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姐香脆雜糧煎餅培訓
-
2 # 沍澤平
在中國的傳統性古老,因大多兒子繼承祖業。而女兒只浮財(稼壯內似),所以區別就在這裡。固此對養老義務有所區別。
-
3 # 遇見花開花落
就“兒子和女兒在處理父母的養老問題時,有什麼區別?”我來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兒子女兒條件可能相差甚遠,父母情況也千差萬別。這個問題在古代是沒有爭議的,一般老人的觀點都是“一定要死在兒子的炕頭上”。
歸根到底,一句話,這是人的自私性決定的。
不要都把原因歸結到社會養老制度不健全啦,人的生存壓力大了等等原因上。
自古以來,社會保障從來沒有健全過,回憶一下可以發現,人的生活條件也是越來越好的。
但是,對於誰養老的爭議也是空前的多起來。
很久之前,在我們老家,兒子們大了,各自成家立業的時候,會分家。這時候,做父母的往往會找來村長、家族長輩、兒媳婦的孃家人、婆婆的孃家人做個見證。
一方面清點現有的所有財產,另一方面定下老兩口的養老問題,寫下文書,一式多份,父母及每個兒子各一份,另有一份村裡備檔。
那時候,分家只有兒子的事,與女兒無關。養老也與女兒無關。
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重視宗族觀念。講究“女兒嫁人了,是潑出去的水”。女兒只有浮財--也就是嫁妝,而好多貧困人家,可能嫁妝都沒有男方的聘禮多。
把女兒的聘禮留下用來給兒子娶媳婦用的例子比比皆是。
老兩口活著一直在為兒子效力,一輩子都為養兒子(兒子吃的肯定比女兒多吧),蓋房子,娶媳婦而努力。老了自然由兒子們贍養。
實際上也是遵循一種質樸的原則:老人年輕力壯的時候為誰付出的多,老了需要反哺的時候就指靠誰多。
這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沒有什麼女兒兒子養老的爭執問題,兒子也是責無旁貸地一力承當。
最近幾年,為什麼有了爭執呢?為什麼我說都是人的自私在作怪呢?
一是因為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可能是女兒,也可能是兒子。
這一個孩子承受了父母一輩子的愛和財產,到父母老了能不養老嗎?首先就對不住自己的良心吧!
所以,單獨一個孩子的家庭,沒有選擇,甭管女兒兒子,養老一肩挑,沒地商量。
那麼,有爭議的就是既有女兒又有兒子的家庭了。這種情況,要想沒有矛盾,實際上也簡單,在孩子們都結婚後,父母就該把話說清楚。
要麼,父母選定一個孩子,活著給這家出力出錢,分家總會有老人的一份,不管房子還是地,總得要佔一份才好。
老了全指望這一個,其他的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即可。這種情況特別適用於偏心眼的父母。當然,父母的財產也歸這一家,別人不要有爭議。
錢可以偏向一個人,人可以只幫一家,對應的養老時的責任也多給這家。把話說到明處,一家人心中敞亮,日子也不難過。
如果父母有礦,或者有皇位繼承,其他子女不同意全歸這一家怎麼辦呢?
好辦。看第二種辦法。
要麼,父母把所有財務均分,兒子女兒各有一份,父母圖省心,活著要不就全幫,要不誰也不幫,到老了也是所有的孩子均衡承擔。
不管女兒還是兒子,受了父母的恩惠,自己心裡能沒點屌數嗎?受恩惠最多的最後推卸責任,沒有矛盾才怪呢。
所以,存在這種爭議問題的,基本上是沾了老人太多而又不想付出多的。你把別人當傻子,別人又不傻,矛盾肯定多呀。
我是孃家的女兒,婆家的媳婦。
我的原則就是,受了老人多大恩情,就加倍返回。如果老人年輕的時候選擇跟著我,我一個人也要給他們養老送終。
沒受過恩情的,還有養恩在,老人在我艱難的時候選擇旁觀的,他們老了,該盡的責任和義務我也要盡,但讓我自己承擔,可能我不會同意。只盡該盡的一份,不躲不逃,坦然面對。
其實,到底指望誰養老,除了考驗孩子們的責任心,拷問孩子們的自私程度外,還和老人的處世原則息息相關。
回覆列表
在我們河北就是兒子養,有病啥的兒子出錢給看病,女兒就買點好吃的,老人住院啥的女兒伺候。在內蒙古就不一樣咯,兒子女兒一起養,比如說看病平均出錢,我覺得這樣的挺好