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品今視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透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因為,教育不是車間裡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 2 # 歸去來兮之小魚兒

    沒有必要硬性的去劃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界限。簡單的來說,通識教育,更具有普及性,是我們時代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好比地基。專業教育是基於通識教育上的某一點的提高,好比地基上建立的住房、商鋪、博物館等等。

  • 3 # 遠山的呼喚

    如何認識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產物,2000年以後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曾幾何時,文革前再追溯到30年代,哪裡刻求過通識二字,但大師們科學家們確實作到了通識。他們一個個知識淵博文理兼備,故才成就驕人,成為大師。

    而改革春風吹拂以來,教育也突飛猛進,但正如錢學森慨嘆,為什麼這幾十年來教育出不了人才?大學大樓高聳林立,但大師廖廖,原因何在?

    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學者知識單一,人文素質低下,影響了眼界與思維。近四十年來,從小學開始,初中高中層層追求升學率,分數至上,學生放棄了潛心閱讀。到高中從高二(有的從高一)就文理分科,基本文不學理(物化生),理不學文(政史地)。及到了大學學習專業知識直到畢業讀研讀博,基本上放棄了專業以外的知識,變成了一個文不懂理,理不問文的人,這樣的學者專家是畸型的非健全的人。面對知識爆炸資訊萬變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一個思維單一眼界狹窄的人很難達到創新。

    通識教育就是通達學識,在廣與博的基礎上學習專業知識,做到一專多能,可橫跨領域,研究新問題,求得綜合發展強項突破。

    通識教育是對高等教育而言的。因為是通識性的,故有別於專業基礎教育,跨學科,如理科學習大學語文,歐洲哲學簡史,藝術課程等,文科開設數理統計,電腦等。既然是教育就有強制性,設必修課選修課,對必修課實行結業檢驗。

    且通識教育貫穿高等教育始終,如理科研究生開設《老子》及先秦諸子的課程。透過抓通識教育,學生形成自覺閱讀廣泛涉獵的習慣,把通識教育演變為自由學習終身學習,這才是通識教育的終極目的。

  • 4 # 筑波君

    我理解的通識教育是相對於傳統填鴨式的應試教育而言,讓學生廣泛地去涉獵經濟、文化、哲學等其他領域的知識,旨在透過對各領域“常識”的累積之後,使學生能達到融會貫通並形成全面獨立思考的能力。

    傳統的教育培養的人往往思維都有一定侷限性,文科生邏輯數理底子薄、理科生不懂文史哲學,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個人在事物認知上的片面性。現在隨著全球一體化,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碰撞和交流愈演愈烈,往往只具備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恐怕難以適應時代的進步,通識教育是順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

    不過在現有社會發展水平下,如果用通識教育取代傳統教育可能會造成一個問題:寒門再難出貴子。以往不管家境貧富,上大些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努力程度。而在通識教育的背景下,只靠個人努力可能是遠遠不夠的。它還取決於你讀過什麼課外書、寒暑假去過哪些地方、對藝術文化有怎樣的修養等等,而這些往往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會更有優勢,他們總會表現得比那些家境貧寒的學子更見多識廣和充滿自信。

    以上就是我對通識教育的一點理解,請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對人生的十字路口時,你會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