎讀道德經》:揭示《道德經》始於真知灼見止於至善知行合一的哲學博弈思維體系!

    按照這個思維體系明瞭為什麼要做一個上進的好人,多為社會做貢獻!

    從這個思路更容易理解《道德經》。

    若是想了解各版本的差異可選擇《老子古今》。

  • 3 # 東方國學

    道家作為儒家的重要補充,儒家講求“乾健不息。”道家主張“守坤致柔。”正如植物需要白天的光照和晚上的休養才能茂盛的生長一樣,人的成長也是如此,一味的蠻打硬拼是不可行的,需要靜下來想一想,把特別執求的東西放一放,傾聽下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俗語有句“磨刀不誤砍柴工”,以最直白的話語道出了這個意思,但是道家的奧妙遠不止於此。

    事實上用蠻力的現代人太多了,太多的人想證明自己,想有所進取,十分勇猛精進,於是,在面對壓力較重、任務量和難度都超出自己能力的情況下,很多人非常勇敢的直面了困難,日夜兼程,但卻忘記了給自己退守的空間,十分之勞神費力,最終導致精神焦慮和犧牲了身體健康,想必太多人看到猝死的人群都會說,“那麼拼命,何必呢?”是的,何必呢?

    儒家對於這種情況在理論上比較缺乏,老子的學說就派上了用場,老子說:“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就是說活的生命都是柔軟的,死的屍體都是僵直的,這啟示我們做人做事要守柔守雌,心上不要太用力,太執取,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無為才能有所作為。

    無為看似是一種退守,實際上是真正的前進,這直接保全了生命狀態,不至於太勞心傷神,內耗過多。同時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種方法。金庸小說提到,張無忌在猴島上得到九陽神功祕籍,但是自己卻有意無意的、愛練不練的,在沒有任何要求的情況下竟然練成了。所以說沒有速度的速度是最快的。你理解道家的智慧了嗎?

  • 4 # 老海樂樂

    道和德是老子哲學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論述不同,他是有關世界觀的核心論述。我認為,按照現代人的思維模式理解,大的方面是講,“道”就是生育萬物的外界因素(外因條件),“德”就是事物孕育生成發展的主觀因素(內因條件);道就是各種物種作用力場(電場、磁場?N維空間場、萬有引力等等人類已知或未知的作用力)複合交叉綜合形成的“環境因素”,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巨集觀上如宇宙空間的黑洞現象和星雲系統的生成演變和發展,微觀上如地球檯(颶)風的生成演變和發展一樣,既要有多維空間支撐,又要有熱帶氣旋的動力支援,這就是比較直觀的“道”的像現形態。相比較道的深不可測,德則是這億萬個空間萬物聚齊的“道”場中一個個具體的個體自身的生命力、親和力、凝聚力和發展力的宗合體現。具體說,各種作用的綜合作用現成道(時代背景),許許多多物質(個體)被迫捲入這個道,如黑洞、星雲中的物質和颱風中的水分子。那麼,隨著道的衍生髮展,一些物質(個體)就會組織(運動)起來,現成新的物質形態(原始星雲或組織),這就是“德”的原始密碼。藉助道的繼續運作,“德”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現力,發展、演變或者消亡,一部分核心競爭力較弱的,就會被別的核心競爭力較強吸附消化,就是俗話說道行不夠,這就是德的作用像現形態。總之,道是萬物生長髮展的客觀條件,德是萬物生長髮展的主觀能動性。德在道中生長髮展,靠自身的能力在道中演化最後消亡,德永遠受制於道,絕不會超出道而為之。反之,德行不夠,是不會在道場有所作為。

  • 5 # 味哎兒

    版本不同含義不同外,解讀法不同釋義不同,千變萬化,沒最終答案。

    僅,書名是德道經,得道經,道德經,道得經,都爭論沒完,咋總出到底說啥。

    而,道可道,還是道.可道,還是道.可.道,還是道可.道,斷句都分歧互不服,咋有答。

    而,道是啥各述個的,自然是啥各解個的,怎有到底告啥的解答。

    而,行內還有一支派,用於煉內外丹上的,詞解更另類,詞意字意全與常態不同。

    內丹是氣功的一種頂級形式,神話上言的腹內珠子,就是內丹。此內丹系頂支是神家。洗髓經由此門出,易筋經僅洗髓支系之一。

    外丹是藥,除提高功力外,還可服用後昇天,常娥如此昇天的,次點的長生不老永青壯,再次的長生不死,再次的消萬病疾。此外丹系名仙家.劑家.方家三支派。現僅知方家一點皮毛大概,仙.劑無可窺。

