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振廷1
-
2 # 乳虎嘯谷
道的執行規律: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道德經》告訴我們,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生長萬物而不看成是自己的功德,養育萬物卻不居功,讓萬物自然成長而不干預它們,天道是有利於萬物生長而不去妨害它;“聖人"之“道"是做了好事而不與人們爭功,這就是最高境界的德。無為無不為。
-
3 # 公議
”道”分”先天之道”和”後天之道”其在概念上的虛分界就在於無人為因素參與的”相關多元混成運動”為”先天之道”也稱為”自然文化”是”後天之道”根與源!也是人無法參與的混成運動且是早於有人類與萬物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故有”天地執行生萬物”之說。探索自然未知的存在指的就是的先天之道的探索未知中的發現來為後天之道提供源泉!
後天之道就是模仿先天之道的”混成運動生萬物的方法”而成的,人可以參與改變多元混成的”元”的數量與”元”自己所具有的各不相同的特性上的選擇使混成運動在源頭上發生改變來促使混成運動發生改變來獲得新的事物!也可以從現在已經存在的事物的狀態反向依據事實存在的推理出當初參與多元混成運動的”元”的特性存在問題而將存在問題的東西進行剔除或者改良及增加新的”元”來促使新的混成運動發生而獲得新的事與物!前者是依據事實存在的正向推理的從現在走向未來 ,後者是依據事實存在的反向推理找出有錯有害的東西進行清理與清除而再生。改革開放就是使用反向推理的道理。創新發展就是使用的正向推理的道理。
”無為”的”無”不是指沒有而是指:現在還是呈現看不見的狀態卻內蘊藏著可變因素,只要人去促使那些內蘊藏中需要的因素髮生萌芽的作為得當就會生成新的事物出來變成”有”狀態的人為作用稱之為”無為”!再從萌芽的有狀態不斷地培育與培養其進行增長性的發展就能獲得勞動創造的成果的!”無為”與”有為”是兩個相互連結接力的事是不可分割不能分裂的事情。因其在無為階段使用的方法與適宜的環境創造與有為階段的使用方法與創造適宜的環境的助推需求是不同的而在語言表達上具有區別而已。故有”無為”就是遵循事物的多元混成運動的自然規律與自然法則而不與先天之道相沖突才能藉助天地執行的混成運動之力來獲得勞動創造需要的成果的!故有”循道而得(德),逆道而亡。”的古訓存在就是強調天地執行出來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卻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切莫冒犯!還有”順其自然”呀 等等。
-
4 # 亦有所思
這是一道無解之題!
大道理我們不說,單說這個“無為”,按普通話來說,就是順應規律(民意,趨勢,)而引導百姓的行為。(畢竟諸子百家的學說骨子裡都是政治主張)。
可事實上,歷史卻證明了這句話只有一半是對的。
新朝甫立,皆無為而治,百姓厭惡戰爭,所以初得太平,便萬般珍惜,努力耕作,自願守法。因為他們擔心,他們害怕戰爭的再次到來,所以一定要把握這難得的平靜時期,多多耕種,多多養殖,多多儲存。
不需要進行任何倡導,一切都是自發的,自然的,自由的!
文景時期的三十稅一都讓國庫裡的銀錢多到繩子都爛了,可見“無為”的實用性有多麼強大。
從政治經濟上來講,無為而治必然會導致一個結果。物資的豐富,財富的充裕,從而形成貧富不均,權力不均,在人性慾望的支配下,紛爭一定會產生。顯然,這個時候的“無為而治”便會取得相反的結果。
必須有為
按我們的話說,必須要控制。
而控制本身依然是充滿人性與慾望的“有為”,而這個“有為”的出發點往往並不是老子的“德”或孔子的“仁”。
每一個朝代的沒落,我們都說是土地兼併,汙吏橫行,國庫衰弱,積重難返等乖,而這一切的錯誤,歸結起來恰恰是“有為”,但如果採用“無為”,其結果不會有絲毫變化。
也就是說,在政治經濟領域之內,在“道”的框架之下,不論無為,還是有為,其結果沒有什麼不同。
君不見世間萬物,宗教,軍事,哲學,文化,藝術,建築,都是無為,然後有為,然後毀滅
無解!
回覆列表
無為是未來,有為是過去,過去的不會再回來,即使四季可輪迴,過去的光陰不會再回來,只有未來可為,萬事萬物無中來,萬事無中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