    另,命論門更怪,僅命門在哪不下百種,可見人體經絡圖眾多,不只有現用的圖譜一例的,此醫家武家用圖外,是藥行哪裡的用圖,方劑的藥咋配製由此圖參照,此方士必識之圖。而藥行哪臟腑依氣的道德經為理論指導的。

    現醫院用的經絡圖僅針炙家用圖,與其它醫及藥無關,也不涉道德經。

    針炙僅是按摩術內一支系。

    而,黃帝內經僅是用陰陽執行法,輔解旁證道德經的經絡執行的輔助經。

    (五行,是整體內各部分的關聯關係式,被古中中國人定出了名字罷了。)

  • 6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告訴我們存在的本源。

    似乎,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其實,我在學習《道德經》過程中,最初並不知道她說什麼。是在對她進行邏輯與實證的認識過程中,把她作為獨立的自圓其說的語言體系來認識的。

    始知她雖講道論德,其實是從每一個人立言的。所以就告訴人認識的途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無,是指人本身無,並不是真沒有。這個無有入於無間,就是講客觀存在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係。

    《道德經》講什麼,書名已指明,講道講德。道生之,德蓄之,勢成之,物形之。這個“之”指什麼?就是指世間萬事萬物中,每個個。道生之,是指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由道生的。我們分明見羊生羊,怎麼是道生的?我們所見的羊是有物形的羊,而道之生,德之蓄,勢之成,卻是我們看不見的。即使看見的裡頭就沒有“有無相生”嗎?父親生兒子,兒子不可能生自己。父親是兒子的無,兒子是自己的有,父親亦然,故名有無相生,或曰不自生。

    反也者道之動,弱也者道之用。……所有一切問題都圍繞著道和德展開。認識道的過程,也是認識事物的過程,道包含的含義是廣大的。人也沒必要等深究明白道。因為認識過程已受益,更何況,對於道的認識是一個求知過程中修行。所以,老子說,有物渾成,先天地而有,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其中有信,其精甚真,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遠,遠曰逝,逝曰返。道者,萬物之奧。樸雖小,天下不敢臣。樸散則為器。這個樸,就是道。所以,不能滿足一勞永逸的明明白白把握含義的要求。卻能滿足不斷有新體會新認識的要求。

    有些東西,並不是知識,讓你明明白白把握含義的,她只是一種修行過程中才能遇到的,在具體運用中遇到的。因此道隱無名,質真不瑜。在運用中,多有言辭的,是具體想的事情,而非道。所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個中,就是道。所以,凡是把《道德經》當知識把握的,註定失望。一無所獲。回答的人也不必費這個解釋的力氣了。

  • 7 # 正道行2818

    今天,我們描述人的行為準則與規範的詞即“道德”,是一個雙音節詞,但在古代,則是兩個單音詞,即“道”與“德”,它因《老孑》而聞名於世,《老子》也因此更名為《道德經》,流傳了幾千年。

    在老子的眼裡,“德”是基礎,決定了治家、治國、為人處事的基本,因此主張純潔清靜、無私謙讓、淡泊貴柔的德性;德因循自然,於內無為而治,於外和平共處,不贊成暴力戰爭;“道”是對“德”的昇華,為天地萬物之始之母,萬物本質體現為陰陽對立統一,其演化的基本規律是物極必反;“道”反映於倫理上的發展就是“德”;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故“德”在全文中佔有大量篇幅,為修道的基礎;因此,經文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

    效法自然,眾妙之門;道生萬物,道在萬物中,萬物在道中,殊途同歸,萬物都通向“道”,“道”為物質,為規律,既若有形,又若無形,“德”為精神,從自然之道到倫理之德,物質與精神在效法中體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性之德與自然之道的關係反映的是撲素的辨證法;世間事物無一不是相比較而存在,無不是相互包容、相互滲透的相互對立;而任何事物都非一成不變,“反之道之動”,無一事物的發展與向反面的轉化不是量積累的漸變過程;德的形成也是個漸行過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德在自然環境中形成,道與德有機和諧,體用合一,終合成今日之一詞。

  • 8 # 水清樸一

    其實沒那麼複雜!

    《道德經》當然講的是“道”和“德”,“ 道”是老子的理論基礎及追求目的,而“德”則是老子所倡導的個人修為。

    首先說說“道”,道究竟是什麼?老子沒說,也不能說,因為根本無法用概念性語言來限定,其實你很難從我們古代的經典著作中去看到有概念解釋這類的內容,為什麼?因為古人是不會輕易下定義的,世人所貴者,書也,書不過語,語不過意,語言文字只不過是傳達思想的載體,我們最終要獲得的是古人的思想而非文字本身,所以古人都很有智慧,在無法下定義的語言環境中讓後人去體證、去對接,文化才得以傳承和發揚,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沒說,我們更不敢輕易去說,只知道老子的道不外就是萬事萬物各自乃至總體的規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說他是道只不過是無奈之舉,按照老子的本義,索性連名字都不能取,但是不取名又如何讓後人知道呢,乾脆就拿一個最接近這種感覺的字來指代好了,這個字就是“道”,有首又有走,有思又有行,知行需合一,所以老子大道不僅是行而上的理論,還有形而下的實踐。

    再來說說“德”,如前所述,老子大道中形而下的實踐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這個“德”字,德就是教人悟道、修道的外化行為指引。上到君王,下至百姓,要怎樣去修道呢?就是靠德的修持,如果把德延伸來說就是老子無為而有為的核心思想。老子很重視無為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人世間出現的一切負面問題都是有為帶來的,所以人要向自然去學習,做到無為。但也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通過無為的做法達到有為的目的。他用水來做比喻就很合適,“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接近大道的也是水,它善變無常、至陰至柔,卻能善利萬物,滋潤一切,無能避之,這就是無為的功用和特點。無在老子那裡是一切可見的出發點,無才能有,無用才能有用,無常才能有常,無形才能有形。老子就是通過這種帶有濃重辯證法色彩的邏輯告訴我們,在重視有的同時,千萬不能忽略了無的基礎地位和作用。

    所以,按照以上邏輯來說的話,老子的《道德經》究竟告訴人什麼呢?簡單一句話:在通過踐行無為思想而獲得有為成就的過程中去體會那無法言表的大道。

  • 9 # 竹筒夫子的鋼筆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真正看懂老子哲學《道德經》的人不多……

    世界共性客觀運動規律存在是可以遵循它人為能動設計操作方法和執行程式來獲取個性化所需既得利益的,永遠不可能是同一個性化能動操作方法和執行程式在運作。

    對世界共性客觀運動規律存在的主觀意識認知是可以進行人為能動個性化理解和理論描述的,也永遠不可能是唯一的主觀意識形態學術理論解釋表達。

    沒有認知到這些客觀運動規律之前,世界事物的這些內在客觀運動規律就已經存在了。認知到了這些客觀運動規律之後,人們就能依靠這些認知來識別分辨世界的各種事物屬性狀態差異和衍生髮展規律聯絡了。

    所以,人們常常可以無目的的去自由享受這個世界客觀存在運動規律自然形成的舒適美妙既得利益;也常常可以有目的的去探索研究這個世界的各種客觀運動規律存在,來分析解讀它們的具體適用範圍或者詳細演繹過程。

    無論是無目的體驗到的運動規律認知了解,還是有目的探索研究發現的運動規律認知了解,都是來自於人們對客觀世界存在的主觀能動意識形態反映,只是人們有各自不同個性化理解方式和追求各自既得利益需求有不同操作方法執行程式而已!

    老子在這一章直接點明《道德經》就是一門探索研究世界客觀運動規律和事物固有屬性狀態的學問。根據《道德經》全篇內容結構可以看出,其中“道經”主要是關於世界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的學術理論研究闡述,“德經”主要關於事物固有屬性狀態、特長特徵、功能用途等等辯證關係的學術理論研究闡述。

    《道德經》是地地道道闡述世界客觀存在運動規律和事物屬性狀態內在支配權或所有權辯證運動關係的一部哲學學術理論文獻!

    第一個“道”是指世界物質所具有的客觀存在的運動規律,是名詞。第二個“道”是遵循規律進行操作運用的意思,是動詞。第三個“道”是指格式、路徑、模式、道路的意思,是名詞。“常”就是永恆、永遠、經常、總是、固有、始終的意思。第一個“名”是指人們對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的意識反映和意識認知,是名詞。第二個“名”是指闡述、解釋、描述、說明等等的意思,是個動詞。第三個“名”是指科學文化知識、學術理論文獻等等,是個名詞。“無名”和“有名”,是指沒有認知和已經認知的意思。人類只能識別有規律運動狀態事物,而不能識別無規律運動狀態事物。在老子《道德經》裡“有和無”是指意識對事物運動規律或屬性狀態認知反映的有無,而不是指物質實體存在的有無。“始”指世界所有事物原本固有客觀運動規律和屬性狀態的存在。“母”指人類已經認知意識到的,並且拿來區分辨別世界萬物各種屬性狀態的最原始基本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無慾”指沒有主觀能動性意識操縱虛擬臆造。“妙”就是自然天成的美妙、舒適。“徼”就是邊界、界線的意思,在這裡類似於“格物”的概念,指在混亂事物運動變化中尋找摸索規律。“此兩者”指自然形成的運動規律知識和主觀探索發現的運動規律知識。“玄”就是指自然科學研究,也就是通過各種具體社會實踐活動來探索研究物質世界的客觀運動規律或固有屬性狀態。“門”就是渠道、入口、通道、入門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開始、啟蒙。

  • 10 # LIONS知道

    道德經從名字看是告訴我們道與德,是一部哲學作品,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目前對道德經的解讀,大多是從德的角度去解釋的,從這個角度講他是一本治國之書,是一本帝王之書,讓我們有道德,講道德,是法律約束以外的一種自我約束。

    但很少有人去從道的角度去解讀,因為一般人看不懂,所以就解讀不了,從道的角度去看,他是一本修道的書,告訴了人們氣哪裡來,怎麼去傳聚真氣,怎麼養氣,等等。

    道經內講,以自身內修為本,取『天地萬物之象』,盡其內修之意,突出『道』的內在之義。『無名,之樸』。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唯惚唯恍、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以閱眾甫、終身不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不爭、不盜、金玉滿堂、莫能守之、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無慾寵辱若驚、五色、五味、五聲,難得之貨、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絕巧利器、『少則得,多則惑』 守中,『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虛其心、 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道法自然、等等,不論怎麼講,都離不開無名的原始狀態,『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以上所說,是老子濃縮,《道經》做了一次全篇的總結。

  • 11 # 模糊黃金紅

    中國古太極☯文明對於宇宙的起源和演變資訊已經印刻在《河圖》和《洛書》兩張無字天書裡並由老子《道德經》這部有字天書加以闡述,現在這個祕密㊙️終於水落石出了:

    宇宙大爆炸奇點是什麼?

    奇點之前有哪些宇宙過程?

    太極☯生兩儀是如何創生正反物質的?

    宇宙最終統一是如何實現的?

    統一場力是什麼?

    光子在真空中的傳播有沒有介質?是光子本身嗎?

    引力波傳播有介質嗎?

    引力波和光波傳播若有介質,那麼介質是相同的嗎?

    宇宙五極(冷極、動極、無極、陰太極、陽太極)說(-1 1 0 1 1)這5個神奇數字表示什麼意思?

    暗能量、暗物質、黑洞是什麼?暗物質由什麼組成?怎樣形成的?

    中微子長什麼樣?

    道恆等式(引力子+光子≡中微子)如何被發現的?

    光子長什麼樣?

    引力子長什麼樣?

    大爆炸前宇宙是什麼樣子的?

    真空是什麼?

    空洞是什麼?

    ……

    所有宇宙終極問題盡在《中國古太極文明溯源考》一文中以一種超凡的統一性給出了明確回答。

  • 12 # 伊尹597

    首先應該明確,老子寫的是《老子》,或者叫《五千文》。現在通行版的《道德經》,已經把老子的原文字修改了1000多字次,已把老子的文意修改的面貌全非了。老子在《老子》中主要講兩方面問題。一是,講宇宙發展變化規律。二是,講怎樣修煉才能夠提高生靈層次。(就不細說了)。

  • 13 # 有話少說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是知者,還是言者?

    老子若是知者,老子就不言《道德經》五千言。然而老子卻言了《道德經》五千言,則老子是言者,所以老子不知。

    《道德經》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知道的人什麼也不說,說了的人就是什麼也不知。

  • 14 # 元守道

    《道德經》是帝王教科書。講的是模仿“道生萬物”的規則,依據萬物生化的規律來治理天下。於普通人,亦可用於治身或治家,亦可用於治理企業。《道德經》,道經說理,德經治行,理中有行,行中有理。理者,道生萬物之法則,道於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故無為而無不為。

  • 15 # 瀟瀟看電影a

    《道德經》的思想是無為.其實是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由道經和德經組成.共八十一章,也叫《老子》.《道德經》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世記載孔子曾經求教與老子.道教是從道家思想發展出來的,可見道家的思想影響之深遠.建議好好學習一下《道德經》.作為一箇中國人,這是國學的基本常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蘭特的優點和缺點有哪些,最近十年在球場上有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